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
考点解读
看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常见,究其原因是因为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诸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等都离不了阅读段落,段落理解是最能解决这些题目的关键,甚至一些文章的主旨也常常隐含在其中,所以要注意现代文阅读中段落的作用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考点介绍
考点1:掌握段落作用
考点2:句段能否删除/调换位置
考点1:掌握段落作用
常见题型
1.某段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
2.分析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段)。
3.某段对......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4.全文多次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句段位置,回归原文。
2、分析句段内容,从内容和结构分析具体作用。
开头 结构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 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和标题的关联,照应题目或者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 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 ①概括句、段的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原因等; ②开篇点题,揭示中心;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如果开头还有环境描写,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结合环境描写的句子); ⑥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
中间 结构 ①承上启下,②引出下文,③照应文题
内容 ①概括句、段的内容; ②体现作者的情感,点明中心。 ③推动情节发展
注意插叙作用
结尾 结构 ①呼应前文(文题)。②结构完整,③引发思考
内容 ①点明主旨,升华感情,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环境 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增强文章感染力;④烘托人物形象;⑤深化主题;⑥为下文埋伏笔或作
独立 句段 ①强调作者观点,②抒发情感,③前后呼应,④点明主旨,⑤补充说明
3、整合内容,精准表达,语句通顺。
解题公式
答题格式:
内容上:
(1)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2)格式:写了……(内容)表现了……(情感或人物性格或主旨)
(这一步是最基本的一步,重要的是概括内容,练习主旨感情。注意格式。)
结构上:
(1)看清位置,筛选结构作用
(2)抓关键筛选内容上的作用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组织语言,清楚表达。
例题示范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明确句子在文中位置。
这三句话是围绕“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说的:
第一句话出现在文章第2段(开始段),是第一只猫死了之后,第二句话出现在文章第14段(中间段),是第二只猫死了之后,第三句话出现在文章结尾段,第三只猫死了之后。
结合具体语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第一句话:内容上,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伤心;结构上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
第二句话:内容上,“好久”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结构上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作了铺垫。
第三句话:内容上,一个“永不”比上一句中"好久”程度更深,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考点2:句段能否删除/调换位置
常见题型
1.文中第x段能否删除 请简要说明理由。
2.本文题目是xx但文中xx却写了……能否删除 为什么
3.有人认为,本文第x段与第x段调换位置更好,你认为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1、表明态度,一般为不能删除/调换位置。
2、分析作用,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句段的作用。(参考“考向1 答题指导”)
3、作出比较,阐述删除/调换位置后的结果,一般从第二步作用的反方向作答。
解题公式
能否调换顺序
(1)表态(不能)。
(2)分别概括各段列举的事例或阐述的道理。
(3)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照应关系:
②层层深入,递进关系:
③时间顺序:古今中外;
④逻辑关系:人们认识规律。
能否删除段落
(1)表态(不能)。
(2)段落阐述……道理或内容,论证了…观点。
(3)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作用。
(4)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周密
例题示范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
【分析】首先表明态度--不同意。
接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美女蛇的故事是从赤练蛇引发的联想,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使“我”觉得微人之险,同时给百草因增添了神秘色彩;结构上,承接上文,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语段内容看似闲笔,却富有情趣,写出了儿童的心理,赋予了百草园神秘色彩。
【答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充满无限的趣味,刚除后,就缺少了神秘色彩,也就不能引出“我”所得到的教训和感悟,结构就不完整了。
链接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的安慰
钱红莉
①距家两三公里处,有一片菜地。每隔几日,我总喜欢去逛逛,回来时仿佛沾了一身的灵气。一日再去,菜地竟被碾平,变成千篇一律的草圃,失落得很。
②那片郊区的菜地,作为农业文明的微缩景观,似乎保全了几欲失传的二十四节气,一年年地,一日日地加深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这八个字里,不仅有美味,还有农时,以及四季流转。
③十余年来,这菜地日渐变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绪唯有依靠它们,才能开出一点点花来。土地,森林,花朵,飞鸟,山岚,河流……正是滋养人们灵气的源泉。
④从事书写这门手艺,几同于挖井,徒手开掘,缓慢笨拙,仿佛农业文明的一点点深耕。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对于一个逐渐失根的人,它是一种寄托。
