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统编版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4: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考点 真题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4.1,T41、T42 2023.7,T19、T57 2023.2,T19、T42 2022.7,T13 2022.1,T13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4.1,T19、T56 2023.7,T42 2023.2,T56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召开会议
会议 概况 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 (1)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②性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3)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为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 (1)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3)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
(1)结束了    、    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1)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      之下。
③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国际: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扩大    ,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    ,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措施
事件 时间 措施或过程 结果或意义
    1950—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    得到大解放 (2)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1949—1952年 (1)“    ”和“米棉之战” (2)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到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年10月— 1953年7月 (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2)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3)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    (2)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
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参加    会议
①时间:    年4月。
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③结果: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④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提出       
①时间:1953年12月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   
①时间:1955年4月。
②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④影响
a.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b.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
(1)提出       
①时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②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        ,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概况: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    占绝对优势的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实施“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
(1)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
②内容:通过了《         》,这是一部     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      ,确立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    。
3.思想:      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1)“双百”方针:1956年4月28日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        的指导方针。
(2)中共八大:    年9月。
①内容
提出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制定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②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内容:把正确处理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②影响:为认识中国    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    斗争开展起来。
2.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      运动。
(2)影响
①积极: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消极: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忽视了客观的    。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1)表现
①八字方针:“            ”。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      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的伟大目标。
(2)结果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    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1.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失败→1972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整顿,    好转→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2.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
①基础工业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    、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    。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      、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5)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6)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7)外交新突破
①表现: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    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年,中日正式建交。
②意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2.意义
(1)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    、奠基性的意义。
(2)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单选题
1.在下面的学习手册中,你会了解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由人民代表大会颁布
B.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C.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D.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
2.(2022·广东7月合格性考试)有材料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生活在乡村社会最底层,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可言的贫雇农,一夜之间成了农村中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3.(2024·广东佛山开学考试)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除了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用于全家人的生活消费,农户不仅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可用于说明(  )
A.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土地私有制符合我国的国情
C.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4.(2024·广东湛江开学考试)新中国成立后,与大部分邻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边界问题,避免了争端的扩大和更大规模的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提出并坚持了(  )
A.“求同存异”方针
B.独立自主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国家平等原则
5.(2024·广东梅州期末)下面是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表,反映出(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的终结
B.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6.(2024·广东茂名期中)下图为新中国初期城镇总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图示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三大改造”的完成
7.(2024·广东惠州期末)1961年1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这些举措(  )
A.纠正了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
B.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旨在应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8.(2024·广东佛山期末)1964年至1980年,国家累计进行了2 000多亿元的“三线建设”投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约40%。这一举措(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二、双选题
9.(2024·广东深圳期末)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投机资本进行的斗争主要是(  )
A.银元之战 B.土地改革
C.米棉之战 D.抗美援朝
第8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一、1.新民主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 临时宪法 毛泽东 周恩来 3.(1)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2)社会主义
二、1.(1)②封建土地制度 (2)侵朝战争 台湾海峡 2.土地改革 生产力 工业化 银元之战 1952 抗美援朝
国际地位
三、1.一边倒 2.(2)日内瓦 ①1954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互不干涉内政 (4)亚非会议 ③求同存异
四、1.(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2)①1956 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工业落后 2.(1)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2)根本 民族区域自治 (3)①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②制度基础 3.毛泽东思想
考点二
一、1.(1)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1956 ①先进的工业国 工业国 (3)①人民内部矛盾 ②基本国情 反右派 2.(1)②多快好省 ③人民公社化 (2)①总路线 ②高速度 经济规律 1959 3.(1)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七千人大会 ④四个现代化 (2)①国民经济
二、1.经济形势
三、1.(1)①工业体系 ②三线建设 (2)原子弹 人造卫星
(3)农田基本建设 (4)教育 医疗卫生 (7)①1971 联合国 中美 1972 2.(1)开创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关演练
1.C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颁布,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召开,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D项。
2.C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故选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农民已经是农村的主人,排除A、B两项;“一五”计划与农民翻身做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年收入依然很低,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税收后仅能维持全家人日常所需,无法也无力进行投资再生产,说明此时迫切需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选D项;材料中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仅保留自耕农经济,但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说明此时的经济制度并不完全符合当时国情,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农业较之前有所发展,只是效果不显著,并不是长期停滞不前,排除C项。
4.C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与大部分邻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边界问题,避免了争端的扩大和更大规模的冲突”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与亚洲邻国边界问题的协商遵循的国际关系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选C项;“求同存异”方针不太适合新中国与亚洲邻国边界问题的协商,排除A项;独立自主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主要针对西方列强,排除B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国家交往的普遍原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5.C 据材料“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并占据主体地位,私有制经济的比重则大幅度降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故选C项;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终结的原因是土地改革,而不是三大改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城镇总人口稳步增长,是因为“一五”计划促进了工业化,而工业化带动了城镇人口增长,故选A项;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会对城镇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影响,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字方针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选C项;八字方针是党中央及时对原有的“左”倾错误进行局部纠正,“纠正了”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才开始,排除B项;八字方针旨在调整国民经济,而非应对国际局势,排除D项。
8.C 根据“国家累计进行了2 000多亿元的‘三线建设’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投资的三线建设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从而改善了国家的经济布局,故选C项;“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是在工业建设方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所以“三线建设”并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因素,排除D项。
9.A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投机资本进行的斗争主要是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A、C两项正确;土地改革是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农业生产,抗美援朝是为了巩固国防安全,都不是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排除B、D两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