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规范、端正、整洁地使用楷体字答题,此题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他出身diàn ① 农,长着一张平庸的脸,皮肤yǒu hēi ② 。虽然没有鹤立鸡群的外表,但他努力丰富自己的内在。在亲戚朋友的周济下,读了几年的私shú ③ 。通过自己的拼搏,获得了成功,并且眼花缭乱的生活也没有改变他宽厚仁慈的本性。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平庸 B.鹤立鸡群 C. 周济 D.眼花缭乱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③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④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⑤剧哉边海民, 。(曹植《梁甫行》)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⑦《野望》中引用典故,表达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惆怅心情的句子
是: , 。
⑧《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句子
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午”是古代地支纪时法中的“午时”,即现代时间的十一点至十三点。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D.《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被称为“山中宰相”。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星照耀中国》中,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一事件发生在( )(3分)
A.1933年秋 B.1933春 C.1934年秋 D.1934年春
7.在西安发生的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2分)
同时,在西安也发生了迅速的回心转意。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考虑到这个情况,蒋介石想必做了决定,他不做殉难者,白白让何应钦将军或者任何别人踏着他的尸体爬上独裁者的宝座。他于是不惜屈尊从天上下来,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同操了他的生杀大权的凡夫俗子打交道,甚至同“赤匪”打交道。
(二)现代文阅读
书房一世界
冯骥才
书房是一个世界,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
世界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地方,对于作家,最神往之处,还是自己的书房。我喜欢每天走进书房那一瞬的感觉,我总会想起哈姆雷特的那句话:“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文人的书房大都有个名字,一称斋号。书房乃我心居之处,因称心居。彼时我整日离家在外,各地奔波,似与写写画画绝缘。去到书房写作,都是因为心言难抑,非写不可。我面对的工作十分浩繁与艰辛,“压力山大”,我身孤力薄,力从何来?惟有自己。我相信,人的力量最终还要从自己的身上和心里去寻找。故而,我要钻进书房,用一支笔在心中苦苦探寻,去拨开迷雾,穿越困惑,找出道路,找出力量,找出使自己不动摇的动力和思想支撑。
心居书桌上有一对镇尺,长八寸,原木本色,不着漆,亦无任何雕饰,这是好友张宗泽先生送给我的。他偶得一块丁香木,质好色正,径粗且直,便特意为我做了一对镇尺。他知道我性喜自然,不爱刻意雕琢,故只把木头裁成两根尺余木条,没有任何雕工,线条却极规整。此木有香气,香味殊异,清新沁人,故不上漆,以使香气散发。每每拿它压在笺纸上,伏案写字,香气悠然入鼻,感觉有点神奇,似有仙人飘然而至。因写了两句话,请宗泽分别刻在这一双镇尺上。曰:水墨画案丁香尺,茅草书斋月光心。
宗泽为津东芦台镇人,他人朴实厚道,腼腆缄口,喜欢书画,尤好木雕。常在一块木疙瘩上随形雕出许多奇山秀水、怪石异卉、鬼魅神灵,形象灵动又浪漫。我问他出于何种构思,他说信手拈来,一切听凭自然。我喜欢这位天生有禀赋的乡间才士,因与他交往数十年,其中自有许多真情实意的小故事。比如我当时出差到芦台,夜宿一家小店,他来看我,闲话间忽跑去给我打来一盆热乎乎的洗脚水,给我解乏。这叫我至今想起心中还会再生感动。于是,这对镇尺一直放在书桌上。更多的不是应用,乃是个中的情味。应用的东西,没有了可以再找。若是上边附着了一些故旧的情意,虽然普通,却不会丢掉。
我的书房两面开窗,一朝南,一面西。南窗大而阔,西窗小如洞。显然这房子的建筑师,为了防止西晒太热,故意将窗子开得很小。在我刚搬进来之时,友人建议我堵上这窗户。因为夏天里西晒炽热,窗子再小,阳光直入,也一定会增加书房里的热度。
可是到了秋天,日头变得温和,倘若堵上这扇小窗,岂不拦住了美丽的夕照进入屋中?于是我留下这小窗。
一天,我在一位颇精古代木器的潘姓朋友的木器店中小坐。谈起我的小窗,他忽起身去拿来一扇花窗,原木素色,包浆厚润,气韵幽雅,一眼便叫人生爱。初看花格简洁精整,细看却不简单,图案里藏着许多“学问”,竟是众多方形木格连环相套;而且每个方格的四角,都做双曲状,有如花瓣。潘先生说:“这花窗是徽派大宅门的东西,二百多块小木条,全由手工切割的小木榫拼接而成。”这东西他也只有一扇。叫我拿回家试试,如果我的小窗能用上便再好不过。
我拿到家中一试,居然尺寸正好,上下左右全部严丝合缝!天作之合?我在电话里把这匪夷所思的奇迹告诉潘先生。他却说这一定是我三百年前在徽州定制的。
我的书房不仅多了一件精美的古物,还多了一扇美妙的小窗!我依照古人的办法,在窗扇背面贴上皮纸。温州皮纸绵密柔韧,透亮却隔光隔热。每当夕照临窗,雪白的皮纸变得金红明亮,如照巨灯。窗格之影宛如墨画一般,印在窗纸上,美丽又奇异。更神奇的是,我这西面大墙外,树林繁盛,树中居住着一些蓝背白肚、身形修长的山喜鹊。我这小窗居高临下,又从不打开,日久便有山喜鹊飞来,站在窗外的窗台上四下观望,偶尔叫两声,其声沙哑。外边光强时,把它们的影子清晰地照在窗上。鸟影在窗上走来走去,我用手指轻轻敲窗,它们不怕,好像知我无害,并不离去。我若再敲,它们便“得、得”以喙啄窗,似与我相乐。这样的书斋奇景,是天赐还是人间事物的巧合?这样灵气的小窗,谁的书斋还有?(有删改)
8.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自己的书房,下面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书房的斋号,友人宗泽,书房雅致的小窗。
B.书房的斋号,书房中的镇尺,书房雅致的小窗。
C.最神往之处,还是自己的书房,书房中的镇尺,书房雅致的小窗。
D.最神往之处,还是自己的书房,友人宗泽送我镇尺,朋友送我一扇花窗。
9.第一段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0.下列描述第五段插叙作者好友张宗泽的用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突出了镇尺“个中的情味”。 B.张宗泽是“我”的好朋友。
C.志趣相投,故旧的情意。 D.我对镇尺喜爱的原因。
11.作者说书房是“一个一己的世界”。请具体说一说作者书房的“一己”之处。(4分)
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立春日盛大开幕,以二十四节气开篇,从“雨水”一路前行,迎来“立春”,彰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立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象征,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年大不如春大”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时迎来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四时流转,以春为首。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民间广泛流传着“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
