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楚辞》
导入
感受秋意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作者相关知识、创作背景、文章体裁知识。
2、初读文章,简要划分层次。
预习检测:
简要划分文章层次。
小组合作讨论:
1、小组讨论:请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
2、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3-11段详细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任务细分到各小组)(e.g.第3段群问群答;第4段第一组;第5段第二组;6-10段第三组;第11段第四组;第五六组为后援小组。)
4、为什么北国的秋天会带给郁达夫如此悲凉的感受?
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实效讲授
1、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食之无味
不浓易饿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细腻味淡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味浓可大快朵颐
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实效讲授
2、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表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依恋。
实效讲授
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在3-11段详细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秋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衰落的残声”
景物的选择
清
静
悲凉
实效讲授
4、为什么北国的秋天会带给郁达夫如此悲凉的感受?
故都的秋
“故都”即北京,旧称北平。
北平:北方和平之意。
故:从前的。
一个季节:
公历8月初~10月下旬
1、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
2、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1901年,在北京签下《辛丑条约》
3、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北伐战争后,首都又迁回南京。
4、1928年,民国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简称北平;1937年,日伪政府又将北平市改为“北京”市;
5、1945年,日本战败后,恢复旧名“北平市”。
千年文明古都北平处于风雨飘摇中
心中之秋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实行白色恐怖。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九三五年春郁达夫在《寂寞的春朝》中对时局的观感是:“中国的现状,同南宋当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
22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为赏秋不辞辛劳 ——爱秋之切!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爱秋之深!
散文思路
总起
故都之秋 ——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慢、润、淡
总写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分写
记叙
五幅秋景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清
静
悲凉
秋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对比
眷念
品味
赞美
眷念
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秋槐的 ;
在 ;
在 ;
在 ;
也在 。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每一朵落蕊里
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1、即兴分享:你心中秋天是怎样的?
2.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
3.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A
感谢聆听!
拓展:探究破题
《故都的秋》
《北平的秋》
《北国的秋》
探究破题
02
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
秋
描写的地点
描写的时间
故都
的
“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故”,一种浓浓的怀念、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1923年9月,北京大学的陈豹隐教授因公赴苏联,他担任的统计课程暂时无人任教,为了生计,郁达夫应聘到北大讲授统计课程。从该年10月到1925年初,郁达夫一直住在北京,钟情于文学的郁达夫在北京教的却是统计课程,且仅仅是讲师的职称,他本无心于此,心中的落寞可想而知。
1925年夏及10月中旬郁达夫还两次到北京看望寓居在此的妻儿,1926年6月,儿子龙儿在北京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奔赴北京,郁达夫住到10月初才离开。当时,得知儿子病危的情况后,郁达夫忧心忡忡,等他赶到北京,竟未能见爱子一面。所以郁达夫为何喜欢北平的秋呢?
郁达夫写于1936年的散文《北平的四季》:“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走出,出门前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都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作者与北平有何渊源?
……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1936年)
为何略写这些名胜古迹而要挑选平凡细小的事物?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钱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郁达夫,作为一个曾居住于北京,深知其“味”的文化人,他以“北京人”的眼光看(体验)北京的秋天,自觉地从中寻求审美满足,并诉诸文字,他就成了真正的“北京文化”(在他的笔下,“北京人”对待自然、生活的品尝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欣赏者与表现者。这篇《故都的秋》的意义正在于此。该从哪里去发现、欣赏、描述这“故都的秋”现成的答案是到“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郁达夫也真的写到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但却只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这些“旅游胜地”仅是历史留下的外在印痕,象征,恰恰是“外来人”最易注目与把握的,而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世俗生活中寻求享用“美”(“美”的人生,“美”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的眼光。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