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8~9单元期末达标检测卷
(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H-1 C-12 O-16 S-32 Fe-56 Mg-24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题1分,共14分)
1.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炼铁 B.活字印刷 C.火药使用 D.粮食酿醋
2.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地球的是( )
A. 垃圾分类处理 B.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 使用节水龙头 D. 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3.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B.硝酸铵C.蔗糖 D.氢氧化钠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洗涤干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B. 闻气体气味时,用手在容器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C. 用玻璃管与橡皮管连接时,应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轻轻插入橡皮管中
D. 刚刚加热完毕后的试管,应直接放在实验台上晾凉
5.盐提纯实验中用到的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
A.长颈漏斗 B.蒸发皿 C.烧杯 D.酒精灯
6.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7.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A.铁元素:Fe
B.5个二氧化硫分子:5SO2
C.熟石灰:CaO
D.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8.《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地下冒出的黑色“洧水”指的是( )
A.石油 B.猪油 C.矿泉水 D.盐湖水
9.铁犁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铁犁的犁头由生铁制成,生铁属于( )
A.盐 B.碱 C.合金 D.有机物
10.下列对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点燃氢气时,发生装置爆炸了--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
B.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所得实验结果比实际含量偏大--红磷量不足
C.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瓶底炸裂了--瓶内没有留水或垫沙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喷出伤人了--预热后没有上、下移动试管加热
11.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B A2B
12.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如图2是选用图1中某种固体进行实验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图1中的丙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3℃时,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
13.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段时间后,发现锥形瓶内部分固体变为红棕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b相符的是( )
A.铁粉的质量B.氮气的质量C.氧元素的质量D.固态物质的质量
14.将一定质量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2g,则原混合物质量不可能是( )
A.18g B.24g C.28g D.50g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空气中含量第二位的气体是 ,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证明了空气中含有少量的 。
16. 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①中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气体为 。
(2)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实验组合中,能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④
17.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锑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的值为51,n的值为 ;
(2)锑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周期,锑元素有多种氧化物,表现为+5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
18.NaCl 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时,在100 g水里溶解_________g KNO3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右图为NaCl 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_(填“甲”或“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可能在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3)1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5 g NaCl 和KNO3固体,加热到60℃时,NaCl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加热前后,有关两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加热前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9.在密闭容器中,5.8g丁烷(C4H10)和一定量氧气完全反应,有9g水、13.2g二氧化碳和2.8g另一种物质生成,该物质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碳的价类图,请分析该图后填空:
(1)C点表示的物质是CO,请写出生成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的类型是 .
(2)图中可表示CO这种物质的点是 (填字母).
(3)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
三 、简答题(共4个小题,共10分)
21. (2分)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活中的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喷雾消毒时要远离火源以免着火。
(2)氧化钙可做干燥剂
22. (2分)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___( 填序号) 。
A. 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性质:能燃烧
C.用途:可以作为燃料 D.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指出实验中能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_________(写一条)。
23. (3分)岘山摩崖石刻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伏羲雕像,它用巨型石灰石雕刻而成。某同学绘制了常见物质A﹣G间的关系图(如图)。已知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B、D、E、F是不同类别的物质,D和G反应后溶液呈黄色。图中“—”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一步可以实现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是 。
(2)F和G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A装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欲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是,停止加热时,应先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室用B装置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B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结束,为了了解该装置的优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在B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得到图C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Ⅱ.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Ⅲ.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5)利用B装置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6.0g样品,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②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8~9单元期末达标检测卷
(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H-1 C-12 O-16 S-32 Fe-56 Mg-24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题1分,共14分)
1.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炼铁 B.活字印刷 C.火药使用 D.粮食酿醋
【答案】B
【解析】
A.矿石炼铁有铁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活字印刷只有摆放序列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火药使用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粮食酿醋有醋酸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B。
2.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地球的是( )
A. 垃圾分类处理 B.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 使用节水龙头 D. 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答案】D
【解析】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C、使用节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D、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故选D。
3.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B.硝酸铵C.蔗糖 D.氢氧化钠
【答案】B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氯化钠、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不改变;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选B。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洗涤干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B. 闻气体气味时,用手在容器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C. 用玻璃管与橡皮管连接时,应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轻轻插入橡皮管中
D. 刚刚加热完毕后的试管,应直接放在实验台上晾凉
【答案】D
【解析】A.洗净的试管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故说法正确;
B.闻药品的味道,因许多药品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故说法正确;
C.用玻璃管与橡皮管连接时,应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轻轻插入橡皮管中,故说法正确;
D.加热后的试管温度很高,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会烫坏实验台,故说法错误.
故选D.
