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5: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再别康桥/徐志摩
文学流派与地位:《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 和诗的形式格律化,而此诗很好地体现了新月派的诗歌理念。
情感线索与主题: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艺术特色: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单元位置与作用:本单元属于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学习任务群,《再别康桥》代表了现代诗歌的风格,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掌握诗歌艺术技巧,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分析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感体验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探究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体会诗人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领会诗歌通过意象传情达意的传统,感受新月派诗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增进对现代诗歌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理解诗中通过各种意象所传达出的细腻情感,如分析 “轻轻的”“悄悄的” 等词语所蕴含的不舍与眷恋。
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解读诗歌中押韵、叠词的运用以及金柳、青荇等意象所构成的画面。
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如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等句的诗意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 “金柳”“青荇”“彩虹”“星辉” 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画面感,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诗人的情感、理想和追求。
把握诗歌的结构与情感变化:诗歌的结构安排巧妙,情感变化细腻而复杂,从开头的不舍到中间的回忆与陶醉,再到结尾的洒脱与无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脉络,理解这种结构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表达,以及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让学生理解诗歌所反映的新月派的诗歌理念、文化追求,以及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首轻柔、舒缓的离别主题音乐,如《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代离别诗词,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谈谈这些诗词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学生活动:积极回忆并分享自己熟悉的古代离别诗词,思考并表达这些诗词中离别情感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营造氛围,借助学生熟悉的古代离别诗词,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情感共鸣,为学习《再别康桥》这首现代离别诗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也通过对比,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中离别之情表达方式的好奇心。
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背景、文学创作历程、主要作品等,重点讲述他与康桥的渊源,即他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的影响。展示一些康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康桥的美丽与宁静。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康桥对他的重要意义,思考这些背景信息可能与诗歌内容及情感表达的关联。
设计意图:让学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解读诗歌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范读,朗读时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基调,读得轻柔、舒缓,富有感染力。范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找出诗歌中的押韵字。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自己轻声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注押韵字,并思考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诗歌的音韵美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划分节奏和找押韵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为后续的朗读和理解打下基础,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
分析诗歌意象,品味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等。针对每个意象,提问学生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例如,对于 “金柳” 这一意象,可提问 “诗人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并进行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析意象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阐述这些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如 “金柳” 比作 “新娘”,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仿佛康桥就是他心中美好的新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体会诗人如何借助意象来传达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精读诗歌,体会 “三美”
音乐美
教师活动: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分析诗歌每行的节拍、押韵规律以及叠字的运用,如 “轻轻的”“悄悄的” 等。让学生体会这些节奏和韵律元素是如何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具有一种轻柔、舒缓的旋律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节奏和韵律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尝试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绘画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写,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画面,如康河晚照图、星夜泛舟图等。让学生描述这些画面,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这些画面,使诗歌具有绘画般的美感。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习诗人通过文字创造画面的技巧。
建筑美
教师活动: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每节的行数、句式的长短等,让学生体会诗歌节与节之间的匀称和整齐,以及诗歌整体结构的和谐之美。
学生活动:观察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建筑美,认识到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深入探究,把握诗歌主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 “诗人为什么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歌中多次出现‘轻轻’‘悄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康桥的‘梦’是什么,为什么说‘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和洒脱。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中,不断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细节入手,进一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三美” 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以及对比阅读的收获等。强调《再别康桥》作为现代诗歌经典的重要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同时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选择诗歌中最喜欢的一节,进行配乐朗诵,并录制下来;以 “我读《再别康桥》” 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仿照《再别康桥》的风格和艺术手法,创作一首以 “离别” 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通过朗诵、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朗诵能力、写作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
要点 具体内容
诗歌三美 音乐美:二四句押韵,节节换韵;节奏明快,回环复沓,叠词运用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色彩丰富;动词、修辞运用,画面感强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字数相近,排列错落有致
意象与情感 云彩:轻盈、缥缈,体现依依惜别、不舍与洒脱
金柳:婀娜多姿、明艳动人,比作新娘,表达极度迷恋
青荇:碧绿润泽、自由自在,“招摇”“甘心”,展现永久爱恋
星辉:灿烂迷人,带来激动喜悦
夏虫:悄悄沉默,烘托惆怅依恋
主题 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离别的无奈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