⑤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直接覆盖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从37度的酷夏一夜过渡至深秋。辛丑年秋天,总归不像个秋天!没有往年身着长袖衬衫的舒缓漫长,令一个在农业文明里生长的躯体颇感不适。
⑥近日,一切又都回来了,平凡的日子被寒露、霜降稳稳接住。这样熟悉的持续感,让印刻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一次重回秋寒,总归错不了。这长久地赋予人精神上的季节性安稳,让人的内心踏实,始终有一种恒定的东西存在。
⑦霜降前后的农历九月,应是农人们起山芋、点油菜的时节。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应时而种,应节而收,正是在践行某种哲学思想。
⑧早前,我家附近这片菜地,同样精准地遵循着农时。往年这时日,山芋禾子被锄头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几米长的麻花,在秋风里滚着滚着,渐黄、渐枯……
⑨夜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看到傅山有一张册页: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拦腰折断,伤口处支棱着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见过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树桩,分开两枝,一枝彻底枯了,另一枝上,新叶渐生粉花,热闹与枯寂同在,滋味殊异,唯独不见苦相。伫立良久,那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人说不出什么好来,却一直难忘。直至夜观傅山册页。
⑩秋风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却又与人亲,与人近。
深秋后的土地,被泼上水,撒了菜籽,盖上枯草。过几日,凭空钻出无数乳白的芽,青菜的,芫荽的,菠菜的……露台上的花盆也清理出来种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会抽出嫩芽来。老梅树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叶丛中花苞点点。年年如此。世间,还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再无。这无端地让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
小区遍植鹅掌楸,树冠下层的叶片渐黄,但并非失水的枯黄,而是富于生命力的黄,黄得蓬勃。绿化带转角处,总有雁来红,群群簇簇,相拥相依,风一日日地寒了,它们红得如此热烈,用整个生命在红。还有葱兰,绿叶丛中冒出点点的白,白得从不辜负人。年轻时,认为鸡冠花粗拙老丑,如今透过中年的眼,反觉此花最具品质,倔强,顽强,凌寒不惧,纵然被嫌弃,照样有底气开花,多日不绝,犹如高山坠石的气魄,挺好,不容易。
人心的孤独,一年年被这些植物安慰着。久而久之,更加剧了精神上的依赖。
闲来散步,整个小区都笼在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里,有“不来常思君”的迂回曲折。正巧,朋友送来一枝桂花,剪了插瓶。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选自《湖南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探究引入段落】
选文写菜地作物生长时,在第⑨段引入傅山册页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答案】 插叙,交代了瘦桃、古寺老桃丑拙枯老的状态,但却依旧透露着生命的气息,顽强生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体现了这些植物成了作者的精神寄托的原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第⑨段内容上描写了傅山册页中的瘦桃被拦腰折断,伤口处支棱着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古寺老桃,半枯半新,一根树桩,分开两枝,一枝彻底枯了,另一枝上,新叶渐生粉花,热闹与枯寂同在,滋味殊异,唯独不见苦相。这一段是插叙,交代了虽然瘦桃、古寺老桃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丑拙枯老,但它却依旧不放弃,顽强生长,从而引出了下文第⑩段“秋风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却又与人亲,与人近”的感悟;同时这与第 段“透过中年的眼,反觉此花最具品质,倔强,顽强,凌寒不惧,纵然被嫌弃,照样有底气开花,多日不绝,犹如高山坠石的气魄,挺好,不容易”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这也进一步表明作者孤独的内心正被这些植物安慰着,这些植物成了作者的精神寄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手艺的江湖
明前茶
①大雨初歇,我拎着要修的鞋子出门了,才发现老鞋匠的摊位上空空荡荡,只能失望地往回走。忽见20米开外,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正在翻转自行车,我便问他:“鞋子开胶了,你可知道老鞋匠什么时候出摊吗?”
②师傅打量着我手里的鞋,断然说道:“你这双鞋,他弄不来。老鞋匠原来在钢厂工作,手劲儿过人,修鞋多半是挤完502胶,像捏饺子皮似的,用力把脱胶的鞋帮捏拢了。你这鞋帮子将来还得开裂,想永不开胶,得缝一圈麻线……”听这意思,他才是民间的一个修鞋高人。
③我也不赶时间,索性坐下来等他修完车,再帮我修鞋。只见他准备了半盆水,将自行车轮胎一段段捆在搪瓷盆里找漏点,找到漏点后,将小片胶皮在喷着蓝火的电枪上烤软了,再严严实实地补在漏点上。接着,他用电动磨轮在补漏点附近小心铿磨,就像给美人遮瑕一样,让轮胎平滑匀整,看不出任何补漏痕迹。
④师傅的修鞋功夫果然到家,我穿了缝牢的鞋,感觉他的手艺高超,就陆续把家里的鞋子带去修。师傅的脾气并不好,有人来修车,他会抛出一团白棉线,说:“去打盆水,把车子擦亮了,我再给你修。看看你,车子从来不保养,都脏成什么样了。我小时候,一辆二八大杠凤凰自行车,享受的是家人待遇。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鞋是鞋,车是车。要知道,你这么薄情,物件儿也不会跟你多久。”那些来修车的人倒也不恼,蹲坐在小马扎上,擦起自己的车子来。也许,让人低头的不仅是修车师傅那张饱经世事的脸,还有什么都难不倒他的扎实手艺。如今来修的,有数千元的碳钢山地车、竞速自行车,还有可以在半空中拨转车头、脱手斗技的小轮车,对,就是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小轮车。师傅修好了他们的特技小轮车,小伙子们还会在附近的高坡和台阶上来一段表演。修车师傅也津津有味地欣赏,还拿起手机追拍视频。
⑤师傅在这里摆摊30年了。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让他有了十八般武艺。一开始,他只会开锁配钥匙。后来,有了指纹锁和密码锁,活就少了,这迫使他开始学修自行车。再后来,自行车少了,他又去学习修摩托车和电动车。地铁时代到来,他终于开始学习修鞋了。从前,修鞋子的事情也单纯,无非是鞋子开胶了,涂上胶捏拢;或者鞋跟磨歪了,要钉个鞋跟。如今修鞋的活计可复杂了,光是鞋跟就有木质的、水晶的、金属的……鞋面也五花八门,丝线的、织锦的、牛仔的……修法都不一样。
⑥有一次,一个姑娘拿了一双绣满了水晶钉珠和丝缎花纹的鞋来修。修车师傅一看,是鞋面上刷坏了一小块儿。立刻坐上小马扎,一边手绘地图,一边热情地说:“这得织补,我知道谁的织补手艺最好。”他告诉她去某银行24小时自助点门口,找那个长年蹲守的技艺超群的织补大嫂。我笑着说:“你还给对手介绍生意啊!哪天您也学会织补手艺,您就能把这一带的活儿全包了。”师傅大笑着回应说:“那多没意思!这就好比令狐冲不见了东方不败①,武侠的江湖中大家互为对手,又相互激励;手艺的江湖中也应该是各美其美、百花齐放才对,没了对手,这日子还有啥意思?”
