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
组织 1898年,俄国 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 》,宣传马克思主义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 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 。
3.内容
(1)列宁认为,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 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 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深刻洞悉 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 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 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①爆发:1917年3月,即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彼得格勒 的领导人与资产阶级 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③影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 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 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5)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 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的诞生。
2.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 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 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 ,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 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
(2)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 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 政权。
3.苏联模式
(1)建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
(2)成就:经过两个“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3)表现: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 ”。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 ,实行自上而下的 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作用: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 ,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 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 ,在 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分点突破
知识点一
1.产业工人 社会民主工党 火星报 2.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主义 3.(1)帝国主义 (3)社会主义 (4)工人阶级
4.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
知识点二
1.(1)②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 ③帝国主义 (2)社会主义革命 (4)布尔什维克党 (5)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 2.(2)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 (3)殖民地半殖民地
(4)社会主义
知识点三
1.(3)余粮收集制 (4)粮食供应 农民 2.(1)新经济政策
(2)粮食税 私营企业 租让制 (3)苏维埃 3.(1)农业集体化 (2)五年计划 (3)苏联模式 公有制 指令性 (4)①工业化 卫国战争 ②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比例失调
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单选题
1.(2024·山东枣庄期中)俄罗斯学者指出:“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一切都必须马上实现,已经等不到成立大会了。因此,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这段话可用来解释( )
A.为二月革命的爆发指明方向
B.两个政府并存局面的原因
C.苏俄陷入内战局面的原因
D.俄国十月革命势在必行
2.(2024·吉林通化期末)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类型的社会革命,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俄国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该观点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B.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D.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
3.(2023·湖北合格性考试)下面方框中是苏联(俄)历史上某一经济政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据此判断,该经济政策(模式)是( )
除了农业外,几乎对全部经济(包括对超过5人的小企业)都实行国有化,以此来达到最大限度地扩大国有制企业。 分配上实行高度的平均主义。 实行劳动力的强制分配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人们将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
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5.(2024·广东河源期末)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2024·广东佛山开学考试)下表信息表明,这一时期苏俄(联)( )
苏俄(联)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
耕种面积的变化情况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粮食耕种面积 (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A.苏维埃政权初步建立
B.经济政策切实有效
C.农业集体化弊端初显
D.已成为工业化强国
7.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经济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8.(2024·广东广州期中)1937年,苏联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1倍,钢产量达1 770万吨,生铁为1 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实施
B.恢复了国民经济
C.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D.推动了苏联成立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汕尾合格性考试)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的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对农民征收粮食税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1.D 根据材料“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一切都必须马上实现,已经等不到成立大会了”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坚持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和工人更倾向于社会主义者,这表明十月革命的爆发势在必行,故选D项;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此时二月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排除B项;苏俄陷入内战是在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
2.B 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可见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项;材料中的观点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新制度的创建,并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A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是表象,也并不是材料最想要说明的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说法绝对化,革命后仍有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存在,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几乎对全部经济(包括对超过5人的小企业)都实行国有化,以此来达到最大限度地扩大国有制企业”“分配上实行高度的平均主义”“劳动力的强制分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苏联模式下没有劳动力的强制分配和普遍劳动义务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材料分配上实行高度的平均主义不符,排除D项。
4.B 苏俄政府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故选B项。
5.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如果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列宁的这一观点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排除A项;斯大林是在列宁去世后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逐步确立了苏联模式,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认识,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推动苏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1921—1925年苏俄(联)耕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以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战后经济危机,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故选B项;1921年以前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起来了,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开始的时间是192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925年苏联尚未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7.D 在苏联模式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
8.C 1937年,苏联大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的基础上实现迅猛增长,尤其是重工业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项;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5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2年苏联成立,排除D项。
9.BD 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成立初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对农民征收粮食税,在工业方面允许私营企业发展,故选B、D两项;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