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讲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4: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点 真题示例
两次鸦片战争 2024.1,T11 2023.7,T11、T37 2022.7,T8 2022.1,T10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2024.1,T12、T13、T37 2023.7,T12、T38 2023.2,T11、T3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23.7,T13 2023.2,T12、T38、T54 2022.7,T9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    和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当时,    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3)世界主要    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政治:仍然停留在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5)社会矛盾:      激化,各地    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导火线——虎门销烟
①原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②概况:道光皇帝命    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    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    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以失败告终。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
条约 《     》 《虎门 条约》 《望厦 条约》 《黄埔 条约》
时间 1842年8月 1843年 1844年 1844年
国家 中英 中英 中美 中法
内容 割让   、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    等
主要 危害 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    、      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    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    。
②直接原因:列强要求    ,被清政府拒绝。
③借口:1856年“亚罗号”事件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     ,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    》。
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    。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    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    》。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影响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    航行权等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 中俄《北京条约》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    制造根据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4)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侵略者把        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然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    ,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    》等书稿。
(2)    :收集外国史地知识,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    》一书,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    著作。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    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考点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2)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他的同乡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
(1)金田起义:    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    ,洪秀全称天王。
(2)定都天京:    年,太平军占领    ,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    ,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    ,但领导集团日渐腐败。
(4)天京变乱:    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在政治、军事上开始    。
(5)后期防御:    、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    统率的湘军。
(6)天京陷落:    年,在湘军、淮军和    进攻下,太平军节节败退,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阶段 纲领 内容 结果
前期 《        》 (1853年)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    的理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未能实施
后期 《资政新篇》 (1859年)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失败原因
(1)    的历史局限性,缺乏      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2)      的联合绞杀。
5.影响
(1)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    结构的变化,随着     官僚集团的崛起,      ,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    。
(2)洋务派的形成
①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国藩、    、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②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
2.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    ”“    ”。
3.内容
(1)为了自强,创办    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为了求富,创办    的民用企业:      、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培养    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筹划近代海防:建成了以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5)外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4.评价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    的尝试。
(2)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初衷不是改变    ,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背景 表现 结果
西北边 疆危机 (1)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2)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俄国加紧侵略中国 (1)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    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2)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2月    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    ,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西南、东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1)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 (2)1883年8月,   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 1885年3月,清军取得    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台湾军民多次击退法军,    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日本    后,壮大了国力,蓄谋侵略中国。
②因    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丰岛战役: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
②平壤战役:9月,清军大败。
③黄海海战:9月,    重创日本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    ”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    。
④    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被迫签订《    》。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增开    、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制造。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    的破产。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留台清军联合重挫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      ”。日本被迫归还    ,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    。
(2)强租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争夺路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    和    利权。
考点三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    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        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发展。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    》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    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    ”。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势力仍很强大。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    ,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3.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    。
(2)推动中国      的发展。
