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会泽县2024年秋季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关于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发现于黄河流域的下游
C.代表当时农业最高水平 D.原始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2.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3.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题词说,“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这些秦俑
A.主要出土于今河南郑州
B.体现了秦代陶塑艺术的发展
C.体现秦筑长城的重要性
D.展现了秦代里耶军士的风貌
4.西汉初年推行“复故爵田宅”政策,并沿袭秦朝“名田制”即“以名占田”。汉高祖《罢兵赐复诏》中指出“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这些措施
A.有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
B.契合了儒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D.有利于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5.《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之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君主)为跋,故以为(拓跋)氏”。这一记述
A.实录了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B.反映了华夏认同的增强
C.考证了宗法分封制的起源 D.促进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6.下图分别是隋唐大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这一变化反映出
A.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B.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C.交通发展改变了政治中心 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7.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主张“存天理”以维护统治
C.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法约束
D.反对儒家经典倡导思想自由
8.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第13款规定:“其进口货物由中国商人转贩内地者,经过各关,均照旧例纳税,不得另有加增。”这一规定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
A.极力侵夺清朝海关主权 B.企图扩大对华最惠国待遇
C.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 D.意欲扭转中美的贸易逆差
9.1911年春,革命党人林觉民在绝笔《与妻书》中写到:“······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随后毅然投入广州黄花岗起义。这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A.意识到工农革命的意义 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C.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D.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10.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1913年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
1917年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A.政权更替十分频繁 B.民国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C.政治秩序重建艰巨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1.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和被人们遗忘的“半资本主义”,即在新旧冲突与并存、中西碰撞与杂处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材料意在强调北洋政府时期
A.新旧转型与过渡 B.舆论环境宽松自由
C.政权更迭很频繁 D.专制黑暗分裂格局
12.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李大钊当即决定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团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
A.彰显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 B.展示了工农力量的强大
C.积累了中共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 D.加快了中共创建的进程
13.1933-1934年,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致使军事斗争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国共产党
A.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 B.组织战略转移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土地革命
14.下图所示事件是日本侵华过程中制造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
A.国民党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B.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 D.中国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5.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主动让步。这些让步包括承认三民主义,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袖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放弃联合政府和召开解放区代表大会的主张,放弃召开党派会议的提议,不再坚持将共产党军队改编为48个师的要求等等。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 B.国民党成功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势力
C.共产党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自降身份 D.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实现
16.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唐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简表
征税法 税额 征收次数 征收方式 课税标准 徭役
租庸调 固定 一次征收 征收实物 丁身 每丁岁役20日
两税法 不固定 夏、秋两次征收 概以钱计 资产 省徭役
材料二德宗时,杨炎为相,令于夏秋两季交纳,夏输毋过六月,秋输毋过十一月。是为两税。两税法的精意,全在“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十八个字。“两税以资产为宗”,使有产者依其财产的多少,分别等第,负担赋税,而于无产者则加以豁免,则虽不能平均负赋,而在财政上,还不失公平之道,倒也是值得称许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两税法推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带来的新变化。(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内,儒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儒家、经学和理学······儒家(包括经学、理学)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思潮,始终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杨朝明《中国儒学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康、梁维新一派则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积极阐扬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儒学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指出古代儒学发展的实质并简要分析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历程,简要概括近代孔子形象变化的原因。(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842年6月,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进攻吴淞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守军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8月,英舰进抵南京江面,清政府妥协,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作战,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人民解放军关于外国舰船撤离长江期限的公告,擅自闯入人民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遭到人民解放军炮击,受重创而搁浅。英国又紧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救援,也被人民解放军炮兵击退。“紫石英”号被扣,直到7月底才趁夜逃走······经此事件,再加上出于维护自己在香港利益的需要,1950年,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了新中国。
