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新闻两篇》(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新闻两篇》(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5:08:00

内容文字预览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
教学构想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收于“丰碑”这一单元,可见,文章体裁的知识要点并不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对 文章字句的品味、结构的把握,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让他们在香港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认识到一个民族强盛的重大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每个人的素质,才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因此,“国力强盛,祖国统一的丰碑”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思考才是关键。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现状。
2.查找资料,了解新闻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人
(播放歌曲《香港,别来无恙》)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明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上课伊始,采用电教手段,利用音乐的作用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用以下判断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①课文对交接仪式的过程既有详写,也有略写。
②课文结尾补充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成员及记者人数。
③交接仪式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讲话。
④作者对查尔斯王子讲话和江泽民主席讲话都作了详写。
明确:①导语部分是略写,主体部分是详写。②结语部分补充交代了这些内容,③主体部分交代了交接仪式的进程,这三点是详写。④尔斯王子讲话是略写。
4.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①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交接仪式的进程。
②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让学生在判断与交流中积累阅读经验。)
三、朗读品味,体验情感
1.师: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3.师生评价朗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侧重语气、语速、重点词语的处理的指导。)
4.集体朗读部分段落。
(本文收于“丰碑”这一单元,可见,文章体裁的知识要点并不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对文章字句的品味、结构的把握,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
四、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11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 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对,是升旗仪式。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香港回归,国人欢欣鼓舞,交接仪式现场那雄壮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里。插播这一画面,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验
1.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的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确令人欢欣鼓舞。而那个从海上来,用坚船利炮夺走我们土地的侵略者,也只能从海上离去了。大家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离开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吧。
2.学生自主阅读。
3.师引导:课文通过饱含感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词语,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与我们现在阅读的这篇文章相比,有何相同与不同呢?
4.同学讨论并交流。
明确:本文通过景物的烘托、人物的神态描写,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中英双方的对比中,表现了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嘲讽了侵略者,含蓄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振奋与自豪。
5.引导学生思考:香港为什么会失去,又为什么失而复得?
明确:弱国无外交,国家强盛了,才有独立、自主和尊严。
(在扩读中,通过中英双方的对比,香港的失去与回归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国力强盛的重要性。)
六、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师:160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60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如今,香港已回归11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请大家展示自己
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师总结: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八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能成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设好香港。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教学后记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将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让他们在品读、扩读的过程中升腾起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准备,这样就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那些与学生们生活不很密切的题材。假如课堂上凭空说教,教者的情感无论多好,也无法感染学生。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材料上的准备,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既主动学习,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及搜集资料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文体阅读能力。提炼新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假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
启动教研活动,智慧迸发课堂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据教务处介绍,该校从9月15日起启动第一轮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形成启智中学智慧型课堂。
问:若用一段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六要素
具体时间、地点、学科与课题、组织者与参与者、目的、过程、校际情况等。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教师组织讨论: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经过与结果。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2.教师顺势讲析------- 引导学生理清新闻的结构。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三、质疑探究
1.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2.主体部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3.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4.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5.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明确:从“百万大军”,我读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读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读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读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读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读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读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
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1)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4)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6)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五、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渡至 占领 正向南扩展中 摧毁 控制 切断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课后反思
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