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一历史12月18日月考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60题,每题1.5分,共90分)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已经会使用火 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C.已经有了私有财产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
2.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统治阶层,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3.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A.分布均衡 B.集中在长江流域 C.多元一体 D.有海洋文明特质
4.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B.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5.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武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0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D.在地方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6.明末清初的西学传入,除了神学之外,最主要的是()
A.经济模式 B.启蒙思想 C.科学技术 D.政治制度
7.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不属于他的功绩的有
A.励精图治,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C.开通大运河D.建立隋朝
8.下列皇帝中,颁布“推恩令”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9.隋朝后期的统治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根本的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江南经济发展
C.政局动荡不安D.生产力严重破坏
10.“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出自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11.下列有关商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建立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B.实行内外服制
C制定《九刑》,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实行郡县制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先秦诸子中的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13.近日来,针对下图反映的社会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展开了“光盘”行动。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与该行动最为吻合的是
舌尖上的浪费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4.下列关于先秦历史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
C.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
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A.墨子 B.韩非子 C.孔子 D.老子
16.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同属于理学的不同流派,但与其不同的是()
A.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B.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张“人心”是万物本原
C.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D.坚持“性善论”和“仁”的思想
17.下列杰出的著作,成书于东汉的有()
①《九章算术》②《氾胜之书》③《离骚》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8.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19.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表述,不准确的是
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国家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20.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集权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政令的职权
D.门下省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
21.清朝时期,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原则。这一边疆治理()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C.贯彻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22.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
A.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
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
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
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
23.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劳动投入 肥料投入 其他投入 总投资 获利
水稻生产(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每亩) 3.47 1.05 3.13 7.66 5.65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4.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由此可知他主张
A.废除君主专制 B.改革郡县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恢复分封制
25.江苏出土的宜侯夨(ce)簋中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祭祀用的美酒、美玉,代天子征伐用的红黑弓矢,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该史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6.下图为唐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积极意义在于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帝独揽大权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下面是根据张帆著述的《中国古代简史》制作的察举制与科举制比较简表。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点是()
察举制 品德、才能 长官举荐 人、门兼美
科举制 以文取士 自由报考 取士不问家世
A.察举制以等级区分人才优劣 B.察举制轻视品德与才能
C.科举制选才更加公正与公平D.科举制造成人才道德降低
28.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
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29.元朝泰定元年间,丝织业主要产地在建康、平江、杭州、庆元、泉州等地,产量很高,比如镇江府-年造缎5901匹,建康4527匹,花色也很多,有暗花、丝绸、胸背花等。这反映了元朝江南地区()
A.丝织业较发达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农民赋役沉重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30.“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唐蕃和亲”等关键词直接聚焦的史事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1.据宋人记载,丈夫去世妻子守丧期满即可改嫁;丈夫犯罪或外出三年不归,亦听改嫁。范仲淹在其子死后将儿媳嫁给门生;王安石儿子对妻子不满意,王安石便为儿媳选婿另嫁。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传统婚姻观念的转变
C.封建礼教纲常的巩固 D.门阀士族群体的衰落
32.董仲舒在谈及吏治改革时,明确指出,“大夫不得世”,“观乎世卿,知移权之败”。其出发点是()
A.维护中央集权 B.宣扬纲常观念
C.创新儒学体系 D.强化思想控制
33.明清时期,以苏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在江南地区,朱家角、南浔、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材料反映了
A.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工商业市镇经济开始发展
C.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34.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35.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皇权受到削弱 B.皇权至上
C.加强宰相权力D.分化事权
36.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D.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37.最早提出“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这一条款来源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8.鸦片战争爆发的决定性因素是
A.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虎门销烟的影响
C.英国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