立春分三候,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逐步从零下转为零上,最突出的物候表现就是冰雪消融。我国先民认为,东方属木,而木为火之源,因此将“春风”称为“东风”,寓意这个节气将会天气回暖、春回大地。二候“蛰虫始振”,蛰伏一冬的动物感知到阳气潜萌,开始苏醒,但还“动而未出”,要待到惊蛰、春分等节气之后才会真正“启户”。三候“鱼陟负冰”,寒冬时节,鱼儿潜伏在水底避寒,迨至立春之后,伴随着阳气回升、冰层变薄才逐渐上浮,像背负着冰在游动。
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
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相关礼俗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迎春”。《礼记·月令第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到东汉时期,上至都城,下至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春仪礼,凡出行之车骑、旗帜、服饰皆为青色,一直延续至清末,是各地官民共庆同乐的重大礼俗活动。
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鞭春牛,也称打春牛,此俗起源甚早,《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隋唐时期,鞭春牛成为相当普遍的节庆仪式活动。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春牛多为泥塑牛。当春牛从人群经过时,人们多以豆麻撒之,俗信此举可“祈丰年”“散痘疫”。更有意思的是,鞭春牛仪式结束后,人们要争抢被打碎的土牛块,俗信将其置于牲口圈能保六畜兴旺,置于卧榻能令蚕茧丰收,置于灶台可保不生虫蚁等。牛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立春时节鞭春牛,意在鞭打懒惰之气,宣告春耕的开始,包含着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
民间流传的立春习俗不胜枚举。过去,浙江一带的人们会在立春时节去郊外探春,然后折松柏枝条编成圆圈,戴在小孩头上,俗谓此举可以保证孩子“四季清健”。山西等地立春时有童稚“戴春娃”的习俗,春娃为人偶型布袋,里面装有豆子、谷子,俗信孩童佩戴春娃可以消除痘疹之灾。入春后,人们往往容易发困,民间有“春困、秋乏、夏打盹”之语,宋范成大《春困》诗题注:“吴俗立春日儿童以春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此俗即为“卖春困”,指小孩在立春日尚未天明时沿路呼叫“卖春困”,有人应答则春困卖掉,不再疲乏。此俗尽管为儿童游戏,有狡黠意味,但确实也包含着告诫孩童珍惜朝日、不负韶华的深意。
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其寓意多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相连。汉《四民月令》:“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吃生菜,有迎接新春到来之意。人们将生菜、水果、饼、糖等物置于盘内,衍生出吃春盘的习俗。杜甫在《立春》一诗中便记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的文字。咬春习俗中,最为普遍的是吃萝卜。《燕京杂记》载:“立春日,都人多买萝卜生食之,谓之咬春。”老北京的“咬春”萝卜为紫萝卜,其味辣,能够驱除春困、补充阳气、提振精神。立春饮食习俗体现了因时而动、顺时养生的节气文化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立春习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开展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2006年二十四节气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当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达11项,包括浙江“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贵州“石阡说春”和河南“内乡打春牛习俗”等4个立春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演绎着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协奏的春之乐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民谚云:“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节选自《珠江源晚刊》,有删改)
1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文化鲜明标识”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
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立春”契合了人们期盼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心理。
C.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与立春节气相关的礼俗文化活动,如“鞭春牛”“戴春娃”“尝春”“咬春”等。
D.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彰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与坚定信心。
13.依次填入下面表格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内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礼记·月令第六》 《燕京杂记》 范成大《春困》
类别 __①__ __②__ __③__ __④__
A.①节气候应 ②儒家经典 ③风俗杂记 ④古诗
B.①节气候应 ②天文历法 ③市井故事 ④古诗
C.①节气候应 ②儒家经典 ③市井故事 ④古诗
D.①节气候应 ②天文历法 ③风俗杂记 ④古诗
14.结合上表,分析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的作用。(4分)
15.请为文章补写结尾。要求:能总结全文,情感基调、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4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民谚云:“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
天镜园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牙人:商人。⑦枻(yì):船桨。
16.选文中描写的生活场面不包括下列哪一个( )(3分)
A.读书堂中 B.牙人掷笋 C.园丁捞笋 D.鹅游水塘
1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请写出本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4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B.破塘笋必道此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C.煮食之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D.无可名言 有仙则名(《陋室铭》)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 818 )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9.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3分)
