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单元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夷夏有别观念的形成
2.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们的共同追求是()
A.以仁为工具管理国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 D.变法革新推动社会发展
3.“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这条神秘古道,是秦代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大军事工程。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A.巩固边防,抵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4.《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对外贸易臻于繁盛 D.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5.如下表为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该表反映了()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羌 賨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政权统一局面的奠定
C.边疆开发成为趋势 D.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
6.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7.《礼记》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此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
A.冲击儒家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 C.兼收并蓄明显 D.批判正统思想
8.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这表明北宋政治特征是()
A.分工明确制度先进 B.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C.吏治腐败内乱不已 D.言路畅通文人政治
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A.切实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
10.从下图北宋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可知,当时()
A.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瓦解 B.军事防备有所松弛
C城市格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娱乐设施比较完善
11.相较于多姿多彩、奢华、张狂的唐代服饰,宋朝更推崇古代礼服,强调本色,主张简朴,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这一变化反映()
A.程朱理学影响社会观念 B.宋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交融影响服饰变革
12.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13.下面的表格中,对各帝王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文帝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削减诸侯封地,平定“安史之乱”。
B 北魏孝文帝 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推行一系列改革,完成全国统一。
C 元世祖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D 明太祖 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持续此后五百余年。
A.A B.B C.C D.D
14.卫所是明代常备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住军队,其集中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其中⑤分布大量卫所,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A.抵御列强的殖民侵略 B.保障漕运安全
C.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D.抗击倭寇骚扰
15.某同学用年表读中国通史,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下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B.清代版图更加开拓和巩固
C.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6.近代中国某一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C.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D.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7.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18.近代某场战争期间,人民群众对外国侵略军都进行了抵抗。比如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袭击敌人;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该战争()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中国丧失了北方大片领土
C.直接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D.开启列强在华北驻兵的先例
19.《资政新篇》同《天朝田亩制度》一样,是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但它向农民群众描绘的不是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经济的天国,而是一个承认贫富差别的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新型天国。这反映《资政新篇》()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顺应了当时农民的心理需求
C.进行了国家建设的新探索 D.实现了传统社会的深度转型
20.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船政局引进西方管理制度,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和基地,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培养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所造船舰及枪炮、鱼雷等武器,曾称卓于一时。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①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里程碑②实现了中国自强、求富的目标
③见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推动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下表是洋务派创办的部分企业简表,这类企业的创办
开办年 单位名称 行业性质
1878 唐山开平矿务局 采煤工业
1881 承德平泉铜矿 金属矿与冶炼工业
1878 华盛机器纺织总厂 纺织
1872 轮船招商局 交通运输
1880 上海电报总局 通信
A.体现了统治者的“自强”目标 B.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D.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
22.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说道,“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
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4.清末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则借机大肆搜刮。这()
A.加重了中央的财政负担 B.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C.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D.引起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2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同学们搜集了如图所示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A.晚清边疆危机的加剧 B.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
