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5:2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沭县实验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2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2024、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24课。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记载:“英国之制,相二人,一专司国内之政,一专司外国之务。此外大臣……各有佐属襄助。”由此说明,徐继畬(  )
A.主张应学习英国内阁制度 B.介绍理解的英国政治体制
C.反对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D.认为英国采用了中国制度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武昌起义 B.清皇帝下诏退位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3.《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明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
4.《新申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山东问题”,“公理战胜强权”,“罢课、罢工、罢市”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5.1947年8月,毛泽东在给陈毅、粟裕等人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这一指示的背景是(  )
A.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开始打响 D.敌我力量发生逆转
6.1938年,丰子恺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据此可知,抗战歌曲
A.宣传了“三三制”原则 B.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C.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认同 D.标志着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7.下面是清嘉道年间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据此可知,这些思想()
①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②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③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
A.反映了鸦片战前的严峻形势 B.警示了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
C.反映出关注现实的经世情怀 D.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8.下图为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总值变化情况图。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A.中国保持对英经济竞争优势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外来商品
C.协定关税未对外贸产生影响 D.英国对华侵略诉求日益增强
9.洪秀全幻想着“番第”(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第”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廷;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事实表明()
A.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D.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10.19世纪八九十年代,康有为提出:“凡论古今人辟新知之功及恶言之过,先当考明其时,次当区别其地”“于其义理一项,则以今日所发明之实理为准而算之……其制度一项,则从现在比例最末之制度起算……进则记功,退则计过”“是非随时而易义”。在此,康有为旨在()
A.探寻自然界的进化法则 B.肯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C.揭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D.否定“中体西用”思想
11.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2.1919年5月28日,《申报》一则关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称:一是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是组织露天演讲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据此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各地积极响应 B.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C.新闻媒体助力五四运动爆发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13.1937年11月,日军步兵500人和一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进犯。八路军第129师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一辆。这一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八路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C.使华北地区成为抗战主战场 D.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
14.1853年,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提出修订《南京条约》,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1854年,美国、法国也都积极活动以求修约。这反映出当时()
A.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丧权辱国 D.中国的宗藩关系面临解体
15.如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图片文字:今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裁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小时)行二十五米,各圆敬制速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度:况配大地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地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
A.西方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 B.国人开始制作新式气球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启蒙
16.1912年,孙中山在《宣告各友邦书》中声称:“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改善了中国外交处境 B.缓和了与西方列强矛盾
C.反帝斗争的不彻底性 D.试图改变传统国际秩序
17.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18.下图为《扩大红军》宣传画,反映了福建宁化苏区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广大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场景。此举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深入 B.巩固土地革命成果
C.促使长征转危为安 D.支援敌后抗日战争
19.1942年,川湘水陆联运被打通,乌江运输日益繁忙。长江下游撤到湖南的大量军、公物资和日用百货的进口,桐油、山货,湖南销往苏联的砖茶等物资的出口,第六战区军需粮食,四川济湘、鄂、黔的食盐,均经乌江转运。此举()
A.为国民政府全面抗战提供保障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说明乌江成为全国贸易主干线 D.有利于抗日大后方的稳固
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 在中英鸦片战争开战之初,广州军民多持观望态度,但自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1842年,广州城西北并东路学社均有团练,到1847年以后,广州城内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也组织街约团勇“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广州民众的抗争说明
A. 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民心 B. 知识分子充当了反侵略先锋
C. 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 中英两国军事力量存在差异
2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授曾国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南四省军务,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这说明()
A.政府选官制度进行调整 B.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23.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 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 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 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4.一位同学在进行学习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做了以下笔记:“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包含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该事件()