⑦修车师傅有这个胸襟,我完全相信。我亲眼见他的工具柜里放着金庸的《笑傲江湖》,等生意的时候就看看,书都翻得起了毛边儿。我也经常听到他的修车铺在黄昏时分播放贝多芬的作品,有时是《英雄交响曲》,有时是《田园交响曲》。夕阳碎在修车师傅的太师椅上,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习习凉风吹过他平静惬意的脸,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和坦然。
⑧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过起田园生活的凡人英雄。无论生活如何波澜起伏,他都不怵②,有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英雄气概。他从未被这世界层出不穷的变化击倒过,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战胜了自己,十八般手艺傍身,使他在手艺人的江湖中活得乐观从容。
⑨每当我被生活中的变化抵到墙角而气馁时,他的故事总给我无尽的勉励。
【注释】①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两人互为对手。②不怵:不害怕。
1.通读选文,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列表格。
对应段落 ③ ④ ⑤ ⑥
事件 修补自行车胎 (2) 练就多种手艺 (4)
特点或品质 (1) 直率,有人情味 (3) 热情,胸襟豁达
【答案】(1)细心(认真/负责),手艺高超(或技艺精湛等)(2)要求车主擦车(3)乐观,与时俱进(4)给对手介绍生意(意近酌情)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段落”是③和“事件”是“修补自行车胎”的提示,找到第③段“找到漏点后,将小片胶皮在喷着蓝火的电枪上烫软了,严严实实地补在漏点上”中的“严严实实”,“他在补漏点附近细心地锉磨,就像给美人遮瑕一样,让轮胎平滑匀整,看不出任何补漏痕迹”中的“让轮胎平滑匀整,看不出任何补漏痕迹”可知,修车师傅的修车技术非常高,认真负责;可概括为:细心(或认真、负责),手艺高超(或技艺精湛)等;
(2)根据“段落”是④和“特点或品质”是“直率,有人情味”的提示,找到第④段“有人来修车,他会先抛出一团白棉线,说:‘快去打盆水来,把你的车子擦亮了,我再帮你修。看看你,车子从来不保养,都脏成了什么样’”,由此可以概括“事件”为“要求修车者擦亮车”;
(3)根据“段落”是⑤和“事件”是“练就多种手艺”的提示,找到第⑤段“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让他有了十八般武艺”和“一开始,他只会开锁配钥匙。后来,有了指纹锁和密码锁,活就少了,这迫使他开始学修自行车。再后来,自行车少了,他又去学习修摩托车和电动车。地铁时代到来,他终于开始学习修鞋了”可知,修车师傅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努力学习各种技术来应对世界的变化,做到了与时俱进;可概括为:乐观,与时俱进;
(4)根据“段落”是⑥和“特点或品质”是“乐观,胸襟豁达”的提示,找到第⑥段“一个姑娘拿了一双绣满了水晶钉珠和丝缎花纹的鞋来修。修车师傅一看,是鞋面上剐坏了一小块儿,立刻坐上小马扎,一边手绘地图,一边热情地说:‘这得织补,我知道谁的织补手艺最好’”可以提炼出“热情地帮助女孩”,从“他告诉她去某银行24小时自助点门口,找那个长年蹲守的技艺超群的织补大嫂”分析可知,“事件”可以概括为“给对手介绍生意”。
2.联系选文内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中“对手”的含义。
(1)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
(2)武侠的江湖中大家互为对手。
(3)没了对手,这日子还有啥意思?
【答案】(1)指的是使修车师傅不断学习新技艺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2)指的是能互相激励的、具有同样高超技艺的人(3)能展现各美其美、百花齐放状态的(手艺)人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对手”的本义是指竞争的对方;敌对的一方。特指实力、水平、本领不相上下的人。结合语境分析三个句中“对手”的具体含义即可。
第(1)句,结合第⑤段“这些年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如对手一样逼他进步,让他有了十八般武艺”可知,“对手”指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这里把社会潮流比作对手。社会潮流的瞬息万变给修车师傅带来压力和挑战,就像对手一样促使他不断进步,去学习新的手艺以适应变化,不被社会淘汰。故“对手”指日新月异的世界,使修车师傅不断学习新技艺的社会环境。
第(2)句,结合第⑥段“这就好比令狐冲不见了东方不败,武侠的江湖中大家互为对手”可知,在武侠的江湖中,对手是与自己实力相当、相互竞争的人。这里指在武侠世界里,人们通过与对手的较量来提升自己的武艺和境界,大家在竞争中共同成长。故该句的“对手”指跟他一样手艺高超的艺人,即指的是能互相激励的、具有同样高超技艺的人。
第(3)句,结合第⑥段“手艺的江湖也应该是各美其美、百花齐放才对,没了对手,这日子还有啥意思”可知,在手艺的江湖中,对手是能够激励自己进步的同行。没有了对手,就失去了竞争和激励,生活会变得平淡无趣,没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手艺,也无法在相互切磋中共同进步。故该句的“对手”指的是同样具有高超手艺,能展现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状态的手艺人。
3.选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夕阳碎在修车师傅的太师椅上,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习习凉风吹过他平静惬意的脸,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和坦然。
【答案】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黄昏时分灿然凉爽的美好景象,渲染出恬静平和的气氛,烘托出修车师傅惬意坦然的心境(或豁达乐观从容淡定的形象),为下文赞美他的英雄气概做铺垫(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第⑦段画线句“夕阳碎在修车师傅的太师椅上,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习习凉风吹过他平静惬意的脸,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和坦然”中的描写对象“夕阳”“凉风”等可知,这是环境描写。写夕阳给太师椅“镶上一道金边”,表现了黄昏时景色的美丽,“习习凉风”表现了天气的凉爽,从“有一种别样的肃穆”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安详、肃穆的气氛;结合上文“我也经常听到他的修车铺在黄昏时分播放贝多芬的作品,有时是《英雄交响曲》,有时是《田园交响曲》”分析,安静、美好的环境与激昂的音乐相呼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平静惬意”“坦然”表现了修车师傅的性格特点,他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时拥有乐观、平和的心态。故本句通过描写夕阳和凉风,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衬托出修车师傅平静惬意、肃穆坦然的心境,也表现出他在经历了生活的波澜起伏后,依然能享受生活的淡定从容,为下文赞美他的英雄气概做铺垫。