D.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
39.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提出这一设想的人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40.下列属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的是
A.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B.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代表先进中国人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D.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41.“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找寻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成为太平天国挽救危机的新方案
D.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42.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3.《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得益于某一工程的兴修,这一工程是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
44.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
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C.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
45.“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太平军进占江南后,所讲内容由初始丑化清政府、号召民众反抗的政治说教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劝导民众纳贡交赋为主。太平天国这一变化()
A.服务于现实统治的需要 B.推动军事上达到鼎盛
C.反映了农民革命的要求 D.突破了传统封建秩序
46.“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乎允。”通过该条款,英国在中国获取了
A.开埠通商权 B.协定关税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47.《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企图的条款是
A.五口通商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割让香港岛
48.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应师法“泰西税法”,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则“一律加征”,通过“重税以遏来源”。这表明郑观应()
A.重视关税,保护民族经济
B.否定了传统经济思想
C.推动闭关锁国政策开始瓦解
D.揭示了国内市场广阔
49.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D.戊戌维新运动
50.2007年9月,港澳知名爱国人士何宏燊先生斥资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献给国家。至此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猪头、马头回归祖国。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是什么事件中最早流失的
51.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A.领导了虎门销烟 B.致信英国女王,商讨通商事宜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D.编订《海国图志》
52.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当时每英镑价值7.3克黄金)。”与此相关的那场战争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使清政府同意协定关税
53.《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54.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55.反思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冲击与反应一直是主流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56.1860年,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辖区江苏、江西、安徽),此后三十年间两江总督都必须由湘军统帅出任。1902年,湘军统帅、两江总督刘坤-去世,朝廷再未任命湘军统帅为两江总督。据此可知,清朝()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彻底瓦解湘军势力
C.试图挽救统治危机D.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57.1862~1863年,太平天国在苏州、昆山、吴淞等地建立了多个兵工厂,制造新式枪炮,其中苏州兵工厂有洋匠200人,后来成为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的基础。这说明太平天国()
A.幻想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具有进步的历史新趋向
58.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清政府招徕华侨资本发展轮船招商局。据档案记载,当时响应者多数是粤筹侨商,也有部分闽籍人士,有姓名可稽者共28人,各人的投资额多则5000两,总计招集到股资5万两。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企业创办的模式与国际接轨
B.有利于拓展与海外市场间的联系
C.顺应了自强求富的时代需要
D.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59.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航运业
B.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
C.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
D.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影响
60.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的《和好贸易条约》中特别规定:华商到小吕宋地方贸易,该国应照最好之国相待,若日后“有何优待别国商人之处,应照最优之国以待中国商人,用昭平允”。其后中意、中奥通商条约,也都添加了类似条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B.初步实现了外交近代化
C.为赴外商民争取了权益D.废除了片面最惠国特权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10分)
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摘编自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列强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是什么?材料二列强入室......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材料三中国的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还像一个“大葡萄叶子”,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半部分被挖去的残叶,好听些说它像“公鸡”的形状,其实是想掩盖我们的屈辱。
(3)根据材料三,说明欲掩盖的屈辱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带给中国的屈辱。
1.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A B C D A;6 - 10:C C B D D;11 - 15:B C C A C;16 - 20:B C B D B;21 - 25:A D B C B;26 - 30:C C C A C;31 - 35:B A A C D;36 - 40:C B D C D;41 - 45:A A C B A;46 - 50:D C A B B;51 - 55:C B C C C;56 - 60:C D C B C
简析
1. A:北京人遗址中的木炭和灰烬堆,表明北京人已会使用火,A 项正确;材料无法证实其过定居生活,B 项错误;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尚未有私有财产,C 项错误;北京人以渔猎采集为生,未开始农耕生活,D 项错误。
2. B: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促使士族阶层形成,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A 项错误;科举制始于隋朝,C 项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已普遍推行,D 项错误。
3. C:我国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多元一体,C 项正确;分布并不均衡,A 项错误;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非集中在长江流域,B 项错误;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D 项错误。
4. D: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孔子和孟子均属于儒家学派,D 项正确;法不阿贵、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A 项错误;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是墨家主张,B 项错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C 项错误。
5. A: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对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续,A 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B 项错误;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后已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C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 项错误。
