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4: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洞 庭 湖


过 洞 庭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认识作者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关于 张孝祥
张孝祥自幼天资过人,被誉为神童。1154年,他才23岁的时候被宋高宗擢为状元。原本秦桧操控这次科举,为孙子秦埙铺路。因为高宗干预,他才得中状元。
张孝祥是主战派,刚中状元不久,就上言为岳飞鸣冤,为秦桧所忌。父亲被诬告,他也受牵连。好在不久后秦桧就死了。
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也曾写过“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这样的表达建功立业决心的词句,但普遍认为艺术价值最高的是这首《念奴娇·过洞庭》。
这是乾道二年(1166)他因受谗言诋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
这首词不是那种热血的豪气,而是一种通透达观的豪气。
朗读诗歌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jiàn)琼(qiónɡ)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énɡ ch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lǐnɡ)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sāo)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读准字音
念奴娇·过洞庭
整体感知
明意
洞庭①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②。玉鉴琼③田三万顷,着④我扁舟⑤一叶。素月⑥分辉,明河⑦共影,表里⑧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2.风色:风势。
3.琼:美玉。
4.着:附着。
5.扁舟:小船。
6.素月:洁白的月亮。
7.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8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明意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②自照,肝胆③皆冰雪④。短发萧骚襟袖冷⑤,稳泛沧溟⑥空阔。尽挹西江⑦,细斟北斗⑧,万象⑨为宾客。扣⑩舷独啸,不知 今夕何夕!
1.岭海:一作“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2.孤光:指月光。
3.肝肺:一作“肝胆”。4.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5.萧骚:一作“萧疏”。稀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6.沧浪:一作“沧溟”。青苍色的水。
7.挹:舀。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8.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9.万象:万物。
10.扣:敲击。扣一作“叩”。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11.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题目中哪个字统领全词?
念 奴 娇 · 过 洞 庭
“过”,经过。
洞庭: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
1、围绕题目“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谁过? 什么时候过? 怎样过?
为什么过?
过洞庭时作者样子如何? 过洞庭时看到什么? 过洞庭时想到什么?
过洞庭时做了什么?
于湖居士张孝祥
近中秋
着我扁舟一叶
罢官北归,途径洞庭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短发萧骚襟袖冷
思考: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深度探究
细读文本
深入分析 上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点明时间地点
化用李白诗句
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
极言湖面之广
扣题,点出过洞庭的方式
同写天空的特征
写景从水过渡到月
承接上句,内外合一
下一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字词注释及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镜子
美玉
比喻:湖水明净光洁
夸张:湖面的广阔
对比
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字词注释及译文
明月光辉四射,明月和银河,一同映入湖中,水面上上下下一片明亮澄澈。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银河
在写景的同时还寄寓了深意。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胸怀坦荡。
1、上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2、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点明主旨的语句是哪句?
美就美在“澄澈”上。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2,词人看到的洞庭湖有何特点?
更无一点风色——平静
玉鉴琼田三万顷——辽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澄澈
化用 李白诗句
庐山谣
李白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李白的诗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
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意境。
返回
深入赏析 空月之境
返回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
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开阔的境界
屈原《离骚》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有何妙处?为何难与君说?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阙。
上阙写景,下阙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返回
深入分析 下片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谈及途径洞庭缘由,
心有感慨
化用苏轼诗句
言及当下
暗指官场人情冷暖
表达诗人稳对风浪之意
全词点题之句,抒情高潮
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
忘情于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
余味无穷
下一页
1、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字词注释及译文
回想起自己在岭南这一年的官宦生涯(以及因谗言被免官的经历),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月夜清冷)此刻的我,头发稀疏,衣衫单薄,(独自泛舟湖上),凉意顿生,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稀疏
高洁人格
——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字词注释及译文
让我舀尽这长江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请天地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舀(水)
长江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剖析自我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
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
“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
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
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返回
抒发情感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
西江,西来的长江,洞庭湖在岳阳东北,通长江。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返回
深度探究
思考: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明确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
2、词人“扣舷独啸”,寄寓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1)沉醉于月色下的洞庭美景;
(2)对自己高洁品格的自信;
(3)对奸佞小人的无视与不屑;
(4)对现实冷落处境的苦闷;
(5)天人合一、物我皆忘的豪迈旷达:
深度探究
思考: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
(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
(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
小结:
景:澄澈、辽阔
情:高洁、豪迈
天人合一
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
全诗小结
此词别本题作“过洞庭”,此词为月夜泛舟洞庭,写景抒情之作。
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肝胆皆冰雪”可谓是一切志士仁人的共同品性,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格。结尾几句以西江北斗、宾客万象的奇思妙想和伟大气魄,表现他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表现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
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一致,达到一种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思考探究】
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胆皆冰雪”。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之中,其气势之恢宏,让人心胸登时为之开朗。 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