C.民国初年生活的变迁 D.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6.1902年康有为从印度游学归国,著有《印度游记》,该著作描绘了印度被英国殖民的社会状况,提到“印度亡于守旧不变,不修其政“各省自立,形成割据”。1924年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旅》,描写了由于英国殖民入侵造成印度社会的撕裂和沉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后者史料价值更高 B.相互矛盾的史料不可采用
C.两者均为一手史料 D.立场和态度影响历史解释
【
27.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威其章 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28.下列中国近代的思想观点,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②“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③“盖天下皆是天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29.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材料主要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A.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30.能够解释下表历史现象的原因有()
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
注册的工业公司 资本总额
1914年8月前 146个 41148205元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个 117434500元
①北洋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清政府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意一幅图片进行历史阐释。(要求: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表述成文。)
34.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中西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故康先生之上皇帝书日,守旧不可,必当变法......而我皇上亦深知此意,徒以无权不能达行,故屡将先生之折交军机总署会议,严责其无得空言搪塞,盖以见制西后,故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也。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武昌起义后,随着封建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种社团、政党纷纷建立。反映社会舆论的报纸也受到普遍重视。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的报纸便从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至近500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创办实业的热潮兴起,1904-1911年全国共设厂6393家,平均每年设厂799家,而1912-1914年全国共设厂3937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家,约为前期的两倍。各类学校的数目都有较快的增长,1912年在校学生数较1909年增长了近一倍。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的事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新政未能“尽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予以评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B D A D A;6 - 10:C C B C C;11 - 15:A B D D D;16 - 20:A C B C D;21 - 25:C C D B D;26 - 30:D C D B B
简析
1. B:河南、湖北、辽宁等地不同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和文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 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A 项错误;不能证明中原是核心,C 项错误;夷夏有别观念此时尚未形成,D 项错误。
2. D:商鞅和韩非子都主张变法革新,以推动社会发展,D 项正确;法家不以仁为工具管理国家,A 项错误;法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 项错误;他们强调变法,不重视先王治理经验,C 项错误。
3. A:秦直道是军事工程,修建目的是巩固边防,抵御匈奴南侵,A 项正确;直道与西南夷和南越问题无关,B 项错误;其主要功能不是满足皇帝游乐,C 项错误;发展经济不是主要动机,D 项错误。
4. D:材料反映出两汉时期人们认为经商比务农更易致富,出现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D 项正确;汉朝重农抑商政策强化,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C 项错误。
5. A:十六国统治者采用中原模式国号,表明少数民族认可中原文化,华夏认同观念加强,A 项正确;此时北方政权林立,不能奠定统一局面基础,B 项错误;部分政权不在边疆,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前秦统一北方,D 项错误。
6.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反映的是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C 项正确;A 项是军功爵制,B 项是九品中正制,D 项是察举制,均不符合题意。
7. C:《礼记》体现儒家思想,《抱朴子内篇》涉及道教,孙思邈的著作体现佛教理念,说明中医理论兼收并蓄儒、道、佛思想,C 项正确;不是单纯冲击儒家思想,A 项错误;不仅吸收佛道,还有儒家,B 项错误;不是批判正统思想,D 项错误。
8. B: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收夺地方权力,导致强干弱枝,地方贫困,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工明确、制度先进,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吏治腐败、内乱,C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言路畅通、文人政治,D 项错误。
9. C: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和强兵方面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加强国家管控以实现富国强兵,C 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切实解决农民困境,A 项错误;变法未成功实现富国强兵目的,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D 项错误。
10. C:北宋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显示商业繁华地区和瓦肆,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C 项正确;北宋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但未瓦解,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事防备,B 项错误;仅从图示无法得出娱乐设施完善,D 项错误。
11. A:宋朝推崇古代礼服,强调简朴,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价值观相符,理学影响社会观念,A 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与服饰风格变化无关,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纺织技术,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影响,D 项错误。
12. B:“金牌信符制” 规范了边疆与中原的贸易,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B 项正确;该制度不是对边疆直接管辖,A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经济交流,不是边境治理效能,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D 项错误。
13. D: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深远,D 项正确;“安史之乱” 发生在唐朝,A 项错误;北魏未实现全国统一,B 项错误;统一草原各部的是铁木真,C 项错误。
14. D:明朝在沿海地区设置卫所是为了抗击倭寇骚扰,D 项正确;明朝时列强尚未大规模殖民侵略,A 项错误;漕运安全不是主要目的,B 项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明朝灭亡后,C 项错误。
15. D:材料中既有清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疆域开拓、经济发展等鼎盛表现,也有乾隆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等反映出的危机,D 项正确;材料未突出君主专制加强,A 项错误;版图开拓只是部分内容,B 项错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只是部分内容,C 项错误。