6. C:明末清初西学传入的主要内容包括神学和科学技术,C 项正确;西方的经济模式、启蒙思想、政治制度在当时并非主要传入内容,A、B、D 项错误。
7. C:开通大运河是隋炀帝的功绩,C 项符合题意;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局面,A、B、D 项不符合题意。
8. B:汉武帝为解决郡国并行问题,实行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B 项正确;秦始皇采取郡县制,A 项错误;宋太祖、明太祖未涉及 “推恩令”,C、D 项错误。
9. D:隋朝后期的统治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其对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影响,D 项正确;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是其表现,不是根本影响,A、C 项错误;江南经济发展不是最根本影响,B 项错误。
10. D:朱熹认为仁义礼智便是天理,D 项正确;孔子、孟子、董仲舒未提出天理之说,A、B、C 项错误。
11. B:商朝实行内外服制,B 项正确;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奴隶制国家,A 项错误;西周制定《九刑》,C 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D 项错误。
12.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 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A 项错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 项错误;韩非子思想闪烁变革精神,D 项错误。
13. C:“光盘” 行动体现节俭和节用,与墨家思想相符,C 项正确;道家、儒家、法家思想与 “光盘” 行动不太吻合,A、B、D 项错误。
14. A: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A 项正确;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甲骨文,B 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 项错误;夏朝就已出现青铜铸造技术,D 项错误。
15. C:“孝悌”“仁之本” 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C 项正确;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A、B、D 项错误。
16. B:朱熹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 “人心” 是万物本原,B 项正确;两者都认为伦理道德即是 “天理”,都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都坚持 “性善论” 和 “仁” 的思想,A、C、D 项错误。
17. C:《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离骚》成书于战国时期,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18. B: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B 项正确;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A 项错误;376 年前秦统一北方,C 项错误;581 年隋朝建立,D 项错误。
19. D: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西晋曾短期统一,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该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A、B、C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0. B:皇帝签署的诰敕因门下省给事中拒绝署名而未颁行,说明三省体制可节制君权,有利于科学决策,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节制君权,不是强化,A 项错误;给事中负责审核,C 项错误;门下省并非国家权力中心,D 项错误。
21. A:清朝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的边疆治理原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发展,A 项正确;该政策不能消除边疆地区分裂隐患,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族平等原则,C 项错误;仅这一原则不能保证王朝长治久安,D 项错误。
22. D:王艮以社会为讲坛,向基层民众宣讲心学,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D 项正确;儒家学者此前已有关注社会的表现,A 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转型无关,B 项错误;陆王心学并未瓦解程朱理学,C 项错误。
23. B:蚕桑生产获利高于水稻生产,会使农民倾向于扩大蚕桑生产,减少水稻生产,从而导致农业结构发生变化,B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 项错误;农民获利增加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 项错误。
24. C:顾炎武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将分封制和郡县制优点结合,C 项正确;他的主张与废除君主专制无关,A 项错误;他是要融合两种制度优点,不是单纯改革郡县制或恢复分封制,B、D 项错误。
25. B:周康王册封诸侯,赏赐土地、人民等,符合分封制内容,B 项正确;禅让制是权力传承方式,A 项错误;世袭制强调权力继承,C 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 项错误。
26. C:唐代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不能完全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A 项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但这不是其积极意义的主要方面,B 项错误;图示主要体现中央机构,未涉及中央与地方职权划分,D 项错误。
27. C:科举制以文取士、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比察举制更公正公平,C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区分人才优劣,A 项错误;察举制重视品德与才能,B 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儒家知识分子重视道德修养,“造成人才道德降低” 说法错误,D 项错误。
28. C: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隋朝,C 项正确;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创立科举制,A、B 项错误;唐朝完善了科举制,D 项错误。
29. A:元朝江南地区丝织业产地多、产量高、花色多,反映出丝织业较发达,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棉布成为主要衣料,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赋役情况,C 项错误;丝织业属于手工业,不能体现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D 项错误。
30. C:“轻徭薄赋”“知人善任”“唐蕃和亲” 均与唐太宗有关,其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C 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初年,A 项错误;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B 项错误;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D 项错误。
31. B:宋代对女子改嫁限制不多,体现传统婚姻观念的转变,B 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代,A 项错误;女子改嫁限制放松说明封建礼教纲常有所动摇,C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婚姻观念变化,与门阀士族衰落关系不大,D 项错误。
32. A:董仲舒反对世卿世禄制,主张选拔高素质人才,目的是维护中央集权,A 项正确;材料与纲常观念关系不大,B 项错误;否定世卿世禄与创新儒学体系无必然联系,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强化思想控制,D 项错误。
33. A: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成为商品集散地,体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手工业新经营方式,C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 项错误。
34. C:图二秦朝的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项正确;郡国并行制违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展趋势,A 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内容,B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项错误。
35. D:北宋通过分化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来加强集权,D 项正确;北宋加强集权是为了强化皇权,A 项错误;皇权至上与材料中分化事权不符,B 项错误;北宋分化事权削弱了宰相权力,C 项错误。
36. C: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置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等措施,都强化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巩固和统一,C 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是巩固边疆,不是强化专制集权,A 项错误;设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与文明碰撞交流关系不大,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强盛时期的巩固统一措施,不是统治危机,D 项错误。
37. B:《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B 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无此规定,A、C、D 项错误。
