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知识补充
新文化运动时期
20年代
30年代
40年代
新诗的“尝试”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新诗的规范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胡适等
郭沫若等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胡适《尝试集》等
郭沫若《女神》等
徐志摩《再别康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新诗特点
了解“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闻一多简介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长沙》:山、林、江、舸、鹰、鱼
《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红烛》:红烛
群意象
核心意象
意境
特点
咏物诗
托物言志
象征: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二者的性质不同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用于语句,让语句更加生动。
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往往作用于文章全篇,主题更加深刻。
对象和用法不同
比喻是以一物比另一物,从物象之间的形似、神似入手。
象征是以某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
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意象分类: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比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文学评论中有一术语叫做“意象解构”,诗人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笔下,被分解为“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即颜色和气味。
请问“蜡炬”和“红烛”可以分别被解构成几部分?
蜡炬:灰、泪
红烛:红(色)、光、泪、灰(脂膏)
灰、泪是蜡炬、红烛共有
红、光是红烛独有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红烛
特征 象征意义
红
光
泪
灰(脂膏)
1.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的“色”
“红”如何理解?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光
红烛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世人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影响,尚且麻木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泪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灰
渴望自我牺牲后培育出幸福未来的殷切希望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爱情诗。此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颔联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蜡炬:
灰:
泪:
因相思而枯萎成疾的躯体
因相思引发的悲伤之情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蜡炬
红烛
两个意象都有为情牺牲之意。
李商隐的“蜡炬”是个人小我的相思之情;
闻一多的“红烛”是家国大我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
二、比较诗人情感之别
二、比较诗人情感之别
红烛
“红烛”在全诗的象征义是不变的,然而诗人对“红烛”的情感却并非一成不变。通读全诗,请总结每一节诗人对于“红烛”的情感态度。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比较诗人情感之别
赞颂红烛之红(1)
困惑红烛成灰(2)
肯定红烛发光(3)
激励红烛燃烧(4)
伤感红烛流泪(5)
理解红烛流泪(6)
赞许红烛伟绩(7)
感叹红烛结果(8)
勉励红烛精神(9)
犹疑——坚定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不误!不误!
如何理解这里的情感转变?矛盾可能指什么?诗人为何又认为“不误”?
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迷惘和获得的觉悟
矛盾:损伤躯体才能得到灵魂升华
觉悟:唯有牺牲自我甚至生命——才能实现理想价值
牺牲生命来实现理想
困惑红烛成灰(2)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作者如何走出红烛被残风侵袭而流泪的阴霾?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如果能换回祖国人民美好的未来,作者甘愿遭受不幸。
自我遭受不幸来换回人民幸福
伤感红烛流泪(5)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与脂膏是一样的吗?
灰是脂膏的一部分,但燃烧不一定能带来脂膏。
有时候自我的牺牲不一定能改变现实。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怎样看待这样“不公平”的因果关系?
感叹红烛结果(8)
二、比较诗人情感之别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一定能实现理想
即使自我遭受不幸,也不一定能换回人民幸福
你怎么看待这里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比较诗人情感之别
赞颂红烛之红(1)
困惑红烛成灰(2)
肯定红烛发光(3)
激励红烛燃烧(4)
伤感红烛流泪(5)
理解红烛流泪(6)
赞许红烛伟绩(7)
感叹红烛结果(8)
勉励红烛精神(9)
青春的闻一多有迷茫、有挣扎、有感伤,但最终坚定地走向为祖国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
对红烛精神的认识逐层递进,理想信念也逐渐坚定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无私奉献。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任务:作者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
①结构上,作为引子,扣住“灰”和“泪”(“自焚”与“流泪”)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②内容上,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全诗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写作特色(情感、形式、手法)
1、注重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抒情感叹词,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每一节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2、注重形式美和节奏感。以此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匹配,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等。诗人所倡导的三美主张,在本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第二节中,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拟人: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将红烛当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反复:“不误,不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呼告:每一节开头都以“红烛啊”领起,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