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 真题示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3.7,T3、T32 2023.2,T3
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 2024.1,T4 2023.7,T5、T33 2023.2,T4、T5、T33 2024.1,T3 2022.7,T5 2022.2,T4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23.7,T4 2022.7,T4
考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220—280年)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年,为曹魏权臣司马昭所灭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80年,为 所灭
2.西晋统一(266年建立→280年统一→316年灭亡)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昭之子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 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 。
③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 时期。
二、南方: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420年)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 。
(2)士族统治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 、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威胁皇权。
②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420—589年)
(1)420年,武将 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2)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四个王朝均定都 。
3.江南开发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 资源
表现 (1)农业:南方 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 ,产量提高 (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1)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2)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 。
三、北方: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
(2)特点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都采用了 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④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统一北方的 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政权迅速崩溃, 加剧。
2.北朝
(1) 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措施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②以 取代鲜卑服饰 ③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 ④改鲜卑姓为 ,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通婚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 。
②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考点二 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
一、隋朝兴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 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 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
(1)兴建仓库:在长安、 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 :贯通南北,对巩固 、促进南北 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 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统一全国。
2.唐朝的繁荣
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 ,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武周政权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选贤任能,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 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
突厥 (1)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 (2)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3)唐朝先后设置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加强中央政权对 的管理 (4)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吐蕃 (1)7世纪前期,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 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2)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 。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影响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 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 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 的局面。
③执政后期,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概况: 年,节度使 和他的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
①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 。
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③唐朝 。
④形成 的局面。
2.藩镇割据
(1)形成原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 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原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 加剧。
(2)概况:875年,起义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 ,逐渐控制政权。
(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
(1)五代: 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 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
(3)趋势:到五代十国后期, 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 时期。
(2)选官方式: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中央委任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
(4)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 ,但后来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
2.科举制
(1)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形成。
(2)发展
唐太宗时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 和殿试
唐玄宗时 任用 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 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 。
③加强了 。
(二)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
2.职能
机构 职能
中书省 负责 皇帝的诏令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三省的职权 ,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政事堂
(1)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 ,后改称中书门下。
(2)意义:提高了 ,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 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
(1)唐朝前期: 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影响: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 也有了保障。
(2)唐朝中后期:两税法,780年
原因 天宝年间, 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考点三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道、佛的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 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 。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 。
(3)唐朝:统治者奉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 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斗争
(1)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 。
(2)表现
①南朝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 受到挑战。
(2)时间、人物:唐朝中期、 。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书法 (1)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2)东晋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1)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顾恺之提出“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甘肃敦煌莫高窟
三、科技
类别 成就
数学 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图学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学交流和研讨
(1)概况
时期 代表 概况
东汉 到北朝 中亚、天 竺的高僧 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
东晋 法显 从 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玄奘 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 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鉴真 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 ,传授佛法
日本的 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影响
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中外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 ,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 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一、单选题
1.(2024·山东临沂月考)某同学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时,整理了如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①和②分别指代( )
A.淝水之战、唐 B.淝水之战、隋
C.官渡之战、唐 D.官渡之战、隋
2.(2024·广西柳州阶段练习)下图反映的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限制
B.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C.察举选官的盛行
D.科举制度的推行
3.(2024·广东梅州阶段练习)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B.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4.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注重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下列史事中属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是( )
A.设立中朝并向地方派刺史
B.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选官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D.设文渊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5.(2024·广东广州期末)下表是与隋朝相关的文献史料节选。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史料 出处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杜佑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 吴兢《贞观政要》
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需要。但是……隋炀帝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损害了自己的王朝。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A.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B.国富民穷,矛盾尖锐
C.外戚专权,党锢之祸
D.赋役繁重,严刑峻法
6.(2024·湖北宜昌期中)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7.(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井田制
8.(2024·广西南宁期末)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地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地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 )
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
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二、双选题
9.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
A.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B.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C.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D.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第2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1.西晋 2.(1)司马炎 西晋 (2)①内地 ②鲜卑
③政权分立
二、1.(1)司马睿 东晋 (2)①政治 士族 ②支柱 2.(1)刘裕 (2)南朝 建康 3.劳动力 土地 增加 4.(1)黄河南岸 (2)劣势
三、1.(1)十六国 (2)②中原模式 ④前秦 淝水 民族矛盾 2.(1)北魏 (2)洛阳 汉族服饰 汉语 汉姓 高门士族 交往交流交融 社会繁荣 隋唐盛世 (3)①北朝 ②隋朝
考点二
一、1.杨坚 2.结束 3.(1)洛阳 (3)大运河 统一 经济交流
二、1.李渊 2.贞观 轻徭薄赋 开元 改革吏治 全盛 3.天可汗 安西都护府 西域 文成公主 汉藏 会盟
边疆地区
三、1.(1)②节度使 外重内轻 (2)755 安禄山 (3)①削弱 ③由盛转衰 ④藩镇割据 2.(1)独立性 3.(1)朋党之争 (2)黄巢起义 4.(1)黄河流域 五代 (2)南方
十国 (3)后周
四、(一)1.(1)曹魏 (2)中正官 (3)家世 (4)中央集权 士族特权 2.(1)科举制度 (2)进士 武举 高官 (3)①中下层 ②文化素质 ③中央集权 (二)2.草拟 门下省
执行 六部 3.分工明确 4.(1)政事堂 (2)工作效率
5.政治制度 (三)1.(1)租调制 (2)均田令 2.(1)租庸调 ②以庸代役 赋税收入 (2)土地买卖 均田制 田亩 人身控制
考点三
一、1.(1)①民间 ②本土化 (2)三教合归儒 理论 (3)三教并行 佛教 2.(1)②财政收入 (2)①范缜 3.(1)正统地位 (2)韩愈 (4)天命论
二、1.(1)建安文学 田园诗 (2)李白 2.王羲之 柳公权
以形写神 吴道子 龙门石窟
三、祖冲之 齐民要术 禹贡地域图 赵州桥 雕版印刷 唐末 僧一行 孙思邈 药典
四、1.(1)汉文 长安 天竺 日本 空海 2.(1)长安 (2)留学生 (3)海路 广州
过关演练
1.B 383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于淝水,故①指代淝水之战;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故②指代隋,故选B项,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C、D两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入仕途的少,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魏晋时期不推行察举制,排除C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此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发展,故选D项;东晋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南方的经济发展,未反映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4.C 唐太宗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考试科目,明确了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故选C项;设立中朝并向地方派刺史是汉武帝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是孝文帝改革时期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设文渊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是明成祖采取的举措,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隋炀帝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损害了自己的王朝”可知,隋朝时期建造了大量的义仓,其中储存的米粟比较充裕,但并未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最终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大规模起义的爆发,使隋王朝走向了灭亡,故选B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属于唐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外戚专权,党锢之祸”属于东汉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赋役繁重,严刑峻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唐朝处于古代阶段,而“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
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选B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开窟造像,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反映出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色,故选A项;三教合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B项;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不符合史实,佛教的传播不分地域,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学,排除D项。
9.AB 材料“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反映了秦汉以来各族人民相互加深了解,民族交融发展;材料中“天下一家”“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B两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