A.说明了基层民众已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
B.彰显了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势力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5. 《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澄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A. 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 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 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 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26. 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 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 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 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27.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6年6月,全省已拥有农民协会会员近65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60%;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B.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C.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D.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8. 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正面战场的四次战役,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战役 意义
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武汉会战 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
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A. ① B. ② C③ D. ④
29.刘伯承说:“(解放战争)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为此,解放军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进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挺进中原,展开战略防御
30.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6分)
根据表格的提示,写出字母A、B、C代表的历史含义。(3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2分)
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邱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 《毕业歌》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作于1934年,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2)2015年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是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伟大胜利。试分析这个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有何历史意义?(6分)
(3)说一说《毕业歌》产生的历史背景,(2分)它表达了青年学生的什么抱负?(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 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
——引自《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1)材料一中的“变局”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B C A B B;6 - 10:C C D C C;11 - 15:C D B A D;16 - 20:C D B D D;21 - 25:C B D C D;26 - 30:B B C A C
  简析
  1. B:徐继畬对英国政治体制的介绍并不完全准确,是根据自己理解向国人介绍,他作为封建士大夫不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政体,也不是认为英国采用中国制度,B 项正确,A、D 项错误;他维护君主专制制度,C 项错误。
  2.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社会转型,C 项正确;发动武昌起义是高潮前提,A 项错误;清帝退位只体现推翻帝制,未涉及民主,B 项错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仅体现民主化法制化,D 项错误。
  3. A:歌词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体现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功绩,A 项正确;材料强调民主,与共和关系不大,B 项错误;辛亥革命促进社会习俗变化,但 “迅速” 不准确,C 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就有爱国人士,D 项错误。
  4. B:“山东问题”“公理战胜强权”“罢课、罢工、罢市” 等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情形,B 项正确;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全面抗战时期均未出现这些情形,A、C、D 项错误。
  5. B: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B 项正确;1948 年沈阳解放标志东北全境解放,A 项错误;1948 年 11 月淮海战役打响,C 项错误;1948 年三大战役后敌我力量逆转,D 项错误。
  6. C:抗战歌曲在各地传唱,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认同,C 项正确;“三三制” 原则是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内容,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共地位提高,B 项错误;全面抗战局面形成标志是国共合作宣言发表,D 项错误。
  7. C:晚清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研究国家形势,主张改革、加强边防、抵制侵略,体现关注现实的经世情怀,C 项正确;林则徐说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时已是鸦片战争后,A 项错误;“警示了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 不全面,B 项错误;当时只有少数人开眼看世界,“唤醒广大民众” 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8. D:1842 - 1856 年英国商品输华总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商品输英总值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英国对华侵略诉求增强,D 项正确;此时中国在经济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A 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尚未产生,B 项错误;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影响外贸,C 项错误。
  9. C: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表明列强以利益为对华政策依据,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错误;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能说明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列强侵略借口,D 项错误。
  10. C:康有为认为应根据时代变化评价事物,用先进知识理论检验衡量,主张理论和制度应随时代变革,旨在揭示社会变革必要性,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界进化法则,A 项错误;他主张变法维新,认为传统文化已不适应新时代,B 项错误;材料未批评 “中体西用”,D 项错误。
  11. C: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呼吁救亡图存群体扩大,体现民众民族意识觉醒,C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群体扩大,未体现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A 项错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不是国民革命社会基础形成,B 项错误;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日本侵华时期,D 项错误。
  12. D: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推动青年思想解放,白话文成为五四运动重要工具,进步青年成为先锋力量,表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五四运动发展,D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少数地区情况,不能得出 “各地响应”,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宣传马克思主义,B 项错误;五四运动已爆发,C 项错误。
  13. B:八路军 129 师分散埋伏打击敌人,体现发挥游击战优势,B 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A 项错误;1937 年 11 月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华北成为主战场是相持阶段,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支持,D 项错误。