16. A:该条约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居住、贸易,是《南京条约》,其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正确;列强获得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马关条约》,B 项错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C 项错误;《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 项错误。
17. C:鸦片战争前后地理著作传播地理知识,有利于开阔人们国际视野,C 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 是洋务运动后期口号,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近代国家意识确立,B 项错误;地理著作未传播西方民主共和理念,D 项错误。
18.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自发抵抗,恩格斯评价其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该战争使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B 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A 项错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导致洋务运动破产,C 项错误;《辛丑条约》开启列强在华北驻兵先例,D 项错误。
19. C:《资政新篇》提出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新型天国,是对国家建设的新探索,C 项正确;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A 项错误;它没有顺应当时农民心理需求,B 项错误;它没有实现传统社会深度转型,D 项错误。
20. D: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里程碑,推动了工业近代化进程,①④正确;洋务运动未实现自强、求富目标,②错误;福州船政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错误。
21. C: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C 项正确;材料企业是民用企业,目标是 “求富”,A 项错误;企业分布有东南沿海也有华北地区,B 项错误;“实业救国” 思潮在甲午战后兴起,D 项错误。
22. C:根据地图中通商口岸分布,深入内地长江流域和沿海,符合《马关条约》开放口岸情况,C 项正确;《南京条约》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A 项错误;《北京条约》主要增开天津商埠等,B 项错误;《辛丑条约》无开放通商口岸内容,D 项错误。
23.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看到中国人民反抗精神,使中国未沦为殖民地,符合赫德评价,C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不符,A 项错误;洋务运动时间不符,B 项错误;五四运动时间不符,D 项错误。
24. B:清末新政地方官员敷衍塞责、搜刮百姓,使阶级矛盾尖锐,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B 项正确;费用由地方摊派,不会加重中央财政负担,A 项错误;地方官员未拥兵自重,不能形成军阀割据,C 项错误;材料未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化,D 项错误。
25. D:《新学伪经考》用于戊戌变法,扶清灭洋是义和团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辛亥革命纲领,这些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D 项正确;资料与边疆危机无关,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不是现代化尝试,B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和义和团运动不在民国初年,C 项错误。
26. D:康有为和福斯特对印度问题看法不同是因立场和态度不同,影响了历史解释,D 项正确;两者都是二手史料,不能说后者史料价值更高,A 项错误;两则史料不矛盾,B 项错误;两者均为二手史料,C 项错误。
27. C:三位学者都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运动规模,A 项错误;部分学者观点未突出打击侵略势力,B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还有反帝性质,与传统农民起义不同,D 项错误。
28. D:①是洋务派主张,时间是 19 世纪 60 - 90 年代;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时间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③是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时间是 1851 - 1864 年;④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时间是 1915 - 1923 年。所以顺序是③①②④,D 项正确。
29.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和内阁更换频繁,说明国家政治局势动荡,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卖国家主权,A 项错误;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际地位下降,D 项错误。
30. 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原因包括北洋政府鼓励、西方列强忙于一战、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①②④正确;清政府在 1912 年已被推翻,③错误。
2.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31 题
(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地位变化:从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自身更新适应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
32 题
(1)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分工;粮食生产中心转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影响:市民阶层壮大;工商业者影响社会各方面;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文学艺术繁荣。
(2)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专制统治僵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影响。
33 题(以选择图五为例)历史阐释:《新青年》是近代中国思想明灯。20 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新青年》诞生。其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迷信,发起文学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它启蒙思想,激发青年爱国民主意识,推动社会变革,促进文化普及风俗改革,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激励后人追求进步真理。
34 题
(1)事业:创办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设新式海军、派遣留学生、派驻驻外公使。
(2)原因:皇帝无权,守旧势力阻挠。评析:梁启超观点片面。他未认识变法失败深层次原因,未广泛动员群众,缺乏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自身组织不严密。
(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打破舆论控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进步。
简析
31 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儒家和法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主张,其时代背景从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分析。
(2)从材料一、二可知西汉儒学地位变化,原因从汉武帝需求和儒学自身发展两方面阐述。
32 题
(1)材料一、二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经济作物种植、商品经济发展等表现,影响从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
(2)材料三反映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发展后继无力,原因从小农经济、市场、政策、观念等方面概括。
33 题以《新青年》为例,结合当时背景阐述其内容、意义,体现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4 题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列举洋务派在军事、工业、教育、外交等方面冲击传统社会的事业。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梁启超观点的片面性及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