4.简要分析第⑧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答案】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内容上:写出了我对修车师傅的美好印象与评价,表达了我对他越挫越勇、乐观从容精神品质的赞美与敬佩,突出了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内容上,第⑧段“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过起田园生活的凡人英雄。无论生活如何波澜起伏,他都不怵,有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英雄气概。他从未被这世界层出不穷的变化击倒过.反而越挫越勇,最终战胜了自己,十八般手艺傍身,使他在手艺人的江湖中活得乐观从容”可知,表现了修车师傅手艺的高超,“我”对修车师傅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凡人英雄”,表达了“我”对他越挫越勇、乐观从容精神品质的赞美与敬佩,点明了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结合“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过起田园生活的凡人英雄”“最终战胜了自己”“使他在手艺人的江湖中活得乐观从容”可知,第⑧段总结上文修车师傅的经历和表现,写了“我”对修车师傅的总体印象,从而在结构上总结上文;“使他在手艺人的江湖中活得乐观从容”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浑然一体。
5.文章结尾说每当“我”“气馁之时”修车师傅就“给我无尽的勉励”,结合选文谈谈修车师傅会给“我”哪些勉励?
【答案】 ①面对时代和生活的变化,要乐观豁达,积极应对,图谋变通;②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本领,在变中磨炼自己,与时俱进;③有广博的胸襟,接纳竞争者,共同提高,美美与共;④虽然是打拼的底层人,但是不为现实所累,热爱生活,并学着享受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⑤段“一开始,他只会开锁配钥匙。后来,有了指纹锁和密码锁,活就少了,这迫使他开始学修自行车。再后来,自行车少了,他又去学习修摩托车和电动车。地铁时代到来,他终于开始学习修鞋了”可知,修车师傅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不畏惧,勇于迎接挑战。社会潮流不断变化,修车师傅从修锁到修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再到修鞋,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变化。故修车师傅的行为告诉“我”:面对时代和生活的变化,要乐观豁达,积极应对,图谋变通;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本领,在变中磨炼自己,与时俱进;
结合第⑥段“一个姑娘拿了一双绣满了水晶钉珠和丝缎花纹的鞋来修。修车师傅一看,是鞋面上剐坏了一小块儿,立刻坐上小马扎,一边手绘地图,一边热情地说……”“他告诉她去某银行24小时自助点门口,找那个长年蹲守的技艺超群的织补大嫂……”可知,修车师傅给竞争对手主动提供客源,推荐生意。修车师傅的行为告诉“我”:生活和工作中要有广博的胸襟,乐观豁达,接纳竞争者,各美其美、百花齐放,共同发展;
结合第⑦段“我亲眼见他的工具柜里放着一摞金庸的书,这些书都被翻得起了毛边儿。我也经常听到他的修车铺在黄昏时分播放贝多芬的作品,有时是《英雄交响曲》,有时是《田园交响曲》”可知,修车师父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生活,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修车师傅的行为告诉“我”:虽然干的是底层的活,挣得很有数的钱,但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活得有滋有味;
结合第⑧段“他就是一位在繁华市井中过着田园生活的平凡英雄,无论生活如何波澜起伏,他都不怵。有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英雄气概”可知,修车师傅不惧怕生活中的各种波澜起伏,有勇气有信心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和磨难。修车师傅的行为告诉“我”:要学会在繁华的市井中过田园生活,做平凡英雄,做到宠辱不惊。
由此概括整理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③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④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⑤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小灯,随着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⑥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于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⑨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⑩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的木鱼,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6.请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梳理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初闻木鱼声,好奇——寻到木鱼声,① ——了解木鱼声,喜爱——失去木鱼声,② ——再闻木鱼声, ③
【答案】 失望 怀念 感动(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⑦段中的“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可得:失望。
第二空:根据第⑩段中的“我仍时常怀念着他的木鱼,他的馄饨”可得:怀念。
第三空:根据末段中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可知,这是作者再闻木鱼声后生发出的感慨,可概括为:感动或感慨。
7.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木鱼声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从词语赏析的角度)
(2)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破折号在这里有何作用?)
