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2.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3.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4.学习本诗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体会欣赏 教学过程:21教育网
一.导入新课:(投影总理头像)
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山河含泪,草木肃然,日月同悲……21cnjy.com
特别是周总理的去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元首逝世,没有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并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当面回答质问的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只讲了一分钟,便让所有激愤的外交官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接着,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个决定是我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要是能够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的确,周总理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赢得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女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21·cn·jy·com
二.个性展示
放录音,同学们感受本诗的感情基调,并用笔标出每小节的语调变化、节奏重音。(投影明确)
三.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各个段落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思考:这首诗歌的结构线索是什么?这首诗歌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这首诗歌表现了总理什么精神呢?
四、整合提升:
1、本诗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
反复:强调、深化了感情
拟人:①以雄壮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象,他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在。
②它们是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 ③寄托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怀念
(山谷回音,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音)
2、本诗的主题构思。
诗人以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构思表达了对总理的思念之情。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感情的抒发,歌颂了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检测反馈:
1、学生朗读全诗(带引号的由女生读,首尾齐读,其他由男同学读)
2、比赛诗朗诵
3、总结归纳评比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184页⑤)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21·cn·jy·com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21cnjy.com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www.21-cn-jy.com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21教育网
(五)背诵这首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