  14. A:19 世纪 50 年代,英法美等国要求修约,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 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战后,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列强企图,未突出清政府腐朽,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藩关系,D 项错误。
  15. D:洋务运动时期介绍西人气球,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有利于启蒙国人科学意识,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思想,且 “主导地位” 不符事实,A 项错误;未提及国人制作气球时间,B 项错误;气球性能有局限,材料对气球作用描述不客观,C 项错误。
  16. C: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列强特权以换取支持,反映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C 项正确;辛亥革命未改善外交处境,A 项错误;此举不会缓和与列强矛盾,B 项错误;辛亥革命不会改变传统国际秩序,D 项错误。
  17. D:毛泽东强调农民运动重要性,重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意义,D 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此时尚未提出,A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党对农村革命运动领导权,B 项错误;此时党未决定开展土地革命,C 项错误。
  18. B:土地革命时期,福建宁化苏区农民踊跃参军,壮大革命力量,有助于巩固土地革命成果,B 项正确;国民革命已失败,A 项错误;长征结束于 1936 年,C 项错误;与支援敌后抗日战争不符,D 项错误。
  19. D:1942 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乌江运输保障大后方物资供应,有利于稳固抗日后方,D 项正确;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A 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直接关系,B 项错误;不能得出乌江成为全国贸易主干线结论,C 项错误。
  20. D: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支持群众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D 项正确;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时期土地政策均不同,A、B、C 项错误。
  21. C:鸦片战争中广州民众从冷漠恐惧到抗争,体现民族意识觉醒,C 项正确;清政府彻底丧失民心在《辛丑条约》签订后,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先锋作用,B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民众抗争,未强调中英军事力量差异,D 项错误。
  22.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地主崛起,清廷权力结构变化,B 项正确;汉族地主崛起不代表选官制度调整,A 项错误;权力结构变化不意味统治基础动摇,C 项错误;与满汉民族矛盾缓和无关,D 项错误。
  23. D:甲午战后清政府 “拍卖” 铁路权,便利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D 项正确;这是列强侵略手段,不利于中国交通近代化,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列强矛盾激化,B 项错误;这损害中国主权,不是密切中外交流,C 项错误。
  24. C:该事件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时基层民众未形成近代民族意识,A 项错误;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不是先进中国人,B 项错误;《辛丑条约》后中国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D 项错误。
  25. D: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瓦解,加速清朝灭亡,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患,A 项错误;共和始建在 1912 年,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众觉醒,C 项错误。
  26.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各军阀利用民主旗号谋私利,体现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矛盾冲突,B 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时中央政府权力弱,但未下移,A 项错误;C 项不符合主旨,排除;北洋军阀受儒家思想影响与内阁更换频繁无因果关系,D 项错误。
  27. B:1925 - 1927 年广东及全国农会会员数量增加,表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基础壮大,B 项正确;土地革命开始于 1927 年,A 项错误;农民是革命主力军,但材料主要体现农会会员数量变化,C 项错误;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后,D 项错误。
  28. 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C 项正确;1938 年武汉和广州沦陷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 项错误;武汉会战在华中战场,B 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日军 “三个月亡华” 企图,D 项错误。
  29. A:材料反映了解放军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A 项正确;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在战略决战阶段,B、C 项错误;解放军此举是战略进攻,不是战略防御,D 项错误。
  30. C: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罢工基于政治和爱国,向中日政府抗议,反映救亡图存时代主题,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力量弱小,A 项错误;中共 1921 年成立,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 项错误。
  2.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31 题
  (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
  (2)A:太平天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走 “工农武装割据” 道路(或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有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胜利;只有无产阶级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
  32 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2)对中国:抗战胜利洗雪民族耻辱,捍卫尊严,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形成伟大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复兴。对世界: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为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3)背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抱负: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愤学习、自强不息,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33 题
  (1)“变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绊脚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2)努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3)主题:革命或抗争。说明:中国近代史是外国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简析
  31 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主题,从社会性质方面说明依据。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中 A、B、C 代表的历史事件及意义。
  (3)结合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实践,阐述他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
  (4)从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总结启示,包括人民抗争、阶级局限性、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
  32 题
  (1)根据诗中 “台湾” 及所学知识判断事件,从甲午战争结果分析 “夜夜梦台湾” 原因,体会作者情怀。
  (2)从对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析台湾回归的历史意义,包括抗战胜利意义、民族精神、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等。
  (3)根据材料中歌曲创作时间及歌词内容,阐述其产生背景,从歌词中提炼青年学生的抱负。
  33 题
  (1)从材料中概括 “变局” 内容,指出阻碍中国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努力。
  (3)综合材料总结近代中国历史主题,从外国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两方面进行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