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 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 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尖锐对立。
②同盟关系破裂:在消灭了 这个共同敌人之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③根本原因:两国的 存在严重冲突。
a.美国: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 的最大障碍。
b.苏联: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 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 。苏联予以反击。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 。
(4)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 ”(1947年3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经济 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1949年) “ ”(1955年5月)
地缘 政治 扶植德意志 共和国 扶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两极格局
(1)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 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 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 。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 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的 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
(3)新中国的崛起: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 ,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5)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两极格局的瓦解
1.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苏关系
(1)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 ,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 ”,企图拖垮苏联。
(2)缓和:1985年以后,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崩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 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影响
①苏联解体, 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 不可逆转。
知识分点突破
知识点一
1.(1)长期对峙 (2)①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②法西斯
③国家利益 a.世界霸权 b.东欧 (3)冷战 两极格局 (4)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 华约 联邦 2.(1)全面 (2)苏联
知识点二
1.(2)古巴导弹危机 (3)核战争 2.(1)欧洲共同体 日本 (2)大国主义 (3)两弹一星 联合国 (4)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知识点三
(1)阿富汗 战略防御计划 (2)②裁军 ③两德统一 2.(1)①和平演变 ②社会主义 (2)①两极格局 ②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单选题
1.(2024·广东清远期末)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指出:“苏维埃俄国现存制度同我们的传统体制是永远对立的,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中间道路或妥协,除非美苏之间用一条经济封锁线隔开”“美国必须预备从事长期斗争,美国与苏联的目标和哲学无法调和。”其意在( )
A.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展示美国的政治影响力
C.扩张美国国家利益
D.开展全面遏制苏联策略
2.(2024·广东中山期末)1947年,美国提出一个为重建西欧工业提供基金的方案,以达到既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又遏制苏联的目的。该方案被称为( )
A.《联合国家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马歇尔计划 D.关贸总协定
3.(2024·广东茂名期末)下表为冷战时期美苏医疗卫生交流情况。由此可知( )
1956年2月 苏共二十大强调用“卫生外交”在塑造和平形象的同时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56年6月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607号文件指出将和平演变作为“卫生外交”的原则
A.冷战对峙逐渐趋向缓和
B.美苏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发展经济成为两国共识
D.美苏争霸已经扩展到文教领域
4.(2024·河南郑州期末)有“欧洲之父”之称的法国著名政治家让·莫内认为:“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下列有关“欧洲统一”所带来变化的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成立了主权国家,挑战了美苏霸权
B.建立了统一市场,统一了外交政策
C.促进了经济增长,影响了世界格局
D.消除了内部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5.(2024·广东佛山模拟)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发展法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以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这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这表明,法国( )
A.壮大自身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
B.仍受到美国多方面的控制
C.借助马歇尔计划推动经济发展
D.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浪潮
6.(2024·广东肇庆期末)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反映出德国政府( )
A.依然固守冷战思维意识
B.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C.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D.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7.(2023·湖南合格性考试)下列关于冷战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冷战是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
B.“杜鲁门主义”演说是苏联对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C.冷战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
D.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
8.(2023·湖南合格性考试)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影响之间,对应关系成立的是( )
历史事件 影响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B 十月革命 直接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推动雅尔塔体系形成
二、双选题
9.(2024·湖南合格性考试)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了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尽管没有改变两极格局和旧的世界秩序,但是却给世界秩序带来了重大影响,第三世界的斗争方式和表现有(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万隆会议的召开 D.华约成立
1.C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要与苏联做斗争,目的正是扩张美国的国家利益,故选C项;美国乔治·凯南作为外交家,其所作所为第一目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排除A项;展示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是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全面遏制苏联的策略是措施,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1947年”“重建西欧工业”“以达到既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又遏制苏联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提出的,排除A项;《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中、美、英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排除D项。
3.B 在冷战的影响下,美苏双方的医疗卫生交流被打上冷战的烙印,同时也是双方政治博弈的手段,表明美苏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双方关系并未趋向缓和,排除A项;材料涉及领域是医疗卫生而非经济,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C 根据材料可知,政治家让·莫内认为,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统一是从欧共体的建立开始的,其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增长,与美国、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促进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选C项;欧洲的联合还未完全形成统一的主权国家,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虽然程度最深,但各个国家仍是主权国家,外交政策不是完全统一的,排除B项;“消除了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A 据题干“法国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发展法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以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可知,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法国的科技水平,增强了法国的综合国力,在冷战格局内有利于维护自身安全,故选A项;材料中信息致力于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所以“仍受到美国多方面的控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体现美国对欧洲的援助,但材料未涉及马歇尔计划,排除C项;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浪潮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反映了德国政府注重强化外来移民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德国政府要求外来移民接受的人权、民主、法制等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表明德国政府存在一定的冷战思维意识,但是“固守冷战思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对外来移民提出的相关要求,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没有涉及提升德国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排除B、D两项。
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冷战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两极格局的逐渐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但没有直接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B项;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C项。
9.A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的斗争方式和表现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重返联合国,故选A、B两项;万隆会议的召开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华约是苏联主导建立的,不属于第三世界的斗争,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