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5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5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7 06: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分期
1949—1956年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1976—1978年
1978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年徘徊时期
1949年
1956年底
1966年夏
1976年
1978年
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
导入新课
中共一大
新中国成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7课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分析,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影响,培养史料阅读分析的能力,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教材、视频和史料的分析,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新中国以来各发展阶段分期的回顾,进一步树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会后拨乱反正历史的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真理、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提升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
1.什么是“两个凡是”?
2.1978年,思想理论界进行了一次什么讨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主要内容是什么?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6.何时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同志平反?
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8.何时恢复了高考制度?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年),我们党出现了哪些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文革虽结束了,但对我国的社会造成了是怎样的影响呢?
0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阅读材料思考,“文革”后的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也大大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把多年辛苦建立的各级人民政权机构打碎了,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机构公、检、法砸烂了……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材料二:“仅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和地方副省长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即占总人数的75%左右。……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全国被株连的群众达1亿人。”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这次大折腾,初步估算损失了五千亿元……这个数字比建国30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总投资还多。当然,我们的损失不止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宝贵的时间。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四: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学校关闭,教育质量下降,文盲大量增加;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暗……“文革”十年,是新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政治混乱
■冤假错案
■经济困难
■文化凋敝
①社会现状:“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亟待调整。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阅读材料思考,中国陷入困局徘徊时,外部的世界发展情况如何?
材料四:正是这十年(“文革”)间,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经济体,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材料日新月异。当我们改革开放走出国门时,才发现中国落后了十几年。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五:当代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石油、内燃机、电等基础上,主要表现为一个世界经济下降趋势,同时也与世界工业重组、跨国公司生产重组、生产和金融极度合理化相伴(经济全球化)。
——摘编自 Luis Sandoval Ramirez《论当代全球化》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出现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材料六:文革期间,全国各地都有人赴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在北京守候者达数十万人,接待站无法应付,一些上访者只好露宿街头,在街头的餐馆里捡剩饭吃。损失5000亿元人民币,300万干部蒙受不白之冤,10年没有高考。
赴京上访信件
《中国青年报》呼吁纠正错误
借周恩来悼念活动呼吁纠正错误
②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这种思想为指导。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③“两个凡是”的推行阻碍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彻底平反,引起普遍不满。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我们应如何看待“两个凡是”的方针?
实质:“左”的错误思想的继续。
影响:束缚人们思想,思想僵化。
中国需要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呢?
华国锋
坚守毛主席的指示!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时代呼唤一位有勇气、有能力纠正错误的人!
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被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下放江西
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
1933年6月
“第一起”
1973年
“第二起”
1933年2月
“第一落”
1966年
“第二落”
1976年
“第三落”
三起三落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河。
邓小平
(1904-1997)
1977年
“第三起”
7月,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8月,选举邓小平等人为副主席
恢复副总理职务,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工作
一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一起: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二落:“文革”初期,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1969年被下放。
二起: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三落: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四五运动”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三起:1977年4月“四人帮”倒台后再次复出。
知识拓展: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邓小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
——邓小平1978年5月30日同胡乔木谈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河
从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两个凡是”方针的态度如何呢?邓小平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性质: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①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材料七: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⑤指导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的指导思想。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发了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共同的作用是( )
A.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B.推进“两个凡是”方针
C.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概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的重要讲话提出
1978年12月
北京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概况: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阅读课本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①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地位)
思想路线(前提)
政治路线(核心)
组织路线(保障)
“两个凡是”(左的错误)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盲目的个人崇拜
(左的错误的领导)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①伟大转折: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地位)
②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左”的错误的思想路线。
(2)从党的工作重心上看,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从经济体制上看,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封闭式的发展模式。
思想纠错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迎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领导核心
历史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历史学家胡绳
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
知识拓展: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还有哪一次?
知识拓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与发展。
中共八大
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转变
“文化大革命”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1978年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划分
时空观念:回顾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
开天辟地
建立中国共产党
星星之火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当家作主
1949年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伟大转折
1921年
1927年
1956年
1978年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1927年 大革命失败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利
1978年 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忆党史: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1904年-1997年)
1985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1978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拓展延伸
回眸历史:
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据此请回答: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三位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辛亥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醒过来”
“站起来”
“富起来”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拓展延伸
今天,从十八大到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以一个受尊重的发展中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吹响“强起来”的进军号角。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0%以上,超过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居世界第一
2009年以来,我国连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改革开放40年来(1978—2018)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2009年以来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40年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完成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使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02
拨乱反正
贰·拨乱反正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贰·拨乱反正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中共中央撤销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上万人参加。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辞。19日遵刘少奇遗嘱,亲属将骨灰撒向大海。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邓小平致悼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贰·拨乱反正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并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
王光美和子女们喜读宣布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公报。
1980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和王光美等人一起,将刘少奇的骨灰换装到中央为其特制的骨灰盒中。王光美将脸深情地贴在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上面,又一次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刘少奇的骨灰由专机接回北京。
王光美(1921年—2006年):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有很多身份:大家闺秀、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万人仰慕的第一夫人、十二年的阶下囚,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1979年,在入狱12年后,王光美重获自由。她的宽容心,她的慈祥,她的善举,她一颗母爱的灵魂,依然让万众景仰!2006年10月31日凌晨3时,王光美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5岁。
王光美:历经磨难 不改宽容
知识拓展:
贰·拨乱反正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55万名右派被改正;70多万人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300多万名干部的冤案得到平反;440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2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2亿多受冤假错案诛连的人得到解脱。他们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陶铸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邓小平在追悼会上为彭德怀致悼词。
贰·拨乱反正
2.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高考招生工作也停顿下来,很多青年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决策和直接推动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贰·拨乱反正
2.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1977高考准考证——现藏于国家博博物馆
相关链接
数高考风流人物
张艺谋
李克强
习近平
除此之外还有俞敏洪、易中天、著名导演陈凯歌、顾长卫等。
贰·拨乱反正
3.思想上: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共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这次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总结经验、团结前进的会议。这次会议将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有效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贰·拨乱反正
4.作用:
影响
英国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
内容:
意义
思想基础:
时间: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④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课堂小结
北京
地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思想上: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③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其实质是( )
A.贯彻毛泽东思想
B.仍然坚持“左”的思想
C.开始拨乱反正
D.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的“左”的错误方针是( )
A.实现经济大跃进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 D.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B
B
C
4.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同志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A
B
6.下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D
D
9.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10.唯物史观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学用这一方法比较中国共产党的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有( )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②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B
1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重大意义是标志着(  )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C.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路线上完成拨乱反正
D.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12.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D
A
C
1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废除
1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
A.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B.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C.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D.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