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 真题示例
早期中华文明 2024.1,T1 2023.2,T31 2022.7,T1 2022.1,T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024.1,T31 2023.7,T1、T51 2023.2,T1、T2 2022.7,T2 2022.1,T2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4.1,T2、T32、T51 2023.7,T2、T31 2023.2,T32、T51 2022.7,T3 2022.1,T3
考点一 早期中华文明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项目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1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石器
生产力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陶器(手工业)、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 生产力相对发展,贫富分化、不平等、私有制、 、部落联盟、“万邦”时代、禅让制
人类遗址 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长江流域: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长江下游)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五帝: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 。
(3)尧舜“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2.“万邦”时代
(1)时间: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2)特征: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 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 。
3.国家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2)地位:我国最早的 国家。
(3)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国家治理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文化 文字: ,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神权色彩浓厚 青铜器:殷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
政治 中央机构: 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实行 。内服指商王 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 的方国和部族
影响 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的统治
(1)王朝建立:公元 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 。
(2)政治统治:分封制和宗法制
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特点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
(4)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周的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②手工业: 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考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 ”。
(2)“战国七雄”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 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 ”。
③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 吞并。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的民族产生了 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 农具开始使用, 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概况
①背景:战国时期 日益剧烈。
②目的:富国强兵。
③影响:推动了 ,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经济: ,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军事: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习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政治:在民间实行 ,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是 学派的创始人。
(2)贡献
核心观念 “ ”,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主张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主张 “ ”,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 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 》当中
2.老子
(1)地位:是 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
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上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 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主要流派及主张
派别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节俭、“兼爱”“ ”“尚贤”
法家 韩非 、中央集权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 运动。
(2)为新兴的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 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考点三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社会因素(客观条件)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秦国因素(主观条件)
①秦地理位置优越, 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 后,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定都咸阳。
(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 的控制;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 。
3.巩固统一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 ,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 。
②中央机构:由 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 、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 、货币和 ,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对秦朝
①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国家形成。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对后世: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暴政
(1)经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政治:刑法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 ”。
(4)影响:激化了社会 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农民起义
(1)爆发:公元前209年, 、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兵败。
(2)发展:项羽、 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3.秦的速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 ,秦朝灭亡。
4.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 ,刘邦最终击败项羽。
三、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 。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
(2)措施:减轻 、徭役和刑罚,提倡 ,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
3.“汉承秦制”
(1)“郡国并行”: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 并行制。
(2)“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 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四、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1)颁布“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皇帝直接掌控的 (3)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任用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1)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 (2)实行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
(1)措施
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 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② 通西域:开辟了 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 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此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著名的“ ”。
③地方治理:公元前60年,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 机构。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2)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 。
五、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覆灭:23年,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推翻。
2.东汉的统治
(1)政权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 ,刘秀即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①措施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 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
②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 交替专权。
②概况: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 ”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 ”。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 ”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 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六、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的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 体裁。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 。
2.文学成就
(1)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时间 代表性成就 意义
战国至西汉 《 》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 专著
《 》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2.(2024·广东深圳开学考试)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3.(2024·广东汕尾月考)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交错居住,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
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
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4.(2024·广东深圳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5.(2024·广东深圳开学考试)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6.(2024·广东梅州期末)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材料体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A.设置节度使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刺史
7.(2024·广东广州阶段训练)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8.(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中国古代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春秋》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广州期中)所谓夏朝,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结成的部族联合体。夏后氏统治下的众多邦国,构成了夏朝国家的领土范围。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部族组织仍然是其社会的基本单位。这表明当时( )
A.政治受血缘关系影响
B.地方治理体系较松散
C.实行了内外服的制度
D.确立了家国一体观念
第1讲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磨制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二、1.(2)华夏始祖 (3)禅让 2.(2)阶级阶层 国家的初始形态 3.(1)世袭制 (2)奴隶制
三、1.甲骨文 商王 内外服制 直接控制 间接控制
2.(1)前1046 西周 (2)嫡长子继承制 (3)共和行政 3.(2)①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
考点二
一、1.(1)②春秋五霸 (2)②韩、赵、魏 战国七雄 ③破坏
秦国 2.(1)①华夏认同 (2)广泛
二、1.(1)铁制 牛耕 (3)货币 2.(1)①兼并战争 ③社会转型
君主专制 (2)重农抑商 耕织 军功 什伍连坐 县制
三、1.(1)儒家 (2)仁 为政以德 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 私学 论语 2.(1)道家 (2)道 对立统一 无为而治
四、1.(1)士 (2)争霸 2.荀子 阴阳家 非攻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3.(1)思想解放 (2)地主阶级 (3)源头
考点三
一、1.(2)①物质基础 ③商鞅变法 2.(1)远交近攻 秦朝
(2)西南夷 万里长城 3.(1)①皇帝 决定权 ②三公九卿 丞相 ③郡县制 (2)文字 度量衡 4.(1)①统一中央集权 ②多民族
二、1.(2)严苛 (3)焚书坑儒 (4)阶级矛盾 2.(1)陈胜 (2)刘邦 3.咸阳 4.楚汉战争
三、1.前202 西汉 2.(1)与民休息 (2)赋税 节俭 (3)文景之治 3.(1)分封 (2)削减
四、1.推恩令 中朝 察举制 刺史 酷吏 铸币权 盐铁 均输平准 物价 财产税 尊崇儒术 主流 2.(1)①霍去病 河西走廊 ②张骞 中西 西域 丝绸之路 ③西域都护府 军政 (2)巩固加强
五、1.(1)王莽 2.(1)东汉 (2)①尚书台 外戚干政 户口
儒学 (3)①宦官 ②清议 党锢之祸 (4)①土地兼并
②太平道 ③军阀割据
六、1.(1)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2)纪传体断代史 2.(1)汉赋 3.黄帝内经 药物学 九章算术 造纸术
过关演练
1.A 根据“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可知,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说明玉器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项;当时社会经济并不繁荣,排除C项;良渚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
2.B 据材料“殷墟考古……文化遗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考古发现了甲骨文,而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且殷墟考古还发现了王墓和贵族墓葬,因此体现了商朝已经出现了政治文明,这些发现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故选B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A项;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商朝在秦朝之前,是奴隶社会,排除C项;材料涉及甲骨文,并未体现青铜技艺高超,排除D项。
3.D 据材料“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交错居住,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可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与各诸侯国长期交错居住,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融,促进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中未体现边疆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小农经济确立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期,排除C项。
4.D 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实行仁政,以德治国,法家崇尚严刑峻法,认为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维护统治,二者都关注国家治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没有强调道德规范和文化教育,排除A、B两项;材料中儒家和法家的主张不涉及人才选拔的内容,排除C项。
5.B 据材料“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生活简朴,故选B项;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故选C项;设置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治理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朝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由皇帝亲信和近臣组成,有利于削弱相权,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刺史是汉朝时期的监察制度,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两汉皇位继承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继位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局不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位的更替,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传统嫡长子继承制虽未被严格恪守,但两汉时期的一些皇帝依然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皇位,这一制度并未被废止,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分封王国力量强大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故选A项。
9.AB 根据材料“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部族组织仍然是其社会的基本单位”可知,当时的政治仍然受血缘关系影响,A项正确;依据材料“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结成的部族联合体”“聚族而居”可知,这表明当时仍具有原始社会的某些特征,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排除C项;“确立了家国一体观念”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