A.战乱饥馑 B.亲人离散 C.家业无存 D.田园荒芜
20.两首诗中对“月”的表情达意有何异同?请你结合诗歌分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某中学开展主题为“走进科技”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观看科技成果展。也请你参与,完成这次科技之旅。
甲、乙两家公司近四年的科研经费统计图
21.来到第一展厅,同学们看到甲、乙两家公司近四年的科研经费统计图,请仔细观察,然后写出你发现的两条结论。(6分)
22.进入第二展厅,同学们看到一组展示中国科技发展成果的实物模型,它们的命名都很有特点,富有深意。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一个,分析其命名的特点及深意。(4分)
①登月探测器——嫦娥 ②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北斗
23.参观科技成果时,学校小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请根据下面内容,补充小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5分)
小记者:① ?
相关人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公司加大经济投入,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
小记者:② ?
相关人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技成果命名,不仅交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来源,还暗示了科技特色,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每逢节日来临,无论是学校的美育节,还是传统的春节,又或是举国同庆的国庆节,大家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而每一个节日又都有属于它美好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请以“节日里的甜”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散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1)选取一个具体的节日,描写节日的场面和你的心情,体现“甜”的美好滋味。(2)表达“我”对所写节日的思考和感悟。(3)注意语言流畅,衔接紧密,逻辑清晰。(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答案:
1.略
2 ①佃 ②黝黑。 ③塾。
3.(D)
4.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⑤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⑦《野望》中引用典故,表达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惆怅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⑧《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C)
6.(A)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8. (B)
9.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心目中书房的内涵;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10.(B)
11.①书房是作者独立写作的空间,寄托自己的心志和精神追求;②书房里有生活情味,寄托故旧的情意;③书房体现了作者性喜自然,融入了大自然的景色和气息。
12.(D)
13.(A)
14. 本文引用节气候应、儒家经典、古诗、风俗杂记、民间谚语等相关的记载内容,说明二十四节气全方位地影响着古代人民的礼仪、生活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从不同角度有力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本文引用的资料时间跨度大,从古代一直到北京冬奥会,目的是说明从古到今,二十四节气都对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人会在特定的节气感召下形成特定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同样也是为了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15. 示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立春时节,满眼都是生机,都是希望。在这个时令里,不同行业的人都做着各自的计划,并将为了这个计划去无悔奋斗。勤劳无畏的中国人,在这怡人的春风里,大步向前!
16.(D)
17.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18.(A)【解析】A.好像;B.动词,经过/动词,讲述;C.代词,指笋/助词,的;D.动词,说出/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参考译文】天镜园浴凫堂,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一泓湖水荡漾,湖水林木明净新鲜,游鱼、飞鸟、水藻、荇菜大致像浮在空中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满眼的全是绿色,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卷,(好像)文字全是青碧鲜绿的颜色。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而去。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犹如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煮着吃时,说不出的鲜美,只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19.(B)
20.《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望月有感》中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夜里思乡的情感各地都相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21.①甲、乙两家公司近四年科研经费均呈逐年增长趋势;②甲公司近四年科研经费支出均远超乙公司。
22.【示例一】嫦娥:“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美丽神话之一。以“嫦娥”命名中国登月工程实现了古人对“登月”的幻想,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示例二】北斗:北斗七星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寓意全球定位系统也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23.①叔叔(阿姨),您好!我是××中学的小记者。请问,科技公司为什么要逐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②请您谈谈科技成果命名的特色,好吗?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