【答案】(1)“穿扬”一词,巧妙地写出了木鱼声沉重有力、穿透力强的特点。
(2)起解释说明作用,解释了老人用木鱼作为自己叫卖信号的原因,突出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穿扬:穿透并飞扬。联系句中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可知,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木鱼声沉重有力的特点。木鱼声可以穿过雨丝传过来,表现了木鱼穿透力强的特点。
(2)分析语意关系可知,“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解释了老人选择木鱼的原因,让人们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影响了他人的睡眠。故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表现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美。
8.用“木鱼馄饨”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木鱼”是佛门中用物,“馄饨”是普通的食物,将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木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我”与老人相识相交的往事;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老人敲木鱼卖馄饨的故事;借物抒情,点明主旨——呼吁人们以宁静平常之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木鱼”是佛教徒念经时的敲的法器。“馄饨”是民间常食用的一种食物。两者本来没有关联,将两者并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第②段中的“一阵清越的木鱼声”,第③段中的“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第④段中的“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第⑤段中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第⑥段中的“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第⑦段中的“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第⑧段中的“远远听到他的木鱼”,第⑨段中的“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第⑩段中的“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的木鱼,他的馄饨”,第 段中的“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第 段中的“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末段中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可知,木鱼贯穿全文始终,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本文主要记叙了老人为了不打扰他人的休息,敲木鱼叫卖的事情。故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联系末段中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可知,“木鱼”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呼吁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9.文中的老人和杨绛笔下的老王具有相同的优秀品格,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他们都朴实真诚。本文的老人所卖馄饨都用精肉做成,从不欺骗顾客;课文中的老王主动帮杨绛半价送冰块,不贪钱财。他们都善良,为他人着想。本文的老人用木鱼做讯号,不搅扰熟睡者;课文中的老王帮杨绛送钱先生看病,担心杨绛看病钱不够,坚决不肯拿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⑦段中的“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可知,老人的馄饨真材实料,从不欺骗顾客。联系《老王》中的老王主动给杨绛一家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等情节可知,两人都朴实真诚。
根据文本第⑨段中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可知,老人不想打扰他人的休息,选择了木鱼。联系《老王》中老王送钱先生去看病,坚持不要钱可知,两人都善良,为他人着想。
10.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木鱼美在哪里。
【答案】美在声音清越,可以远近皆听闻却不搅扰他人;美在本是佛门中用物,声音空灵,可以带给人神秘的感觉,净化人的心灵;美在是老人的生活工具,谋生手段,帮助老人招揽客人,体现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美在是深夜寂寞之人的良伴,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平淡生活中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第②段中的“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可得:美在声音清越,可以远近皆听闻却不搅扰他人
根据第④段中的“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使人觉得格外空灵”可得:美在本是佛门中用物,声音空灵,可以带给人神秘的感觉,净化人的心灵;
根据文本第⑨段中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可得:美在是老人的生活工具,谋生手段,帮助老人招揽客人,体现了老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根据第 段中的“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和末段中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可得:美在是深夜寂寞之人的良伴,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平淡生活中的美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可爱的中国
肖复兴
①1960年,我考入汇文中学,读初一,班主任是司老师,他高中毕业留校不久,也就20岁出头的样子。他面色黧黑,身材瘦削,富于朝气和激情。第一堂课,他没有讲别的,先向我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和他写的《可爱的中国》。然后,他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
②61年过去了,眼前总还浮现司老师背诵时的样子。他的背诵充满激情,他的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闪闪发光,教室里一下子异常安静,只有窗外高大的白杨树叶摇出哗哗的响声,如同涨潮时翻滚的海浪,在为司老师、为方志敏伴奏。
③“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④当年司老师背诵的《可爱的中国》中的这几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情景恍如昨日。一位英雄,一个老师,一篇文章,一次激情洋溢的朗诵,对于一个少年的影响竟然是一辈子的。那一年,我13岁。
⑤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司老师朗诵得好,方志敏写得好,那一连串的排比水银泻地一般,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抒发得那样激情澎湃,像国庆节天空中绽放的璀璨礼花,燃烧得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都火热而明亮。
⑥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的全文。没过多久,我在前门旧书店里买到了《可爱的中国》,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方志敏牺牲之前写下的著作,几经辗转,由鲁迅先生保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出版。世上有很多书,有的厚厚如同砖头,有的精装宛似豪宅。但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方志敏只活了36岁,却顶天立地;他的这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却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⑦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中还收录了方志敏的另一篇散文《清贫》。我从未有过这样读书的激动,在那样贫穷落后、黑暗残酷而且自己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年代,方志敏对祖国充满那样深厚而不可动摇的感情,充满那样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寄托着那样多美好的向往和心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仅仅靠生花妙笔可以写出的。
⑧在《可爱的中国》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也非常喜爱:“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接着,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
⑨我不知道将祖国比喻成母亲,方志敏是不是第一人,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感到那样的贴切、生动、充满情感。他这一连串热情奔放的排比,绝对不是靠修辞可以书写出来的,而是对祖国母亲深厚情感的情不自禁又无可抑制的流露,是心的回声,是血液的奔涌,激荡着一个13岁少年的心。
⑩如果说少年时代,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从那以后,方志敏留给我抹不掉的记忆。想起他来,眼前总会浮现那张牺牲前他披着棉大衣、拖着沉重脚镣的照片所呈现的威武不屈的形象。后来我看到一幅以此形象创作的版画,黑白线条爽劲醒目,印象至今难忘。前年年底在中国美术馆里看到这幅木刻,它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大,但站在它面前,凝视着,心里那样的感动,久久没有离开,仿佛看见了方志敏,也仿佛看见了司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少年。为此,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司老师为我们朗诵了《可爱的中国》,在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为我推荐了这本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
11.选文以《可爱的中国》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可爱的中国展开叙述。②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司老师、方志敏同志以及《可爱的中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线索、文章内容、主旨、人物品质等方面分析。