(3)促进了    的传播。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2.兴起:以“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    、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清政府的态度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    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    ”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结果:在    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    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    行为;没有    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联军在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天津保卫战: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    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7月14日,天津陷落。
(3)北京失陷: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    ”的决定,8月中旬,    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3.结果
(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    。
(2)    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    。
(3)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    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
主要内容 危害
惩办“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等地    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向各国赔款白银     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    ”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一、单选题
1.(2024·广东广州学考模拟)英政府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来华,并向清政府提出开放宁波的要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此要求英国通过以下哪一条约得逞(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24·广东清远期末)公行制度,又称“广州贸易制度”,是清政府基于公行(俗称“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制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公行制度被废除,民间商人得以和英商在通商口岸直接交易,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这一变化(  )
A.促使英国的鸦片贸易合法化
B.表明中国贸易保护政策被破坏
C.彻底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被让渡
3.《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
A.并未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
C.促使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英国治国理念在华传播
4.(2024·广东清远期末)1870年前后,欧洲普鲁士王国宰相俾斯麦看到这样的景象:“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不问政治原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滞
B.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工业化进程
C.政府政策背离人民意愿
D.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处于较低层次
5.(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有人曾沉痛地说: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一个“蕞尔三岛”的东方小国打败,“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段话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战争
6.(2024·广东茂名期末)1895年6月3日,甘肃新疆巡抚陶模上《培养人才疏》;被人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奏请皇帝下令对陈腐现象“痛加删汰”;7月19日,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同月,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折,条陈时务,提出六项自强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预备立宪改革的基础雄厚
B.科举改制尚未达成共识
C.要求变法的呼声趋向强劲
D.民族危机引发社会恐慌
7.(2024·广东湛江阶段练习)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清政府的自救表现
B.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2024·广东梅州期末)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主要内容包括:“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这一协议反映了(  )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系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珠海学考模拟)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以下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有(  )
A.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B.编纂《海国图志》一书
C.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收集西方国家信息
第5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1.(1)市场 原料 (2)英国 (3)殖民主义 2.(1)封建社会 (2)小农经济 (5)社会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
二、1.(1)②林则徐 ③英国 (2)1840 广州 (3)南京条约
香港岛 五口通商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 (4)近代史 2.(1)①中国市场 ②修约 (2)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天津条约 ③天津 ④圆明园 北京条约 (3)内河 中国领土 (4)不平等条约体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2.(1)译馆 四洲志 (2)魏源 百科全书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瀛寰志略 世界地理 3.西方
考点二
一、2.(1)1851 太平天国 (2)1853 南京 (3)西征 鼎盛
(4)1856 衰落 (5)洪仁玕 曾国藩 (6)1864 洋枪队
3.天朝田亩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平均 4.(1)农民阶级 科学思想理论 (2)中外反动势力 5.(1)清王朝 (2)权力 湘淮系 中央权力下移
二、1.(1)船坚炮利 (2)①李鸿章 2.自强 求富 3.(1)军事 (2)官督商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 (3)翻译 (4)北洋舰队 4.(1)现代化 (3)封建统治
三、1.阿古柏 左宗棠 1884 正式建省 法国 镇南关 1885 2.(1)①明治维新 ②朝鲜 (2)③北洋舰队 避战保船 制海权 ④威海卫 (3)马关条约 ①台湾全岛
③沙市 ④设厂 (4)②洋务运动 3.(1)刘永福
四、1.三国干涉还辽 辽东半岛 2.(1)势力范围 (2)租借地 (3)铁路 工矿
考点三
一、1.(1)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4)②变法通议
2.(2)①1898 ③百日维新 (4)①守旧 ②社会基础 3.(1)官僚体制 (2)民族资本主义 (3)新思想
二、1.(1)瓜分中国的狂潮 2.扶清灭洋 山东 3.(1)先抚后剿 (2)招抚 4.中外势力 5.(1)反帝爱国 (2)盲目排外 先进阶级
三、2.(1)廊坊 (2)天津 (3)宣战 北京 3.(1)议和 (2)八国联军 东北 (3)东南互保
四、1.1901 辛丑条约 2.首祸诸臣 科举考试 外务部 4.5亿 东交民巷 国中之国 军队 主权完整
过关演练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宁波为通商口岸,A项正确;《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时宁波已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B、C、D三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可以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前由十三行垄断贸易的局面,说明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被破坏,故选B项;《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允许鸦片进口,每箱缴纳进口税银三十两,标志着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C项表述错误,排除;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3.B 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可知,清政府对《南京条约》文本秘而不宣,而英国则公开出售,说明清政府并不熟悉国际外交法则,鸦片战争后并未改变之前的外交体制,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的外交,并不是先进中国人的觉醒,排除C项;英国宣传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并非其治国理念,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1870年前后”“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不问政治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处于较低层次,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意愿,无法得出中国政府政策是否背离了人民的意愿,排除C项。
5.D 根据材料“被一个‘蕞尔三岛’的东方小国打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家是日本,这场战争是甲午战争,故选D项。
6.C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晚清官员的奏章中可以看出要求变法图强、保卫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故选C项;预备立宪开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其他群体对于科举改制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恐慌”,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庆内军械所与南通大生纱厂都使用机械生产,都属于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故选C项;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不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安庆内军械所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B项;安庆内军械所属于洋务派企业,排除D项。
8.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但是东南地方督抚却违背中央政府决定,体现了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故选C项;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湘淮系官僚集团,排除B项;东南地方督抚不是军阀,没有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排除D项。
9.A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A、D两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一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