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6 16: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5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右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
有可能出土自
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2.秦始皇时期,”秦人尚军功,将位在相位之上,;而到了宋朝时尽是读书人,士人、文臣通常不愿投笔从戎,政坛还形成了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这种社会差异
A.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源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折射出宋朝边疆安定 D.表明宋朝君主专制统治削弱
3.有学者指出,”鲜卑族人民构成了王朝主要军事力量。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人新鲜的血液与这一“王朝,相关的是
A.泗水之战 B.迁都洛阳
C.绍兴和议 D.猛安谋克
4.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
5.辽朝吸引和驱赶大批汉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汉城。女真统治者既强迫大批汉人继续向塞外-直至遥远的金上京地区迁移,同时又组织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谋克户向中原迁徙。这些大规模的移民
A.促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助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均衡了全国的人口分布
6.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效能,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这体现了元朝
A.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B.行政机构的设置十分混乱
C.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局面
7.有学者发现,宋朝135名宰相中,111名都是进士出身。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这体现了宋
A.社会流动的增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门第观念的流行 D.科举制度的衰落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由此可知,程朱理学
A.抑制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C.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9.有学者指出:.明代凡制诰命令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居(内阁)焉",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这表明明朝内阁
A.决策权力得到不断增强 B.具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C.致使中央官僚体系混乱 D.提高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程度
10.元末明初之际,日本处于南北分裂的混战时期。战争中失败的武士流落海上,伙同浪人和奸商海匪,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不法官僚和流氓盗贼等,引狼人室,更使得倭寇肆无忌惮。为此,明廷
A.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B.下令戚继光等人平倭
C.派遣郑和远航海外 D.关闭了长途海运航线
11.清朝时期,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原则。这一边疆治理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C.贯彻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12.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但其实这一时期清朝也初显了统治危机,表现在
A.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 B.倭寇危害严重
C.白莲教起义屡屡发生 D.八王之乱爆发
13.明清时期,在棉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松江地区出现了“四乡佣织约数千计,汇聚东庙,赌唱山歌,喧阗达旦"的繁荣景象。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A.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 B.市镇经济的专业化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14.下表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科技著作及主要内容。据此可推知,这些著作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名称 主要内容
《本草纲目》 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农政全书》 全书12目,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早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以充饥的植物有414种。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天工开物》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A.保守性和历史性 B.流行性和广泛性
C.文学性和系统性 D.总结性和实用性
15."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的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6.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编著成书,并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
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
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摘自《皇明祖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政治上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罢相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郭广阔,户口繁盛,居民屋宇,接栋连檐。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绸缎、绢帛、粮食、水产、牛羊、果品、纸张、书籍、瓷器、金银器铜铁器珠宝、药材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等等还有来自阿拉伯的香料、高丽的墨料、日本的折扇等外国商品。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出现了“瓦子,,内有酒肆、茶楼,大的瓦子里面还有“勾栏,(歌舞剧场),成为市民的娱乐中心。营业时间已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一摘编自李天石等《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潮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
一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谓“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盖、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一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10分)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殷墟遗址,故选D项。
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和开疆拓土,采取军功爵制,使得军人地位显赫,形成了尚武的社会风气;而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军人地位降低,文人地位提升,这两个时期的政策明显影响了人们对“文”“武”的社会价值取向,故选A项。秦朝尚武和宋朝尚文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只是宋朝尚文的原因之一,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差异归结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不符合宋朝时代背景,排除;君主专制在秦至宋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一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故选B项。泗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北方前秦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排除A 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之间达成的一项和约,与鲜卑族无关,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军事组织制度,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排除D项。
4.C根据材料“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可知,科举制度不仅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政治结构中的官员来源更加多元化,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故选C项。科举制下面向社会广泛选拔人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但“实现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B项,排除;科举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
5.B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和女真统治者的移民政策涉及汉族、女真族以及其他塞外民族的迁徙,这种跨民族的迁徙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A 项:移民到边疆后,这些移民既可以从事生产活动,又能在战时参与军事防御,增强了边疆的防御力量,但是“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北方和中原的人口调整,排除D项。
6.C根据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该制度体现了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统一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元朝行政设置的混乱,排除B项;“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局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放宽了对考生报考条件的限制,考试程序更加规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了“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门第观念的弱化,排除C项;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重新树立了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导致宋代以后仗义死节之士远超前代,故选B项。材料与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对价值观的重塑,与儒学思想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教育的普及”无关,排除D项。
9.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皇帝给予内阁大臣票拟权,“用小票墨书”就是对于大臣的奏章进行票拟,故选B项。内阁只是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也无法导致中央官僚体系的混乱,排除A、C两项;内阁的出现是君主权力加强的体现,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0.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倭患严重,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故选B项。在明朝之前已经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排除A项: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外交和贸易活动,而非直接针对倭寇问题,排除C项:关闭长途海运航线,与史实不符,明朝还是存在一些官方的贸易活动,排除D项。
11.A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政府是要不改变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修其教“齐其政”,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政策并没消除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C项:只是一条边疆治理原则,并不能保证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1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的晚期,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农民起义屡屡发生,如白莲教起义,故选C项。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是在明朝末年,排除A项:倭寇危害严重是在明朝,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C根据材料“四乡佣织约数干计”可知,当时已产生了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标志之一,故选C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A项:市镇经济的专业化发展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著作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具有实用性,有利于指导现实生活,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保守性、流行性和文学性,故排除其他三项.
15.D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首都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一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D项,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排除C项。
16.B根据材料“魏源”“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著作为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B项。《四洲志》是林则徐编撰的,排除A项:《瀛寰志略》是徐继畲编撰的,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撰写的,排除D项,
17.(1)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特点:分工明确:相互制衡。(4分)作用:有利于降低政府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3)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集中。(2分)主要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宰相制度:君权不断强化。(4分)
18.(1)表现:商品种类繁多,商品化程度高: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坊市制度被打破。(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对外交流的扩大:货币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历史背景: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理学思想僵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8分)
(2)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4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