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考点 真题示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24.1,T9 2023.7,T9、T36、T53 2023.2,T35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1,T36、T53 2023.7,T53 2023.2,T10 2022.1,T9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4.1,T10、T35 2023.7,T10、T35 2023.2,T9、T36、T53 2022.7,T7、T21 2022.1,T7、T8
考点一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 ,起义将领 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加强 。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
背景 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确立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入值 ,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 ”
职责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机构
(3)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 ,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 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红海沿岸。
(3)评价
①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 ,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 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 ,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 骚扰,被称为“ ”。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 。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 ,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结果:明廷派遣 等人平倭,重创倭寇, 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 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侵略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 的开辟, 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 人获得了在 的租住权。
② 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边疆关系
蒙古 防御 明朝重新修筑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 两次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和平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 ,接受明朝 。双方恢复并扩大 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藏 册封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 设立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女真建金:1616年, 称汗,国号大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灭亡。
(4)清军入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考点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奏折 制度 内容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
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 ,强化了对 的控制
军机处 设立 雍正时,设立 ,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职责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
内阁 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巩固统一的措施
地区 措施
台湾 (1)收复:1662年,郑成功驱逐 殖民者,收复 (2)设府: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 同意进行谈判 (2) 年,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边疆 (1)蒙古地区 ①1757年将 彻底击败 ②乾隆时平定 兄弟叛乱 ③清朝在 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2)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1)册封制度 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以“ ”尊号 ②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③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 册封 (2)派遣驻藏大臣:从 年起,开始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以 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
西南 (1)措施: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 ”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2)影响: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边疆政策
(1)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清朝疆域
4.行政区划
(1)内地分立18省,分设 、总督治理。
(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 辖区。
5.影响: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1)原因
① 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
③ 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 大起义等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
(1)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 。
(2)应对政策: 。
①仅保留 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3)影响:中国逐渐 于世界潮流。
考点三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类别 表现
农业 (1)高产粮食作物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 日益兴盛, 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 ,使用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自明朝后期起, 进入新的繁荣期 (1)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2)商帮出现:如 和晋商 (3)工商业 兴起:位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 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 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 ,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 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主张:以“ ”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 为准则,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 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 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背景: 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
人物 主张
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顾炎武 和王夫之 ①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②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
(1)城市 繁荣。
(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明初 《 》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 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中期 《西游记》 是 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清朝中期 《 》 是我国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 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内容 或贡献
李时珍 总结性 著作 《 》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 》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等。
(3)表现
①翻译西方 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 。
一、单选题
1.(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
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
D.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
2.(2024·广东清远期末)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下令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二洋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 )
A.引发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B.反映了商业政策的根本变化
C.消弭了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D.表明民间外贸活动有了合法性
3.(2024·广东清远期末)雍正帝曾斥言:“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徵(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治安极其混乱
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改土归流的迫切性
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4.(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渐广泛。明代松江府地区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
B.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5.(2024·广东广州期中)清朝,在江宁、苏州等地出现了许多“账房”,由大商人开设,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将原料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这体现了( )
A.商帮具有地域特色
B.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C.新的雇佣关系发展
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6.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指的是( )
A.社会的善恶道德标准
B.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
C.内心固有的是非标准
D.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
7.(2024·广东梅州期末)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下降
8.(2024·江苏南通阶段练习)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深圳学考模拟)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观点的有( )
A.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C.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D.“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1.(1)农民起义 朱元璋 (2)应天府 大都 2.(1)①皇权 (2)文渊阁 内阁 票拟 秘书 (3)司礼监 批红
东厂
二、1.(2)郑和 非洲东海岸 (3)①远洋航行 领先 ②财政负担 2.(1)①东部沿海 倭寇 ②海外贸易 走私活动 (2)戚继光 东南沿海 私人 3.(1)新航路 欧洲
(2)①葡萄牙 濠镜澳 ②荷兰
三、1.鞑靼 和议 册封 贸易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1)努尔哈赤 (3)明朝
考点二
一、1.康乾盛世 2.密封报告 奏折制度 决策效率 官僚机构 军机处 机要文书
二、1.荷兰 台湾 沙俄 1689 尼布楚条约 准噶尔部 大、小和卓 蒙古族 伊犁将军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 1727 驻藏大臣 法律 管辖权 改土归流 2.(1)理藩院 (2)因地制宜 4.(1)巡抚 (2)办事大臣
三、1.(1)①人口膨胀 ③贫富 (2)白莲教 2.(1)中国市场
(2)闭关自守 ①广州 十三行 (3)落后
考点三
一、1.玉米 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 工场 自由雇佣劳动 商品经济 白银 徽商 市镇 贸易网络 2.(1)自给自足 (2)专制统治
二、1.(1)程朱理学 (2)致良知 天理 (3)①主观能动性 ②内心 平等 ③主观唯心主义 2.(1)个性自由 传统伦理道德 3.(1)明末清初 (2)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三、1.(1)商品经济 2.(1)水浒传 章回体 神话小说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 (2)③道光
四、1.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2.(2)利玛窦 (3)①科学 ②全国地图
过关演练
1.D 根据材料“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可知,明代决策程序本来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逐渐演变为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说明中枢决策程序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中央集权并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与东西二洋贸易,表明民间外贸活动有了合法性,故选D项;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进行海外贸易,排除A项;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变化”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消弭西方殖民者的侵扰,表述有误,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统治者实施改土归流的迫切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司制度的弊端,未涉及社会治安极其混乱的信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果断地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此时小农经济尚未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自由雇佣劳动”,排除B项;材料未比较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地位,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雇匠制造”“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雇佣关系的发展,故选C项;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不涉及北方,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格外突出村镇或是城市,不能得出城市职能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6.C 理学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良知”,指的是人内心固有的是非标准,故选C项;社会的善恶道德标准是外在的,而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排除A项;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也是外在的标准,而王守仁提出的“良知”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排除B项;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也是外在的,与理学家王守仁的“良知”主张不一致,排除D项。
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故选A项;明清时期,由于海禁与闭关自守政策,使得中外交流有限,排除B项;小说的发展与理学的思辨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印刷成本不是形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我国东北边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中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故选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指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东北地区和西藏地区都是边疆地区而非邻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元朝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排除C项。
9.C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主张“良知”就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天理”,强调“致良知”,即“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C、D两项正确;“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是朱熹的观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张载的观点,排除A、B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