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上期末试卷语文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上期末试卷语文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9: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15分)
1. 清漪出锦绣(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2. C
3. B
4. (1)D (2)颐和园的选址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山水之美;以佛香阁为标志的
中央建筑群,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人文之美;园林中树木花草的配置和栽种极
具匠心,使颐和园的景色富于变化,富有图画之美。
5. (1)陶渊明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像云霞一样众多而美丽的荷花(或:像云
霞一样美丽且香气浓郁的荷花)
6. A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7. 长河落日圆
8. 感时花溅泪
9. 山随平野尽
10.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
12. ①金微山 ②黄金台上意 ③报答君恩、为国效力(或:忠君爱国、奋勇杀敌)
13. 示例一:《从军行(其一)》中“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
间”,诗人从听觉角度写笛曲、鼓声,从视觉角度写刀光、兵气,描绘出大军出征的豪迈
场面,表现了唐军的英勇无畏和昂扬斗志。
示例二:《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视觉角度,以“黑
云”喻敌军,“甲光”显唐军,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唐军的严阵以待;“角声满天秋
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和悲壮,表现了将士们
浴血奋战的英勇形象。
(三)
14. C
15. 【乙】理解有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
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想法需要通
过外在表现才能被人知晓,而不是说想法轻易显露会招致祸患。
16. 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勤恤其民,而与之劳
逸”,他生活节俭,体恤百姓,使吴国强大,这体现了“生于忧患”;夫差“次有台榭陂
池焉,宿有妃嫱嫔御。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
而用之日新”,他骄奢淫逸,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吴国灭亡,这体现了“死于安乐”。
三、名著阅读(5分)
17. 示例一:我是文学爱好者。《昆虫记》语言生动形象,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
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将蝉人格化,把它的生长过程描述得充满趣味,
让我感受到文学与科学融合的魅力。
示例二:我是科学爱好者。《昆虫记》详细记录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知识。例
如,法布尔对螳螂捕食过程的精确观察,使我了解到螳螂独特的捕食技巧,让我对昆虫世
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示例三:我是动物保护者。《昆虫记》中展现了昆虫们为生存而努力的一面,每一种昆虫
都在生态系统中有其独特作用。这让我明白,我们应尊重和保护所有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一)
18. 【甲】表述不准确,“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距今约1700多年,比卢沟桥的历
史更悠久,应先介绍“旅人桥”。
19. ①科学合理(或:巧妙绝伦) ②像一张弓(或:弓形) ③坚固耐用且美观(或:高
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20. (1)A (2)①永定河汛期水急沙多,枯水期水位低,厚墩厚拱石桥能抵御洪水冲击;
②北方冬季河中流冰会撞击桥墩,厚重的桥墩可减少损坏;③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依赖
车马,此桥型桥面平整宽敞,便于车马通行。
(二)
21.
时间 桑的特点 “我”的感受
十年前的春天 树叶稀疏凌乱,树形奇特 怜惜、似曾相识
五月 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惊喜、怀念
全盛时期 桑叶浓密,无所事事 惋惜、憾
深秋 树叶飘落,树干粗壮 欣赏、赞美
22. 示例一:【甲】句运用“浓浓的深紫色”“饱含汁水”“酸酸甜甜”等词语,从视觉
和味觉角度生动地描写了桑葚的颜色、汁水和味道,“躲藏”“密密麻麻紧紧簇拥”将桑
葚拟人化,写出了桑葚的繁多,表现了“我”发现桑葚时的惊喜之情。
示例二:【乙】句运用“曲里拐弯”“旁支斜逸”“扭动”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桑树枝
条的形态,“像蓝天下划过的闪电”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桑树枝条的曲折和独特美感,
表达了“我”对桑树“裸体”之美的赞叹。
23. 内容上,点明这是一棵桑树,回忆起与桑树相关的童年经历,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之
情;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桑树果实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童年采桑养蚕等经历的
回忆。
24. 桑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在不同时期为人们提供桑葚、桑叶饼等,其桑叶曾对养
蚕业意义重大,桑树浑身是宝。种桑树让作者储存了许多与桑树有关的美好记忆,如童年
在水乡的经历、养蚕的期待等,这些记忆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所以种一棵桑树是有意义
且无妨的,它能给人带来物质收获和精神慰藉。
五、作文(40分)
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