5.盐提纯实验中用到的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
A.长颈漏斗 B.蒸发皿 C.烧杯 D.酒精灯
【答案】A
【解析】A、图示为普通漏斗,故A错误;
B、图示为蒸发皿,故B正确;
C、图示为烧杯,故C正确;
D、图示为酒精灯,故D正确;
故选:A。
6.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答案】B
【解析】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石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只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符合题意;
C、碳酸是由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石蜡是含有多种元素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A.铁元素:Fe
B.5个二氧化硫分子:5SO2
C.熟石灰:CaO
D.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答案】C
【解析】A、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Fe,表示正确;
B、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5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5SO2,说法正确;
C、 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表示错误;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表示为:,表示正确。
故选:C。
8.《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地下冒出的黑色“洧水”指的是( )
A.石油 B.猪油 C.矿泉水 D.盐湖水
【答案】A
【解析】石油是从有机物质中形成的,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骸。在这些有机物质死亡之后,它们逐渐被埋在深层的沉积岩层中,受到地热和地压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石油,石油为黑色液体,可燃,故这里地下冒出的黑色“洧水”指的是石油,故选A。
9.铁犁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铁犁的犁头由生铁制成,生铁属于( )
A.盐 B.碱 C.合金 D.有机物
【答案】C
【解析】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少量的碳等,属于铁的一种合金;
故选C。
10.下列对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点燃氢气时,发生装置爆炸了--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
B.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所得实验结果比实际含量偏大--红磷量不足
C.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瓶底炸裂了--瓶内没有留水或垫沙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喷出伤人了--预热后没有上、下移动试管加热
【答案】B
【解析】
A、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故A正确;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量不足,所得实验结果会比实际含量偏小,故B错误;
C、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炸裂--集气瓶底没有加水或铺一层细沙,说法正确,故C正确;
D、加热时,液体受热不均匀,会喷出伤人,故D正确.
故选B.
11.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B A2B
【答案】D
【解析】A、由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正确;
B、由微观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种类、数目未变,元素的种类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化学反应过程的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C说法正确;
D、由反应图示中关于分子结构及分子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2+B2═2A2B.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2.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如图2是选用图1中某种固体进行实验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图1中的丙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3℃时,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试管内的原来剩余的固体完全溶解,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的不可能是图1中的丙,故A错误;
B、选项说法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则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t3℃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没有晶体析出,则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故D正确。
故选:D。
13.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一段时间后,发现锥形瓶内部分固体变为红棕色。实验过程中瓶内物质或元素质量变化与图b相符的是( )
A.铁粉的质量B.氮气的质量C.氧元素的质量D.固态物质的质量
【答案】A
【解析】A、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铁粉的质量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锥形瓶中氧气反应完,铁粉的质量不变。A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氮气不参与反应,氮气的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中的铁粉生锈过程中,氧气转化到铁锈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C不符合题意;
D、原固态物质是铁粉,生锈后固态物质变为铁锈,固态物质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14.将一定质量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2g,则原混合物质量不可能是( )
A 18 B 24 g C 28 g D 50 g
【答案】A
【解析】镁、铝、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关系为:
Mg+H2SO4═MgSO4+H2↑,
24 2
2Al+3H2SO4=Al2(SO4)3+3H2,
54 6
Fe+H2SO4═FeSO4+H2↑,
56 2 由质量关系可知,生成2g氢气需要镁的质量是24g,需要铝的质量是18g,需要铁的质量是56g,如果镁、铝、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2g,则原混合物质量不可能是18g,
故选:A.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空气中含量第二位的气体是 ,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证明了空气中含有少量的 。
【答案】氮气;二氧化碳
16. 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①中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气体为 。
(2)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实验组合中,能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④
【答案】(1)氢气(或 )
(2)
(3)BC
【解析】(1)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①中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气体为氢气(或 );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①能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氢,实验②能说明铜的活动性小于氢,实验③能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实验④能说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
A、①④证明活动性:①铁大于氢,④铜大于银,没有比较铁和铜,故不符合题意;
B、③④证明活动性:③铁大于铜,④铜大于银,因此铁>铜>银,符合题意;
C、①②④证明活动性:①铁大于氢,②铜小于氢,故铁大于铜,④铜大于银,故铁>铜>银。
故选:BC。
.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2是锑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m的值为51,n的值为 ;
(2)锑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周期,锑元素有多种氧化物,表现为+5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
【答案】5;Sb2O5
【解析】(1)由图2锑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锑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51,m=51;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51=2+8+18+18+n,n=5.故填:5;
(2)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锑原子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锑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周期.在该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则锑的+5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b2O5.故填:Sb2O5.
