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一学期考评(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一学期考评(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5: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考评三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墨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算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军功爵制 C.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2.汉高祖颁布政令,指出“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恢复)故爵田宅,......勿笞辱(鞭挞侮辱)”。该政令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厉行儒教
3.汉武帝时期,推行“平准”制度,平准令丞如果遇见市场上一件商品价格过分低廉,就以较低价格收购;相反,当一件商品价格过分上涨,平准令丞就以较低价格抛售。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体现了轻徭薄赋 B.实现了盐铁官营
C.损害了民众利益D.稳定了经济秩序
4.比较图1、图2可知,从秦到西汉疆域的主要变化是由于()
图1
图2
A.郡县制度的开创 B.对西域的经营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恩令的颁布
5.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景象,但到了东汉中后期,统治危机却不断加剧,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东汉衰亡的原因不包括()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人口迅速膨胀
C.豪强地主势力发展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6.有文学史家认为汉代的某部作品是“中国传记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考据严谨,编纂公正,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是()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氾胜之书》
7.东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了东晋时期()
A.割据势力的衰弱B.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C.士族势力的强大D.高门士族争夺政权
8.《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晋书·食货志》记载的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却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种变化()
A.说明江南条件优越 B.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C.缘于北方人民南迁D.导致北方经济落后
9.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依据儒家六经,制定声律。次年四月颁布仿照中原律令而治的新律令。这些举措()
A.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B.推进了鲜卑政权封建化
C.推动了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D.全面传承了汉民族文化
10.唐代承南北朝之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并收纳了北方胡人及外面输入的文化因素。外来人才亦颇有发挥余地,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这表明唐代()
A社会开明开放 B.科技领先世界 C.产生华夏认同 D.经济交流频繁
11.《新唐书》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材料所述历史现象是()
A.朋党之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12.有学者评论九品中正制说:“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中正亦由朝廷委任。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该学者旨在说明九品中正制()
A.损害了门阀的利益 B.完善了乡里制度
C.扩展了选官的渠道D.加强了中央集权
13.下表是唐代某一类科举考试的考试详情。该类科举考试创立于()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4.阅读下图:“唐代草拟政令的“复审”与“涂归”。由此可知,“复审”与“涂归”制度的实施()
A.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B.导致了皇权被中枢机构削弱
C.避免了行政决策的失误D.使门下省内部形成制衡关系
15.唐朝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中书有时夺尚书执行之权,门下有时夺中书出令之权,尚书有时夺门下封驳之权。至唐太宗统治时期,他不仅常给低品位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并且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集中于政事堂议事。唐太宗的这一举措()
A.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利于推动中央机构一体化
C.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D.解决了外戚宦官专权问题
16.“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应科斛斗(指粮食),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簿地额均税”。材料所示的唐代赋税制度所征收的税种是()
A.户税和地税 B.丁税和田赋 C.户税和调 D.杂税和地税
1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18.曹操和蔡琰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曹操的《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写道“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这些诗作体现出建安时期()
A.北民南迁 B.南北对峙 C.民族交融 D.社会动荡
19.《禹贡》流传到晋代,由于山移海变,《禹贡》上面所记载的地名称谓早已厘变不清。鉴于此,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考据,重新梳理了各地行政区划和山川水道的变迁,而后编绘成集。这位学者是()
A.裴秀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僧一行
20.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命令川陕地区的知州,与本州的一位官员共同管理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设置广州市舶司,以广州知州担任市舶司使,另又让谢玭兼任市舶司判官。据此推知,材料中的“一位官员”和“谢玭”担任的职位最有可能是()
A.知县 B.通判 C.御史 D.参知政事
21.宋太宗、真宗时期,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神宗时期,大臣文彦博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朝()
A.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22.景德元年(1004年),承天太后与圣宗率大军20万南下攻宋,围攻瀛州(今河北)失败后,绕过大名府(今河北),兵临澶州(今河北)城下。据此判断,“承天太后与圣宗”所属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吐蕃 D.辽
23.在宋真宗时期,北宋总共有官员1万人;但到了宋仁宗中期,这个数字已高达2万。仅40余年,官员的总数就翻了一番。由此可知,当时()
A.吏治严重败坏 B.官员素质下降
C.财政压力加大D.中央集权加强
24.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以排挤那些“富民之利”的高利贷者。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 B.减少了财政收入
C.拓展了民众收入渠道D.维护了小农经济
25.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代表草签了如下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
A.使宋朝丧失了燕云十六州 B.促使王安石变法革新
C.结束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D.使南宋地位有所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默写: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7.填空