本文围绕《可爱的中国》写了听司老师背诵《可爱的中国》,“我”渴望读到《可爱的中国》,“我”买《可爱的中国》,“我”阅读《可爱的中国》等内容,据此可知标题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由第⑧段“他以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温暖的气候比之母亲的体温,将中国辽阔的土地比之母亲的体魄,将中国的生产力、地下宝藏、未曾利用的天然力比之母亲的乳汁,将中国绵延的海岸线比之母亲的曲线……”和第⑩段“哪一位英雄让我最难以忘怀,是方志敏”“但站在它面前,凝视着,心里那样的感动,久久没有离开,仿佛看见了方志敏,也仿佛看见了司老师,还有我自己的少年”可知,作者借《可爱的中国》这本书的名字,表达出对这本书的内容、书的作者、书的读者(司老师)的赞美;以人们所熟知的一本书名为题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因《可爱的中国》这部书的爱国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2.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他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
(2)请你谈谈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
但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
【答案】(1)砸,表现出力量之大;晕,表现出震撼之深。用“我”的反应生动刻画司老师朗诵时气势昂扬、感人至深的特点。表达出“我”对司老师朗诵的惊叹和赞美。
(2)虽然《可爱的中国》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方志敏虽然只活了36岁,但却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砸”为动词,意为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晕”指头脑发昏。结合①段“他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可知,“砸晕”一词,采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司老师的背诵给学生们带来的极大震撼和深刻影响。
(2)结合第⑥段画线句“但书从来不以薄厚精粗论英雄,正如人的生命价值不以长短为标准”可知,这句话可理解为:一本书的价值不能仅仅用其篇幅的长短、制作的精细与否来衡量,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能仅仅以其存活时间的长短来评判。它强调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虽然篇幅薄,但其内涵和意义却极其重大,就像生命短暂的方志敏,其精神和贡献却无比崇高,体现了作者对方志敏及其作品的高度赞誉。
13.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深化主题,既强调了《可爱的中国》整本书对“我”的深远影响,也表达了“我”对司老师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⑩段“为此,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司老师为我们朗诵了《可爱的中国》,在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为我推荐了这本我一辈子难忘的好书”可知,最后一段画线句结构上总结全文,与①段“第一堂课,他没有讲别的,先向我们介绍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和他写的《可爱的中国》。然后,他大段大段背诵了《可爱的中国》里的段落,气势磅礴,如同高山滚滚落石,先把我们砸晕”内容相呼应,令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内容上,再次强调了方志敏和《可爱的中国》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以及自己对司老师的感激之情,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为集中和强烈。
14.清明节到了,同学们为方志敏烈士扫墓,请你写一段话描绘今日中国之可爱,以告慰烈士忠魂。
【答案】 示例:今日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飞天;人民幸福安康、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自然环境优美如画,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能具体描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可从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如环境、医疗、卫生、教育、国防等方面加以描述。
示例:方志敏烈士,今日之中国,可爱至极!您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如今繁荣昌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城市闪耀着科技的光芒。人们生活富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国家日益强大,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普及,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科技腾飞,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是您和无数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国正如您所期望的那样,充满活力,不断进步,可爱而又令人骄傲!安息吧,烈士们,你们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坚守者
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可能是很多人最神往的地方!40多年来,每次面对地图,我都会长久地凝视那片青紫色的区域。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就这样一直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我。
②终于有机会来到神往已久的高原,进入其腹地,行进在天路上,心中响起无声的交响。高原上美不胜收的奇异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也在一直考验着心肺。行至风火山口时,我感到一阵阵头痛,脑袋似乎要炸裂,只能悄悄地咬紧牙关,按住胸口,用沉默来抵御最高处的煎熬。
③三江源头冰连天。雪山与白云融为一体,蓝天与冰河相互交映。河湾那片红顶的建筑,像心的家园,成了收留我们的驿站。走进兵站,刚松了一口气,身体就支撑不住。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起来,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
④屋里的氧气罐提前打开了,进入后马上有种走入森林深处的感觉。连忙深吸几口,让两肺各叶的每一个细胞都痛快地解了馋。一直紧缩的肺片舒展许多,头也没有那么难受了。人还是不敢动弹,似乎随时要“坍塌”。静静地平躺在木板床上,大口吸着氧气,我慢慢移动目光,环视简朴的宿舍。一张旧木桌上并排放着两个蓝色的暖水瓶,旁边放置着一个塑料盆架,上下各放着一个塑料盆。挨着塑料盆架的是两只红色的水桶,分别贴着标签,一个标着净水,另一个标着废水。
⑤高原上并不缺水,即使在干枯的昆仑山区,也不时会有一片又一片或大或小的水域。但这里的水大部分时间藏在冰雪中。战士们日常用水,必须到河谷中凿出冰块,一块块扛回来,化成冰水。冰块中含有杂质,看似清亮实则并不洁净。融化的冰水不能直接饮用,需加热。而高原上的气压严重不足,水在自然情况下无法烧开,常常只能烧到七八十度。长年驻扎在此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喝这样的温吞水。
⑥七十年前,一位名叫慕生忠的陕北汉子,带领着2000 多名官兵,牵着几万头骆驼,卧冰尝雪,用最原始的办法,撬动亘古荒原,破开千年陈冰,铺就了一条通往藏区的生命线。
⑦祖国大发展,高原变通途。这条交通线上,已经架起电线光缆,铺设了石油管线,开通了青藏铁路,覆盖了现代化的网络,兵站、泵站和机务站等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服务和保障。然而再现代化的站点也需要有人来坚守,近2000 千米长的青藏线上,每天都有近万名高原官兵在坚守。
⑧窗前的光线慢慢暗下来。随着一阵哨音的吹响,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艰难地移步,扶着楼梯下楼,走过大院,走进大餐厅里。几十张方桌前,战士们在低头吃饭。盛了半碗稀饭,打了一小碟青菜,拿了一个馒头,我就近在一张餐桌前坐下来,侧头看到坐在我旁边的一名小兵。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上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头上缠了一圈绷带,让人看着十分心疼。我侧头问他:“小同志,你多大了?”“19岁。”他随口回答后,冲着我腼腆地笑了笑。“开了一天车,累吗?”我接着问。“不累。”他想都没想地回答我,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坚定。“你头上为什么要缠绷带?”我追问。“头疼。”他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嘴里蹦出两个字后,不好意思地笑着,低头继续吃起饭,瘦弱的身躯随着口中的咀嚼轻微起伏。我一时有些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鼻子里泛出了强烈的酸意。看了几分钟后,我还是没能忍得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⑨高原上的一棵小草,因为长期经受着极寒和缺氧,拥有了极不平凡的生命。它们那样渺小,却有着平原上参天大树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样,一个能够为了别人而奉献自己的人,即使在万千人中,也会因为拥有了高贵的品质,而为世人敬仰。
⑩人向高处走。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
(作者:李亚军,有删改)
1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写出了“我”对高原的向往之情,为下文叙写高原坚守者的故事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可能是很多人最神往的地方!40多年来,每次面对地图,我都会长久地凝视那片青紫色的区域。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就这样一直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我”的内容可知,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它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的向往和震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其次,通过描述作者长久凝视青藏高原的地图,为后文作者亲自前往高原的描写做铺垫。最后,该段也引出了后文对高原官兵坚守岗位的赞美之情,凸显了主题。因此,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点明主旨、铺垫情节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16.根据括号中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起来,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从修辞的角度)
(2)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上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头上缠了一圈绷带,让人看着十分心疼。(从描写的角度)
【答案】(1)夸张,形象地写出了“我”来到高原后产生的不适状态,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生活艰苦,与后文身体不适的小兵形成对比,突出他坚守岗位、坚忍不拔的品格。
(2)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小兵身体的单薄、饱受高原恶劣环境折磨的样子,抒发了“我”对小兵的心疼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1)“我踉踉跄跄地走到路边,翻江倒海地呕吐了起来,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通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在高原上受到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无法承受而出现的剧烈呕吐情景。其中,“翻江倒海”这个形容词夸张地表达了呕吐的剧烈程度,而“感觉胆汁胃液都要吐光了”则进一步强调了呕吐的严重性,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高原环境的恶劣和人体所承受的极大压力。
