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4: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登岳阳楼
杜甫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风特点:沉郁顿挫(“沉郁”说的是其内容:感情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顿挫”说的是其形式:语言刚健、音调铿锵和章法多变)。他的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炼,兼具“形式美”和“内在美”。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生平
2.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4.诗词今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荡漾漂浮在水中。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音信全无,我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四处漂流。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诗歌朗诵
知识链接——诗歌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5.结构图解
6.概括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感伤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7.深度鉴赏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手法: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和空间领域。
②情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③结构: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意境/手法:运用夸张手法,写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景色宏伟奇丽,营造出气势宏大的壮阔意境。
②情感/手法: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借洞庭湖波澜壮阔之景表现诗人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
②字词: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两字遒劲有力,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生动,同时化静为动,将壮阔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三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①情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等心情。
②手法:象征、对比,孤舟象征着孤苦飘零的杜甫,同时孤舟又和颈联“乾坤”构成鲜明对照,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情感: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哀伤。
②手法:借代,“戎马”借代战争。
③结构:首尾呼应,“昔”&“关山北”;“今上”&“凭轩”。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蕴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安史之乱结束
763年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严武病逝,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州。
765年
在浣花里,因得严武相助,过上一段难得安定的生活。
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770年
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67年
768年
杜甫登上过去听过却未到过的岳阳楼,写下的《登岳阳楼》。
漂泊西南时期:国处多事之秋,人值垂暮之年。
8.对比阅读
8.对比阅读
(1)对比两首诗歌在结构上的异同(起承转合)
起:《登高》以所见所听的长江秋景起笔,《登岳阳楼》以记叙登楼之事起笔。
承:《登高》以落叶和长江之景承接首联,《登岳阳楼》以洞庭湖景色承接首联。
转:《登高》《登岳阳楼》都转向了个人的年老孤独。
合:《登高》《登岳阳楼》都合于对国家的关心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登岳阳楼 登 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对比阅读
(2)对比两首诗歌艺术手法的异同
同:借景抒情、对比、语言都非常工整凝练,讲究炼字
异:《登高》写景(俯仰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登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登岳阳楼 登 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对比阅读
(3)对比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
同: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异:《登高》更突出悲苦不堪
《登岳阳楼》更突出壮志难酬
登岳阳楼 登 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登高文化
“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历代诗人登高远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与远方产生链接,与亲人拉近关系,与国家民族相融。
除《登高》《登岳阳楼》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登高诗?诗中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9.登高文化
表达思念之情
表达个人渺小、身世之悲
抒发豪情壮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之涣
9.登高文化
①表达思念之情。
②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③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④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⑤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
⑥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10.诵读自测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的景象。
C.颔联、颈联由观景引出,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但两联在内涵上却是一脉相通的。
D.“凭轩涕泗流”一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
C 
【解析】 “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可以说明了颔联绝非仅仅是写景,颈联也绝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2)《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杜甫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