18.NaCl 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时,在100 g水里溶解_________g KNO3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右图为NaCl 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_(填“甲”或“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可能在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3)1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5 g NaCl 和KNO3固体,加热到60℃时,NaCl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加热前后,有关两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加热前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1)20.9 (2)乙 B
(3)不饱和 BC(2分,全对给分,错选、漏选不得分)
【解析】(1)由题中溶解度表可知,10℃时,在100 g水里溶解20.9g KNO3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由题中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图中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可能在20℃~30℃之间,此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有相交的点,选B。
(3)6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3g,1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5 g NaCl 和KNO3固体,加热到60℃时,NaCl溶液为不饱和溶液。6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3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此时35 g NaCl 和KNO3固体全部溶解,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10℃时,NaCl的溶解度是35.8g,故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选BC。
在密闭容器中,5.8g丁烷(C4H10)和一定量氧气完全反应,有9g水、13.2g二氧化碳和2.8g另一种物质生成,该物质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COO;C4H10+6O2点燃3CO2+5H2O+CO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9g+13.2g+2.8g-5.8g=19.2g,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均不改变,5.8g丁烷(C4H10)含碳元素:5.8g×12×45812×458×100%=4.8g;含氢元素的质量为:5.8g-4.8g=1g;9g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9g×1×2181×218×100%=1g;13.2g二氧化碳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3.2g×12441244×100%=3.6g.由此可见,另一种物质中不含氢元素,含碳元素,质量为:4.8g-3.6g=1.2g,还含有氧元素,质量为:2.8g-1.2g=1.6g.
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xOy,则12x:16y=1.2g:1.6g,解得:x:y=1:1,即化学式为CO.则化学方程式中:丁烷、氧气、二氧化碳、水与一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5.8g/58:19.2g/32:13.2g/44:9g/18:2.8g/28=1:6:3:5:1,即化学方程式为:C4H10+6O2点燃3CO2+5H2O+CO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碳的价类图,请分析该图后填空:
(1)C点表示的物质是CO,请写出生成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的类型是 .
(2)图中可表示CO这种物质的点是 (填字母).
(3)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
【答案】(1)2C+O2点燃2CO或C+CO2高温2CO.化合反应;(2)C;(3)单质.
【解析】(1)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2点燃_2CO.C+CO2高温2CO;反应都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氧的化合价是-2价,设硫元素化合价是x则:x+(-2)=0,解得x=+2,该物质属于氧化物,所以是C点;
(3)图示可知A点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是零,所以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故答案为:
(1)2C+O2点燃2CO或C+CO2高温2CO.化合反应;(2)C;(3)单质.
三 、简答题(共4个小题,共10分)
21. (2分)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活中的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喷雾消毒时要远离火源以免着火。
(2)氧化钙可做干燥剂
【答案】(1)C2H5OH+3O2点燃2CO2+3H2O;(2)CaO+H2O═Ca(OH)2.
【解析】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明火引起着火或可能发生爆炸C2H5OH+3O2点燃2CO2+3H2O
(2)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2. (2分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___( 填序号) 。
A. 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性质:能燃烧 C.用途:可以作为燃料 D.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指出实验中能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_____________(写一条)。))
【答案】(1)A
(2)黑色CuO变红色物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3. (3分)岘山摩崖石刻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伏羲雕像,它用巨型石灰石雕刻而成。某同学绘制了常见物质A﹣G间的关系图(如图)。已知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B、D、E、F是不同类别的物质,D和G反应后溶液呈黄色。图中“—”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一步可以实现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是 。
(2)F和G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CaCO3
(2)置换反应
(3)(合理即可)
【解析】已知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可推出A为碳酸钙,A、B、D、E、F是不同类别的物质,D和G反应后溶液呈黄色,A能与D反应,可推出D为酸,如稀盐酸,G可能是氧化铁,A能与B相互转化,D能转化为B,可推出B为二氧化碳,D能与E反应,B能与E反应,可推出E为碱,如氢氧化钙,F能转化为B,F能与B反应,F能与G反应,可推出F为碳,B能与C相互转化,C能与G反应,可推出C为一氧化碳,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由分析可知,A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F和G的反应为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B和E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A装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欲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是,停止加热时,应先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室用B装置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B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结束,为了了解该装置的优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在B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得到图C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Ⅱ.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Ⅲ.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5)利用B装置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6.0g样品,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②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 (1)集气瓶
(2)2KMnO4 △ K2MnO4+MnO2+O2↑ D 把导管移出
(3) Zn+H2SO4=ZnSO4+H2↑
(4)II 、 III
(5)2.2g(1分)
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1分
100 44
2.2g
= ------------------------------1分
=5g
×100%=83.3% ----------------------------------------------1分
答: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3.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