-摘编自王爱枝《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与国际人士的交往》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针对1842年和1949年英国军舰在中国长江江面上的侵略挑衅行为,中国军队的相同反应和不同结果。(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42年和1949年中国军队军事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民族韧性,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近代以降,帝国主义加之国内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弯枝”压到最低点,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看不清中国要到哪里去。将历史的“弯枝”以救亡图存的保护机制、动力机制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弹出去,成为民族韧性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最深刻的根据。
-摘编自孙晴娟《民族韧性:民族复兴进程的透视》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以“韧性”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A D B A B;6 - 10:D B C D C;11 - 15:A C B D A;16:A
简析
1. A:良渚文化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A 项正确;良渚文化发现于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B 项错误;不能简单说良渚文化代表当时农业最高水平,C 项错误;原始社会等级分化在良渚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但还不能说 “明显”,D 项错误。
2.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体现法家与时俱进思想,D 项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正确;A 项是儒家主张,B 项是道家主张,C 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
3. B:秦俑主要出土于陕西西安秦陵,是陶塑艺术的代表,体现秦代陶塑艺术发展,B 项正确,A 项错误;秦俑陪葬与秦筑长城、里耶军士无关,C、D 项错误。
4. A:西汉初 “复故爵田宅” 等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众回归经济秩序,推动汉初经济恢复,A 项正确;汉初采用道家 “无为而治” 理念,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D 项错误。
5. B:《魏书》称鲜卑族为黄帝后裔,是少数民族政权增强华夏认同的表现,B 项正确;鲜卑族并非黄帝后裔,材料记述非 “实录”,A 项错误;材料不能考证宗法分封制起源,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D 项错误。
6. D:元朝大运河截弯取直及开辟海运航线,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南方财赋对北方重要性增加,说明南北经济差距扩大,D 项正确;“海上贸易取代陆上贸易” 无法从材料判断,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元朝重视海防建设,B 项错误;交通发展未改变政治中心,C 项错误。
7. B: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项正确;朱熹思想是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继承发展,A 项错误;C 项是荀子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注释儒学经典,编写《四书章句集注》,D 项错误。
8. C:材料表明西方列强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C 项正确;材料强调内地关税,不是海关主权,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最惠国待遇,B 项错误;内地税与贸易逆差不同,D 项错误。
9. D:林觉民投身黄花岗起义,体现革命党人担当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D 项正确;1911 年未兴起工农革命,A 项错误;使命感不能保障辛亥革命成功,B 项错误;林觉民走的是革命道路,不是维新变法道路,C 项错误。
10. C:材料体现军阀争权,说明政治秩序重建艰巨,C 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权仍是中华民国政府,A 项错误;材料体现民主政治名存实亡,B 项错误;袁世凯、张勋不是资产阶级,D 项错误。
11. A:北洋政府处于传统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强调新旧转型与过渡,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舆论环境,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更迭,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洋政府专制黑暗分裂,D 项错误。
12. C:中共领导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胜利,积累了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作用,且其在国民革命时期,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民信息,B 项错误;中共 1921 年 7 月已建立,D 项错误。
13. B:中共因 “左” 倾错误军事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B 项正确;武装反抗国民党 1927 年南昌起义已开始,A 项错误;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标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C 项错误;土地革命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积极性,D 项错误。
14. D:图中事件为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D 项正确;卢沟桥事变中国民党未取得重大胜利,A 项错误;图示非九一八事变,B 项错误;淞沪会战标志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破产,C 项错误。
15. A:重庆谈判中中共让步,体现和平建国诚意,A 项正确;国民党未成功削弱中共势力,B 项错误;中共以人民利益至上,不是自降身份,C 项错误;最终解放战争爆发,和平建国愿望未实现,D 项错误。
16. A:材料现象是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法币贬值,人们用薪水换银元买米,A 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粮食奇缺,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纸币可购买粮食,D 项错误。
2.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17 题
(1)原因:土地兼并使政府可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政府财政困难。
(2)变化:税收政策从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税额从固定变为不固定,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发展。
18 题
(1)儒家阶段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经学阶段如董仲舒等;理学阶段如朱熹等。实质:儒家思想演变为官方正统统治思想。影响: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体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有潜在影响;规范道德行为,维护封建统治;推动东亚儒家文化圈形成。
(2)历程:从被否定(洪秀全)到被肯定(康、梁)。原因:各政治势力借孔子进行思想动员。
19 题
(1)相同反应:英勇抵抗,坚决回击。不同结果:1842 年失败,1949 年胜利。
(2)1842 年失败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中国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政权腐朽、国民愚昧。1949 年胜利原因: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意志坚定、作战勇猛;解放军装备和战斗力提升;人民被充分动员,反侵略社会基础坚实。
20 题示例:论题: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中展现强大 “韧性”,推动中华文明新生。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改良、辛亥革命到中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最终在中共领导下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推动中华文明自救、自新。
简析
17 题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税收制度、财政状况等方面分析两税法推行原因。
(2)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从税收标准、对农民控制、税额、地租形式等方面概括变化。
18 题
(1)结合儒学发展历程,举例说明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指出实质,从对封建统治、社会各方面、文化圈等影响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形象变化历程,从各政治势力利用孔子进行思想动员分析原因。
19 题
(1)从材料中概括相同反应和不同结果。
(2)1842 年从英国实力、中国自身问题分析失败原因,1949 年从英国实力变化、中共领导、军队和人民等方面分析胜利原因。
20 题先拟定论题,围绕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救亡图存探索,体现民族韧性及对中华文明新生的推动作用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