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5: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兰亭集序/王羲之
文学价值:《兰亭集序》是魏晋经典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文章以情动人,以理取胜,一反当时 “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情真语笃,朴素自然。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周围的自然美景,还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文化内涵:本文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如 “曲水流觞” 等习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习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此外,王羲之作为 “书圣”,其书法艺术与文章相得益彰,《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书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启迪:作者在文中由乐生悲,对人生的短暂和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启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能够准确翻译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和表达哲理的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理解作者从 “乐” 到 “痛” 再到 “悲” 的情感转变原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文中关于生死等哲学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感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魅力,了解其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提高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或书法临摹等活动,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精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流畅地诵读和准确地翻译课文;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把握 “乐”“痛”“悲” 的内涵,理解作者 “乐极生悲” 思想背后积极的人生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叙议结合等,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以及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下生活的意义;鉴赏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理解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避免片面解读。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兰亭风景区的视频,展示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有谁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兰亭集会和《兰亭集序》。接着,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书法、文学方面的成就,强调《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关于兰亭和《兰亭集序》的相关信息,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直观地呈现兰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介绍作者和作品,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朗读过程中,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进行强调,如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等。
领读课文: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让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字音和节奏。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学生活动:听教师范读和领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读音、节奏和语气。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尝试理解文意,将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读和领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同时,让学生在默读中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第一段: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让他们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明确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记叙这次盛会的,如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并在黑板上列出提纲。接着,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如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以及语言的简洁优美、朴素清新。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提纲背诵第一段。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和作者记叙的方面。体会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第一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段:
教师活动: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这一段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 “俯仰” 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的意思是否相同,并结合注释理解相关句子的含义。接着,分析作者是如何由上段的 “乐” 过渡到本段的 “痛” 的,以及作者所论述的两种人生态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纲中补充第二段的要点,并尝试背诵。
学生活动:朗读第二段,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 “俯仰” 的含义和作者的议论思路,体会作者由乐转痛的情感变化,根据提纲背诵第二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背诵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段: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齐读第三段,然后提出问题:结尾部分从 “临文嗟悼” 说到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以及文章行文的巧妙之处。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讲解,强调作者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
学生活动:齐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体会文章行文的巧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态度。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选取一些经典的句子,如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所蕴含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情感的变化,从 “乐” 到 “痛” 再到 “悲”,分析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内涵,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介绍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玄学对人们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比较它们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介绍,思考《兰亭集序》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课后阅读推荐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主旨、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强调《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借鉴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时光,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思考教师提出的鼓励和期望。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以下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题目;以 “我读《兰亭集序》” 为主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 600 字。
内容 具体要点
作者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书圣”,官至右军将军,文风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1
背景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 41 位文人墨客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作序1
结构与情感 乐
-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人生短暂: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 世事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生死难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 (今之视昔)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千古同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文风清新自然,简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