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4: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 真题示例
辛亥革命 2024.1,T14、T38 2023.7,T14、T54 2023.2,T13 2022.1,T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024.1,T54 2023.7,T55 2023.2,T14、T39 2022.7,T10、T11
考点一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    ”进行“自救”。
(2)内容:在    、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成立兴中会:    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纲领是“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③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    、民生三大主义,合称“    ”。
(2)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      引起了巨大震动,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3.预备立宪
(1)背景:    高涨。
(2)历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
(3)结果:不少    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    。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引发    。
(2)爆发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    第一枪。
②起义军控制了    。
(3)结果
①成立      ,推    为都督。
②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    。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袁窃果实: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3)颁布《        》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    专权
制定机构 临时参议院
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意义与地位 实际上确立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    。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
(4)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    的藩篱。
3.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    。
(2)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失败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    、能够发动    ,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考点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1)专权
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启程前往北京,被刺杀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宋教仁案”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
③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    。
④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    。
⑤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卖国
①1915年1—5月,日本提出“    ”要求。
②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
(3)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      ,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    ,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3)结果
①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    ,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派系纷争
(1)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 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2)结果:各军阀    ,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    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    ”。
3.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    。
4.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    。
(3)结果:    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5.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    ,抑制    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方面。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      。
②十几万名    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    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 (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    ;    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    ,放松对中国侵略
表现 (1)中国民族工业得到    ,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2)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    迅速壮大起来
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    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     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
(1)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2)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2.兴起
(1)开始: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2)主要阵地:    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
(1)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推动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1)白话文逐渐    。
(2)各地拥护    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3)    、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    。
(4)高举    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    的重大意义。
                  
一、单选题
1.(2024·广东佛山开学考试)下表为武昌起义前夕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时局的见解。他们认为(  )
人物身份 见解
美国传教士胡美 觉察到中国正激荡着即将到来的政治变化
法国驻天津领事甘司东 重建整个政治制度的任务必将引发激烈的斗争
英国驻华领事许立德 越来越相信反对清王朝的革命难以避免
A.清朝统治彻底结束
B.国人萌生民族意识
C.辛亥革命势在必行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3.(2024·广东广州期末)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反映辛亥革命(  )
A.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王朝的循环更替
D.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4.(2024·广东梅州期末)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负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实际上确立了(  )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共和制 D.君主专制制度
5.(2024·广东清远期末)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在从袁世凯去世到东北易帜的12年中,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领导人变动无常,甚至还有一次宣统皇帝的短暂复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B.军阀割据、社会分裂动荡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传统
6.(2024·广东茂名期末)1902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年只剩下4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12座面粉厂和4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 200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
A.民族工业错失发展良机
B.清末新政催生民族工业
C.政治生态影响实业投资
D.北洋政府支持民族产业
7.(2024·广东广州期末)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表文章,“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未改变政体
B.北洋军阀统治缺乏民众的支持
C.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国民思想解放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8.(2023·广东2月合格性考试)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后,北京大学成为(  )
A.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B.传播反清革命思潮的中心
C.国民革命的主要阵地
D.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广州期末)下面为民国初年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表。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注册的工业 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 148 205
1914年8月— 1920年 272 117 434 500
A.南京国民政府创造了一定条件
B.欧美等国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D.欧洲对纱布和面粉等需求扩大
第6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1.(1)1901 新政 (2)官制 2.(1)①1894 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③民权 三民主义 (2)黄花岗起义 3.(1)革命运动 (2)①预备立宪 ②钦定宪法大纲 ③皇族内阁 (3)立宪派 革命
二、1.(1)保路运动 (2)①武昌起义 ②武汉三镇 (3)①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②独立 2.(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 全体国民 一律平等 国务员 责任内阁制 宪法
三、2.(1)君主专制 共和政体 (2)民族资本主义 (3)民主共和 思想解放 (4)社会风俗 封建主义 3.(1)根本矛盾 (2)民族独立 (3)革命纲领 广大民众
考点二
一、1.(1)③国民党 ④总统制 (2)①二十一条 ②中日民四条约 2.(1)①中华革命党 (2)1915 护国战争 (3)②取消帝制
二、1.(2)争权夺利 2.1917 府院之争 3.复辟 4.(2)中华民国军政府 护法运动 (3)西南军阀 5.(1)国际地位 日本 (2)协约国 (3)①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
协约国
三、1.实业 群众性 欧战 迅速发展 民族企业 产业工人 2.(2)废止缠足
四、2.(1)1915 青年杂志 (2)北京大学 (3)陈独秀 3.(3)文学革命 白话文 4.(1)普及 (2)新文化运动 (3)妇女解放 深刻 (4)民主 解放思想
过关演练
1.C 美国传教士胡美觉察到中国正激荡着即将到来的政治变化,法国驻天津领事甘司东认为重建整个政治制度的任务必将引发激烈的斗争,英国驻华领事许立德越来越相信反对清王朝的革命难以避免,这些见解都表明当时中国的局势使得辛亥革命势在必行,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表明有即将到来的政治变化和可能发生的革命,但不能得出清朝统治彻底结束的结论,排除A项; 在华外国人的见解主要集中在政治变化和革命的可能性上,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直接关联,并且没有涉及国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故选B项。
3.A 根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变专制政体为民主共和,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循环,而非推动王朝循环更替,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国体的改变,与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无关,排除D项。
4.A 据材料“规定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负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可知,材料是对责任内阁制的描述,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故选A项;此时是共和制,君主已经被推翻,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总统共和制的特点是,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定期普选产生,政府各部部长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在从袁世凯去世到东北易帜的12年中,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领导人变动无常”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不安,其根源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扶植军阀的方式控制中国,故选C项;“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并不是根源,排除A项;“军阀割据、社会分裂动荡”属于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902年到1909年间,该面粉公司经营困难,亏损颇多,这与当时晚清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受内外环境影响发展较快,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说明政治生态的变化影响实业投资,故选C项;民族工业在民国初年抓住了发展良机,排除A项;材料中还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情况,这时清末新政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中还涉及晚清时候的状况,D项只说明北洋政府的情况,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7.C 根据“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要真正打破专制统治就要实现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民众启蒙,所以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国民思想的解放,故选C项;辛亥革命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体,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无关,排除B项;1916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D项。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选A项。
9.C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此外欧洲对纱布和面粉等需求扩大也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并未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