38. D: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决定性因素,D 项正确;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A 项错误;虎门销烟是战争的导火线,B 项错误;英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是战争的目的,不是决定性因素,C 项错误。
39. C: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首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C 项正确;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未提出该设想,A、B、D 项错误。
40. D:《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D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不能代表中国历史发展方向,A 项错误;《资政新篇》不是空想,B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不代表先进中国人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C 项错误。
41. A:材料体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A 项正确;太平天国没有找到救国救民正确道路,B 项错误;新方案是《资政新篇》,C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未反映向西方学习愿望,D 项错误。
42. A:商人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A 项正确;政府政策不是商人营商致富的动机,B 项错误;农民贫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不利于商业发展,但不是商人营商致富的动机,C、D 项错误。
43. C: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C 项正确;郑国渠在关中地区,A 项错误;灵渠位于广西,B 项错误;井渠在汉代关中地区及新疆部分地区,D 项错误。
44. B: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尝试,虽失败但揭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序幕,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B 项正确;反帝反封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但不是雕刻浮雕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魏源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C 项错误;《资政新篇》未付诸实践,D 项错误。
45. A:太平天国对民众宣传教育内容的转变,是为了服务于其现实统治需要,A 项正确;1856 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鼎盛,与宣传内容转变无关,B 项错误;农民革命要求是绝对平分土地,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封建秩序,D 项错误。
46. D:材料中英国要求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D 项正确;开埠通商权、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在材料中未体现,A、B、C 项错误。
47. C: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商品输出要求,C 项正确;五口通商、赔款、割让香港岛虽也是《南京条约》内容,但不是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企图的条款,A、B、D 项错误。
48. A:郑观应主张对出口货物减税、进口货物加税,目的是保护民族经济,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经济思想,B 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已开始瓦解,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内市场情况,D 项错误。
49. B:太平天国运动推动清政府向西方学习,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B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材料未涉及,A 项错误;辛亥革命由孙中山领导,C 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在材料中未提及,D 项错误。
50. B: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最早流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B 项正确;鸦片战争时英国未进入北京,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 19 世纪末,不符合 “最早” 要求,C、D 项错误。
51. C:林则徐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被称为 “开眼看世界” 第一人,C 项正确;领导虎门销烟体现其民族性,A 项错误;致信英国女王商讨通商事宜不是其被称为 “开眼看世界” 的主要原因,B 项错误;编订《海国图志》的是魏源,D 项错误。
52.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 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使清政府同意协定关税,C、D 项错误。
53. C: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的西方自然科学译书对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启发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C 项正确;西方自然科学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向中国传播,A 项错误;“抵制了” 说法过于绝对,B 项错误;“直接促使” 说法错误,D 项错误。
54. C:甲午战前军事工业偏于沿海存在安全隐患,清政府将江南制造总局内迁并扩充内地军事工厂,目的是加强国防安全,C 项正确;官办军事工业不计生产成本,A 项错误;材料与调整轻重工业比例无关,B 项错误;军事工业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D 项错误。
55. C: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对鸦片战争中面临的外来文明挑战毫无认识,C 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有一定对外交流,A 项错误;文明交流有和平与战争两种形式,B 项错误;清朝有广州一口通商,并非与西方完全隔绝,D 项错误。
56. C:湘军长期把持两江地区,对中央集权不利。1902 年朝廷不再任命湘军统帅为两江总督,这是清政府试图强化中央集权、挽救统治危机的举措,C 项正确;这一举措不能表明中央集权已得到强化,A 项错误;“彻底瓦解” 湘军势力说法过于绝对,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半殖民地程度加深问题,D 项错误。
57. D:太平天国建立兵工厂制造新式枪炮,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符合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新趋向,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太平天国幻想得到西方列强支持,A 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B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太平天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 项错误。
58. C:面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清政府招徕华侨资本发展轮船招商局,这顺应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时代需要,C 项正确;洋务派 “官督商办” 模式不利于与国际接轨,A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增资,未提及拓展海外市场联系,B 项错误;该模式不能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 项错误。
59. B: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加之运河淤塞等因素,清政府将浙江等地漕米改海运,这与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B 项正确;1852 年列强尚未控制中国航运业,A 项错误;材料是清政府兴办海运,并非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近代造船工业兴起,D 项错误。
60. C:清政府与西班牙等国签订的条约中规定,在贸易中为华商争取权益,要求对方给予中国商人同等待遇,C 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并未建立平等外交关系,A 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初步实现外交近代化,B 项错误;此时清政府未废除片面最惠国特权,D 项错误。
2.材料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借口:虎门销烟。
(2)割地:《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偿英国 2100 万银元。
(3)屈辱:国家主权不断丧失,领土被割让,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例子:火烧圆明园(或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简析
(1)根据材料时间 “1840 年” 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入侵的战争是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赔偿英国 2100 万银元则是经济掠夺,体现了 “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3)材料中版图变化体现国家主权丧失、领土割让。火烧圆明园是列强暴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些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带给中国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