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6 分)
1. C
2. D
3. A
4. B
5. C
6. (1)感时花溅泪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综合性学习(12 分)
(一)
7. 乌镇非遗:在传承中焕发生机(或:乌镇非遗借势兴起,绽放新活力)
8. 建议:利用现代科技(如 AI技术)将傣族织锦技艺的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制作成文创
产品。
意义:能让傣族织锦技艺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既保留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
使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增强文化自信。
(二)
9. (1)善于挖掘人物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形成的原因。
(2)关注人物的生活细节和个人物品,从侧面了解人物性格。
10. 示例一:我推荐小甲虫。因为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历经艰辛寻
找食物,直到精疲力竭地死去。这让我想到了天下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爱。
示例二:我推荐切叶蜂。因为切叶蜂善于利用自然材料建造巢穴,它们切割树叶的技巧娴
熟,巢穴构造精巧。这让我想到了人类应向自然学习,善于利用资源,创造美好生活。
示例三:我推荐大孔雀蝶。因为大孔雀蝶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在远距离感知异性的气
息,它们为了爱情勇敢追寻。这让我想到了追求美好事物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三)
11. 略(临写正确即可)
12. D
三、阅读(38 分)
(一)
13. (1)游、流、楼、舟 (2)一般要求是偶数句押韵,且韵脚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14. 【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乙】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情。
(二)
15. (1)放弃 (2)同“叛”,背叛 (3)到 (4)柴草
16. (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蒙古主多次督促各路军队攻打它,不能攻克。
17. 示例一:说理论辩技巧方面,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以攻城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以守城为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使论点更加通俗易懂。
示例二:气势方面,文章运用排比句,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18. 【甲】文中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人和”。【乙】文中钓鱼城的百姓春天
耕种、秋天收获储备物资,官兵齐心协力,坚守力战,体现了“人和”这一因素。
(三)
19. 不能调换顺序。材料一是古镇的总体情况介绍,包括数量、分布、价值等,是古镇旅
游开发的基础;材料二分析了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是对古镇现状的深入剖析;材料三提
出了古镇旅游开发的方向和措施,是基于前面问题的解决策略。三者逻辑关系紧密,层层
递进,所以不能调换。
20. 图表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古镇景区的分布情况,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占比
大,且呈现出局部密集状和规律性特征,让读者对古镇景区分布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后文
分析古镇开发问题及提出建议提供了依据。
21. 建议将原住民留下。因为原住民是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构成,能展现古镇独特风
格和风土人情,留住原住民及其传统生活方式,能使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持久的
生命力,也符合古镇旅游开发注重文化传承和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要求。
(四)
22. (1)燕赵古韵 (2)革命精神 (3)峥嵘岁月 (4)未来之光
23. (1)“默然的悲壮”指雁翎队队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进行抗日游击斗争,他
们英勇无畏,虽面临危险却坚定地为保卫家乡而战,这种精神既深沉又令人动容。
(2)该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浅秋白洋淀的景色,如碧波荡漾、芦苇摇曳、
水鸟翩跹等,展现了雄安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雄安新区生态之美的赞美之
情。
24. “从千年到千年”既指雄安这片土地有着从战国时期到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
又预示着雄安新区将在未来千年承载着新的使命,不断发展创新,延续辉煌。
25. ①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和顺古镇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背后是文化的交融与
传承,通过了解这些能更好地理解古镇之美。②欣赏古镇的自然景观,像白洋淀的景色优
美,我们可以感受其生态之美,体会古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③感受古镇的人文气息,如
雄安的革命精神、居民的生活状态等,体会古镇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土人情。
四、写作(40 分)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