(1)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的后周皇帝是
(3)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4)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5)王安石变法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农、商、军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的目的。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重新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这一制度中,中书省作为核心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中书省内各大臣根据国家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建议。门下省则承担着审议的关键职责,对中书省提出的决策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和讨论。他们以严谨的态度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有不当之处,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要求其重新拟定。尚书省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将经过审议通过的决策付诸实施。其下辖的六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协同合作,确保决策能够得到准确、高效的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严密而有效的政治运行机制。
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无序状态。原本在唐朝发挥重要作用的三省六部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废弃。中央权力分散,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地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和统一的政治管理。对官员的任免不再依据才能和功绩,而是充斥了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地方割据严重,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混战,争夺地盘和资源,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统治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混乱的表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书·食货志》记载:“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杨东朗《土地资源管理》等
材料二诸道宜分遣黜陟使,观风俗,问疾苦。自艰辛以来,征赋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计资产作两税法。
-建中元年(780)大赦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的原因,并指出其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颁布材料二“大赦文”的唐皇。概述“作两税法”带来的积极影响。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北方主敌契丹正处在“睡王”穆宗和治国平庸的景宗统治时期,奴隶起义、民族反压迫斗争接连爆发,无力南顾。991年8月,宋太宗赵光义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编自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北宋以防弊之政作为立国之法,从中央到地方,极力分散事权,可设一个机构的宁可再设几个,可以一人负责的宁可分给几人负责。欧阳修认为“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天下物力不能给俸禄矣。”“去冗官则民之科率十分减九”。北宋对外族入侵攻则无力,守则不保,只好利用外交手段屈辱求和。1005年初,宋真宗与契丹贵族订立“澶渊之盟”,开北宋一代以金银布帛购买和平的先河。
-摘编自白元《北宋冗官论》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以军事为例,概述北宋“防弊之政”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北宋“防弊之政”实施的消极影响。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A B D B B;6 - 10:A C C B A;11 - 15:C D C A B;16 - 20:A D D A B;21 - 25:D D C D D
  简析
  1. A: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A 项正确;军功爵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奖励军功,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B 项错误;户籍制度属于地方管理措施,C 项错误;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D 项错误。
  2. B:西汉初期,高祖颁布政令让民众回归故里,恢复爵位田宅,减轻刑罚,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有利于增加农业劳动力,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恢复发展,B 项正确;“勿笞辱” 体现减轻刑罚,而非严刑峻法,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业抑制内容,C 项错误;西汉初期以黄老无为思想治国,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D 项错误。
  3. D:汉武帝时期的 “平准” 制度通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避免物价过度波动,从而稳定经济秩序,D 项正确;该制度与轻徭薄赋无关,A 项错误;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盐和铁的专营管理,与 “平准” 制度不同,B 项错误;平准制度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保护了民众利益,C 项错误。
  4. B:从秦到西汉疆域的主要变化是版图增加了西域地区。汉武帝时期,为配合对匈奴战争,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B 项正确;郡县制度在战国时已形成,秦朝推广,A 项错误;江南地区开发主要在东晋南朝时期,C 项错误;推恩令主要是削弱诸侯王势力,与疆域变化关系不大,D 项错误。
  5.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这些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而社会人口迅速膨胀并非东汉衰亡的原因,B 项符合题意;A、C、D 项不符合题意。
  6. 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家影响深远,A 项正确;《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 项错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C 项错误;《氾胜之书》是农书,D 项错误。
  7. C:东晋时期,士族执掌朝政,“王与马,共天下” 体现了士族当权,势力强大,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割据势力衰弱,A 项错误;“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是东汉后期特征,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高门士族争夺政权,D 项错误。
  8. C:东晋时期江南地区从 “地广人稀” 到 “谷帛殷阜”,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C 项正确;江南自然条件在西汉到东晋未发生本质变化,A 项错误;江南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原因,B 项错误;江南发展不一定导致北方经济落后,北方也有自身发展模式,D 项错误。
  9. B:北魏孝文帝改革仿照汉人官制、议定雅乐、制定新律令等举措,学习借鉴汉人制度和儒学,促进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促进南北方民族交融,A 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生活习俗汉化,但并非完全汉化,C 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传承汉民族文化,但不是全面传承,D 项错误。
  10. A:唐代任用外来人才,吸收胡人文化因素,体现了社会的开明开放,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情况,B 项错误;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已产生,C 项错误;材料强调人才文化交流,而非经济交流,D 项错误。
