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6 20: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    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内容 评价
政治 领域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    ,改革干部制度;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意义:打破了对斯大林的    ②局限: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经济 领域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①意义:注入某些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局限: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改革只是对    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    ,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要内容 结果
经济 领域 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政治 领域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    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造成思想混乱,      兴起。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①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评价:通过权力下放,调动    、    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    ”战略的影响。
(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    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    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概况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    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实现统一     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曲折发展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    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    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分点突破
知识点一
1.(1)原子弹 2.(1)集体领导 个人崇拜 收购制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2)①企业自主权 ②传统体制 个人迷信 (3)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 多党制 民族分离主义
知识点二
1.苏联模式 2.(1)②地方 企业 民族问题 (2)民主德国 3.(1)①苏联模式 ③和平演变 (2)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 (3)保加利亚 民主德国 南斯拉夫
知识点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2)两弹一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改革开放 3.人类社会 社会主义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中,相对比较公允的是(  )
A.“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
B.“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D.“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2.(2024·广东汕尾期末)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赫鲁晓夫重新规定:“如果在制定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畜牧发展指标时,集体农庄、国营农场领导人和生产管理局领导人发生分歧,那么最后决定权属于集体农庄管理委员会和国营农场场长。”赫鲁晓夫此举旨在(  )
A.否定指导性计划管理制度
B.激发地方和劳动者积极性
C.改革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D.鼓励各地方扩大玉米种植
3.(2024·广东清远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如果说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是在“条条”与“块块”之间兜圈子,那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则是在减少还是增加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两人的改革(  )
A.未突破苏联模式 B.领域各有其侧重点
C.引发苏联社会剧变 D.依据科学理论指导
4.(2024·广东广州期末)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的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作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进程缺乏规划,导致改革失控
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5.(2024·广东湛江阶段练习)当里根在1988年5月访问苏联时,戈尔巴乔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站在一座巨大的列宁头像下,美国总统谈起了电脑芯片、电影和“手无寸铁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联学生们则向他报以热烈掌声。这表明(  )
A.美苏关系依旧紧张 B.苏联拥抱市场经济
C.美国进行和平演变 D.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6.(2024·广东肇庆期末)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  )
A.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7.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
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
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8.下表为1966—1980年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率(%)。据此判断(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6—1970年 3.9 2.4 7.9
1971—1975年 2.5 2.2 6.7
1976—1980年 1.7 1.8 5.5
A.改革重点改为农业
B.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C.国民经济持续下降
D.苏联模式弊端日渐暴露
二、双选题
9.(2024·辽宁大连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面对这种情况,苏联采取的调整措施有(  )
A.平反冤假错案
B.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C.农产品收购制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1.C 赫鲁晓夫的改革具有开创性,但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改革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最终导致失败,故选C项;“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大山般的倒塌掘了第一锄”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排除A项;“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也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排除B项;“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2.B 当地方的决定与主管部门的决定相冲突时,决定权在地方,这有利于扩大和激发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故选B项;赫鲁晓夫在农业上改变了过去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制度,强调指导性,排除A项;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规定涉及农业管理体制,不是分配方式,排除C项;赫鲁晓夫鼓励开荒和种植玉米,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主要是在‘条条’与‘块块’之间兜圈子”“是在减少还是增加几个指令性指标之间扭来扭去”可知,该学者认为两人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侧重点,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苏联社会剧变,排除C项;两人的改革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排除D项。
4.A 材料“从……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作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选A项;改革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改革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改革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与材料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前瞻性,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不符,排除B、C、D三项。
5.C 根据材料“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手无寸铁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苏联学生们则向他报以热烈掌声”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在苏联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采取了一种“超越遏制战略”的方式,以促使苏联国家制度发生变化,体现了和平演变政策的特征,故选C项;“美苏关系依旧紧张”的说法与题干信息“戈尔巴乔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优点的演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拥抱市场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成效甚微,排除D项。
6.A 材料展现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适当减少国家的干预,对苏联模式有所突破,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故选A项;两国经济改革并未能彻底突破苏联模式,排除B项;“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两国均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7.A 由材料“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可知,“破三铁”行动将个人收益和企业收益挂钩调动了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故选A项;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并未改变企业的所有权性质,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激发活力的国企改革,不能体现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8.D 由材料可知,1971—1975年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增长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到了1976—1980年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故选D项;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直接得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信息,排除B项;增长率下降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持续下降,排除C项。
9.CD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勃列日涅夫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C、D两项,A、B两项属于政治领域改革,不是经济领域,故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