(2)画线句子“瘦小的身躯显得特别单薄,稚气未脱的脸上有些发紫,双眼充满了血丝,头上缠了一圈绷带,让人看着十分心疼”则从外貌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高原小兵的形象。他瘦小单薄,看起来年龄还很小,脸上发紫和双眼充满血丝,都是高原环境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他头上缠着的绷带,更是让人心疼不已,暗示着他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遭遇了伤害。这样的描写不仅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作者对高原小兵的敬意和心疼之情,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坚守高原的不易和可贵。
17.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青藏线坚守者”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写出世界屋脊上,青藏线上的坚守者的生活环境等情况。②“我”是坚守者、精神品质等的见证者,通过直接写“我”的感受,来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③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叙述人称。
阅读文章可知,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文章能够更直接、更生动地展现“我”作为叙述者在高原上的所见所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高原的恶劣环境和坚守者们的艰辛。这种直接性有助于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其次,以“我”的视角来讲述青藏线坚守者的故事,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坚守者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我”与坚守者们的交流和观察,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品质。这种深入内心的揭示使得坚守者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敬意。
此外,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还能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我”的叙述更具有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加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我”的视角也能够为文章增添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使得文章更加具有个性和特色。
最后,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青藏线坚守者的故事,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对坚守者们的赞美和敬意。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的叙述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对坚守者们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8.文章中,有些字词句或段落不经意地点明或揭示文章的主旨,请任意找出来两处并分析。
【答案】 18.第⑨段中,“极不平凡”“奉献”“敬仰”等词,写出了青藏线上的坚守者,像小草一样,生活环境恶劣,却有极不平凡的生命,在世界屋脊上坚守的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仰。点明文章的主旨。第⑩段中,“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由几个人到赞美一群人。升华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如从题目或其他段落找到能点明或揭示文章主旨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作者亲身前往青藏高原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文章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的向往和震撼,为后文铺垫。接着,作者描述了进入高原腹地后所感受到的奇异景色和严酷环境,特别是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强烈不适。在此过程中,作者深入接触到青藏线上的坚守者,包括兵站中的战士和一名年仅19岁的小兵。这些坚守者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奉献,为高原的通途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通过描述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对青藏线坚守者的深深敬意和赞美。最后,作者以“世界屋脊上,行走着一群这样的坚守者”作结,强调了这些坚守者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整篇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藏线坚守者的伟大形象,令人深感敬佩。据此结合文章内容,选择重点句段分析作答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①段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的高地,青藏高原可能是很多人最神往的地方!”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了青藏高原作为高地、作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的重要地位。通过这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为后文讲述青藏线坚守者的故事奠定了基调。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对青藏线坚守者的赞美,还引导读者对青藏高原产生好奇和向往。
⑨段中“同样,一个能够为了别人而奉献自己的人,即使在万千人中,也会因为拥有了高贵的品质,而为世人敬仰。”是对青藏线坚守者高贵品质的赞美。通过这句话,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坚守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和赞扬。这种品质不仅是坚守者们能够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服务他人的原因,也是他们值得世人敬仰的原因。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核心主旨,即赞美青藏线坚守者的高贵品质和奉献精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起去看山
阿来
①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这时,风停了,月亮升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将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光色纯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睡袋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下属于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道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顶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卑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梦似幻。我们骑着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冰川那十几米高的断裂面,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芒。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翕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似的语言。
②然后,我就睡着了。
③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④早上醒来,我的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木丛上的雪,雪落在颈间,那便是清凉刺激的来源。岩石、树木、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我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⑤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地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才停住。最漂亮的景色是一个小湖。世界那么安静,曲折的湖岸上是新雪堆出的各种奇异的形状。那些形状是积雪覆盖着的物体造就的。一块岩石,一堆岩石,雪层杜鹃的灌木丛,柏树正在朽腐的树桩,一两枝水生植物的残茎,都造成了不同的积雪形状。纹丝不动的湖水有些深沉。湖水中央是洁白雪峰的倒影。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冰川,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清晰可见。
⑥后来,我还在不同的季节到过四姑娘山。
⑦春天和秋天,不同的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调。
⑧春天,万物萌发。那些灌木丛与乔木新生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⑨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高潮过后,落叶纷飞,落在蜿蜒的山路上,落在林间,落在溪涧中。路循着溪流,溪流载满落叶。下山,我们回到人间。其间,我们有可能遇到有些惊惶的野生动物,有可能遇见一群血雉,羽翼鲜亮。我们打量它们,它们也想打量我们,但到底还是害怕,便慌慌张张地遁入林间。
⑩当然不能忽略夏天。
所有草木都枝叶繁茂,所有草木都长成了一样的绿色,浩荡、幽深、宽广。阳光落在万物之上,风再来助推,绿与光交相辉映,绿浪翻滚,那是光与色的舞蹈。那时,所有的开花植物都开出了花。那些开花植物都有着庞大的家族。杜鹃花家族、报春花家族、龙胆花家族、马先蒿家族,把所有的林间草地、所有的森林边缘,变成了野花的海洋。还有绿绒蒿家族、金莲花家族、红景天家族,它们都竞相开放,来赴这场夏日的生命盛典。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冬天,雪线压低了。雪地上印满了动物们的足迹。落尽了叶子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萧疏之美。
(选自《读者》,2022年7期)
19.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一】,比较段落中描述的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链接材料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答案】示例一:两位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分别“听见”了什么?