  11. C: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C 项正确;朋党之争是唐朝政治派别斗争,A 项错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B 项错误;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D 项错误。
  12. D:九品中正制将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轨道,使得选官权力更多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后期有利于门阀士族,A 项错误;它主要是选官制度,不是完善乡里制度,B 项错误;它未扩展选官渠道,后期被门阀士族垄断,C 项错误。
  13. C:材料中科举考试包括骑射、力量、言语类及掌握特殊兵器等内容,应为武举考试,创立于武则天时期,C 项正确;唐高祖时期沿用隋朝科举制,未出现武举,A 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未出现武举,B 项错误;唐玄宗沿袭武举考试内容,但非创立者,D 项错误。
  14. A:唐代 “复审” 与 “涂归” 制度对政令进行多层次审核,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A 项正确;唐代三省制加强皇权,门下省职能是为确保决策合理科学,B 项错误;“避免了” 说法绝对,应是减少决策失误,C 项错误;材料体现门下省与中书省制衡,非门下省内部制衡,D 项错误。
  15. B:唐太宗设立政事堂,让低品位官员参与议事,集中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中央机构在决策和执行方面一体化,B 项正确;政事堂议事提高行政效率,A 项错误;三省长官权力受到约束,未扩大,C 项错误;材料与外戚宦官专权问题无关,D 项错误。
  16. A:唐朝中后期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征收户税,“应科斛斗(指粮食),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簿地额均税” 征收地税,A 项正确;丁税是人头税,与两税法征税标准不符,B 项错误;调是租庸调制内容,与两税法无关,C 项错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反映的是两税法按资产征收户税,非杂税,D 项错误。
  17. D: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玄学、儒学等多种思想流派发展,呈现多元特征,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A 项错误;材料强调思想多元,未体现儒学危机催生复兴,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外来佛教本土化趋向,C 项错误。
  18. D:曹操和蔡琰的诗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人民苦难,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北民南迁,A 项错误;南北对峙不符合东汉史实,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C 项错误。
  19. A:西晋裴秀对《禹贡》进行研究和重新标绘,编制地图集,A 项正确;北朝贾思勰是农学家,B 项错误;南朝祖冲之是数学家,C 项错误;唐朝僧一行是天文学家,D 项错误。
  20. B: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知州,并设通判监察和分割行政权,材料中与知州共同管理事务的官员和兼任市舶司判官的谢玭担任的职位最可能是通判,B 项正确;知县负责一县行政管理,不可能与知州共同管理事务,A 项错误;御史是监察官员,不参与地方事务管理,C 项错误;参知政事在中央分割丞相行政权,不参与地方事务,D 项错误。
  21. D:宋朝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之说,武将避让文官,朝廷官员多为文人,这是因为宋初统治者形成 “崇文抑武” 理念,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大幅提高,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A 项错误;材料强调文官地位提高,非社会成员身份平等,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增强,C 项错误。
  22. D:1004 年辽军南下攻宋,兵临澶州城下,之后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所以 “承天太后与圣宗” 所属少数民族政权是辽,D 项正确;1038 年党项族建立西夏,A 项错误;1115 年女真族建立金,B 项错误;吐蕃是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C 项错误。
  23. C:从宋真宗到宋仁宗中期,北宋官员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C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官员数量增长,未涉及吏治和官员素质情况,A、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问题,D 项错误。
  24. D: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官府向农民发放低利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D 项正确;青苗法排挤高利贷者,但 “严重阻碍商业发展” 夸大其影响,A 项错误;农民贷款需付利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项错误;农民只是减少剥削,不能增加收入,C 项错误。
  25. D:隆兴和议中南宋地位有所改善,如改金宋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少等,D 项正确;五代时期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A 项错误;1069 年王安石变法,B 项错误;1279 年南宋灭亡才结束偏安局面,C 项错误。
  2.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26 题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读书风气盛行;有利于唐诗繁荣。
  27 题(1)安史之乱;(2)后周世宗柴荣;(3)绍兴和议;(4)960 年;(5)富国强兵
  28 题(1)运行机制: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承担具体职责;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制约。(2)表现:三省六部制被破坏;中央权力分散且君权缺乏有效制约;官员任免规则混乱;地方割据严重;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迭。
  29 题(1)原因:土地兼并使均田制无法维持,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影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2)唐皇:唐德宗。积极影响:增加财政收入;按土地和财产征税,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30 题(1)治国思想:守内虚外。背景:辽朝国内矛盾尖锐,无暇南顾;统治者吸取唐后期军阀割据教训。(2)体现:中央设枢密院与 “三衙” 分权;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换驻地。(3)消极影响: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冗兵冗官问题严重,加重财政负担。
  简析
  26 题从选拔人才范围、统治基础、官员素质、选官权归属、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回答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7 题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填写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及变法目的。
  28 题
  (1)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包括三省职责及相互关系。
  (2)从制度破坏、中央权力、官员任免、地方局势等方面总结五代十国政治制度混乱表现。
  29 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安史之乱影响等方面分析均田制崩溃原因,以及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判断唐皇,从财政收入、农民人身控制、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概述两税法积极影响。
  30 题
  (1)从材料中提炼宋太宗治国思想,从辽朝局势、历史教训等方面说明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军事权力分配方面阐述北宋 “防弊之政” 在军事上的体现。
  (3)从行政效率、政治风气、军队战斗力、财政负担等方面分析北宋 “防弊之政” 的消极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