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5: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所属单元及任务群:《大堰河 —— 我的保姆》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属于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以正确价值观鉴赏作品,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选取了不同体裁的 6 篇作品,涵盖现当代文学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风貌。本诗作为其中的诗歌代表,有助于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了解现当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感受诗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体会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
诗歌内容与特色:这是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大堰河的悲惨命运,歌颂了她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旧社会的诅咒和揭露。诗中既有直接抒情,也有许多叙述和描写,采用了 “堆积” 的句式、回环往复的结构以及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反复等句式来表达幽深曲折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学习诗歌中运用修饰词、排比句、反复句等进行细致描写、塑造意象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和劳动人民形象,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能力;能够对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鉴赏人称变化与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之间的联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感受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理解这种情感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从而提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汲取美的元素,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增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饱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言魅力;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鉴赏诗歌中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如诗人对大堰河的爱、对自己身份的矛盾感、对旧社会的诅咒等,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结构表达出来的;领会 “紫色的灵魂” 等具有深刻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准确把握大堰河 “高贵灵魂” 的内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表现母子情深的视频片段,如电影中母亲照顾孩子的温馨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让你们感受到如视频中这般深厚、无私的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与亲人或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和亲切的提问,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进入诗歌中对母爱的歌颂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展示艾青的照片和相关生平资料,详细介绍艾青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重点提及他的坎坷身世以及与大堰河之间的故事。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强调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对艾青和诗歌创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并做好相关笔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解读诗歌文本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诗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基调。范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整体情感氛围,并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专注地聆听教师范读,在听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听完后,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氛围的理解,如感受到诗歌的深情、忧伤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朗读和理解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
文本分析,深入探究
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诗歌,找出描写大堰河的语句,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堰河的形象特点。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大堰河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析大堰河的形象特点。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阐述本小组对大堰河形象的理解,如大堰河是一位勤劳的女性,从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等诗句可以看出;她还是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如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体现了她对诗人的关爱。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解读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大堰河的形象,感受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
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
教师活动:选取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详细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称的变化,探讨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仔细品味诗歌语言,分析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所增强的情感力度,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排比句突出了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和诗人对她的思念。同时,思考人称变化带来的情感差异,如从 “你” 到 “她” 的转换,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诗人如何通过语言表达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探讨诗歌的主题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大堰河的形象、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创作背景等方面出发,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结合之前对诗歌的分析,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如诗歌通过对大堰河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意义。
朗读比赛,深化情感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制定朗读比赛的评分标准,如读音准确、节奏把握得当、情感表达充沛等。在学生朗读结束后,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朗读者。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的选拔,认真准备朗读。在比赛过程中,用心朗读诗歌,展现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朗读者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展示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选取其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朗诵或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与《大堰河 —— 我的保姆》在主题、情感、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的朗诵或音频,认真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特点,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学生对艾青诗歌创作风格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艾青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堰河的形象、诗歌的语言特点、主题思想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感悟等。强调诗歌中所传达的母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珍惜亲情和友情。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积极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以 “我的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散文,要求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板块 内容
作者与背景 艾青,原名蒋海澄
创作背景:1933 年 1 月,艾青在狱中睹雪思人,想起保姆大堰河而作
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 - 2 节):大堰河得名及与 “我” 的关系
第二部分(3 - 8 节):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品质,抒发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 - 10 节):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遭遇
第四部分(12 - 13 节):挽歌与献诗
大堰河形象 勤劳:如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等诗句体现
善良慈爱:“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贫苦悲苦:生活环境艰苦,命运悲惨
诗歌手法 排比:如第四节连用八个排比句,增强气势,突出大堰河的勤劳等品质
反复: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等,强调对大堰河的深情
主题思想 歌颂大堰河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
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与赞美
揭露批判造成大堰河悲惨命运的黑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