阿来听到了马吃草、错动牙床和鼻翼翕动的声音,还“听见”了幽微深沉的语言:月光流泻的美景和冰川幽蓝的光芒转换成的无声语言。陆定一听到了同志们小声说话的声音,还“听见”了不可捉摸的声响。
示例二:两段文字所写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写夜宿山间,睡不着看夜景,都写到人们平常不易感知的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题型新颖,首先关键在于审题,题干要求对比选文和材料中描述的内容提出问题,故要从“内容”角度出发解题。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即可。
选文第①段写大家去爬山,我睡不着,就躺在睡袋里看夜间山里的景色——月亮、冰川、马,更多描绘的是视觉感受。
链接材料一写的是行军途中经过老山界,夜里睡不着,看星星,看黑的山峰,看火堆,以及听一些不可捉摸的声响。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
示例:两段文字所写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看到的景物不同,一个是高海拔地区月光明亮的山间夜色,一个是行军途中所爬的高山深沉的夜色。除此之外链接材料一还记叙了听觉感受,内容更丰富。
20.作者一边描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第 段中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一: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难得的意境。近处的美景美不胜收,让人陶醉;远处的雪峰、蓝天丽日又激发人们对空旷高远、无限绵延的境界的联想。
示例二: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我的理解:四姑娘山景色的美丽激发了赏景之人对美的怜惜、珍重,也引发了人们呵护美、守护美的善心。(摘抄的语句不是表达感受的句子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首先审题仔细,根据题干要求“摘抄一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可知,应从段落中寻找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再结合句中关键词、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内涵即可。
段中内涵深刻的句子有两句。
第一句: “而这一切的背后,总有晶莹的雪峰在那里,总有蓝天丽日在那里,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关键词”“高远”“无限”。结合第⑧段“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可知,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景色,会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第二句:“这就是美的作用。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关键词”“珍重美”“通向善”。根据第 段中前文“我记起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人轻轻碰触我,告诉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压倒了身下看上去更普通的毛茛花。我也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的年轻女士”可以理解成大自然震撼人心的美会感染人们,教会人们要懂得维护、爱惜这些美。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美教导我们珍重美,美教导我们通向善。
我的理解:四姑娘山震撼人心的美会感染人们,教会人们要懂得维护、爱惜这些美。无论是显眼的还是不显眼的景色,存在于这天地之间的都是美好的,故要怀有一颗善心,体现真正的、无私的爱。
21.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指什么?)
(2)风和光联合起来,吹动那些色彩不同的树——椴、枫、桦、杨、楸……那是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乐。高音部是最靠近雪线的落叶松那最明亮的金黄。(句中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
(2)作者把在风的吹动、光影的变幻之下色彩缤纷的树木比作盛大华美的交响乐,把落叶松最明亮的金黄比作交响乐的高音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四姑娘山色彩斑斓、变幻多姿的特点,突出了落叶松金黄色彩的鲜明耀眼。
【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样”是代词,故代指的内容可以从上文去寻找,根据第⑧段“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中,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可知,“这样”代指的就是引文前面表述的感受,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回答比喻,故指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表达作用即可。根据第⑨段“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那么多种的红,那么多种的黄,被灿烂的高原阳光照亮。高原上特别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空气对流,那就是大大小小的风”可知,作者将在风的吹动、光影的变幻之下色彩缤纷的树木比作盛大华美的交响乐,把落叶松最明亮的金黄比作交响乐的高音部,目的是为了突出此段第一句话“秋天,那简直就是灿烂色彩的交响乐”所强调的秋天四姑娘山色彩灿烂的特点,写出了此地秋天的耀眼和震撼人心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系邛崃山脉中段,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景区核心景点为“三沟四峰”: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
【答案】 选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链接材料二以说明为主。
【解析】此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选文的文体——散文,则可以大致地判断,采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如第①段“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我们便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是记叙。第⑤段对雪后景色的描写,第⑧段对春天景色的描写,第⑨段对秋天景色的描写,第 段对夏天景色的描写,均是以描写为主。
链接材料二是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四姑娘山,分别从四姑娘山的位置、景区核心景点、主峰、海拔四个角度介绍的,还用了很多科学准确的数字,如“幺妹峰是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终年积雪。”故以说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