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5: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姓名:班级:考号:
一、选择题(40个小题。1-30每小题2分,31-40每小题1.5分,共计75分。)
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2.西周实行多都制,周都选址多为自古以来就形成的通都大邑,这里世族贵家云集,为政治中心。周王“流动办公”,频繁巡行于多座都邑之间并处理各项政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遭受挑战 B.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C.贵族势力受到制约 D.王权的影响力拓展
3.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 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 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4.下表1为先秦诸子思想结构模式图。由此可知,先秦思想家()
途径 利己主义 偏重个人的协调观 偏重社会的协调观 利他主义
内在途径 杨朱模式 老庄模式 孔孟模式 -
外在途径 韩非子模式 - 荀子模式 墨子模式
A.主张个人与社会统一 B.探索社会秩序的重建
C.彼此之间有相互借鉴 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5.秦始皇为了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了一工程,它从关中平原出发,一路北行蜿蜒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A.郑国渠 B.直道 C.万里长城 D.丝绸之路
6.汉初,王国国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七国之乱后,景帝“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至成帝时“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持续强化 B.郡国并行制已彻底结束
C.中枢权力机构调整 D.中央对诸侯国控制加强
7.汉初统治者推行固守境内、边疆无为的政策。后来,董仲舒提出王者应该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区分夷夏,这一主张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上述政策调整()
A.利于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C.体现出因俗而治的政治策略 D.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8.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9.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较之于察举制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北魏建国后的100多年间,一直没有铸钱,民间交易主要以谷帛作为流通媒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北魏政府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并下令在京师和地方流通,而且允许民间私铸。这反映出当时()
A.北魏汉化政策效果明显 B.金属冶炼行业逐渐超过南方
C.南北地方经济差距缩小 D.北方商业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11.右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由此判断()
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
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
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
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
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3.下表为从敦煌户籍残卷中整理出的唐朝均田户受田情况。该现象说明()
户籍年代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143.5 102.0
玄宗时期 148.7 106.6
A.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C.国家控制力有所加强 D.租庸调制逐渐失去基础
14.北宋时期号令一般总以皇帝诏敕的形式发下,自然必须经由皇帝的批准,但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上述材料表明北宋()
A.相权过重危害皇权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D.宰相掌握着最高裁决权
15.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16.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
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17.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18.明初在辽东地区(东抵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北抵开原,南达旅顺口)大力兴建城镇,由此辽东地区城镇迅速发展,但辽东以外地区的城镇极少,几乎没有一座成规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这一布局的战略意图是()
A.延续前朝民族政策 B.维护明朝政权安全
C.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D.防范各地农民起义
19.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20.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A.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D.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21.雍正帝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这表明()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
C.决策机构根本变革 D.官僚
机构日益廉洁高效
22.右图所示为清代前期粮食运输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A.长途贸易繁荣
B.美洲作物开始传入
C.国内关税减少
D.农民依赖多种经营
23.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鞠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24.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厦门船厂(英)、下海浦船厂(美)、望益纸馆(葡)、浦东铁厂(英)等近代企业,这是外资在中国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工业。这()
A.表明列强获得资本输出特权 B.导致清政府丧失经济主权
C.引发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 D.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
25.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在定稿出版时,接受好友张穆建议,将“亚细亚以中国为主”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前。在“凡例”中,谨慎地申明“此书专详域外”。这反映了徐继畬()
A.民族国家意识浓厚 B.具备广阔国际视野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2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27.清末,军事工业的经费最初一律由政府拨给,产品直接发给湘淮各军、沿江沿海各省。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岁入”中开始列有“各省解还奏调军
高一历史阶段性考试火价”项目,向福州船政局订造轮船需提前交付一半的定金。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A.已初具资本主义的性质 B.努力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C.在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D.官办模式遭遇现实困境
28.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29.《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 B.该书有艺术加工,史料价值低
C.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戊戌变法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30.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
A.反映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 D.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
31.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32.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33.下表为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表。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年份 ( 机器分类
1906-1909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
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
1923-1931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
A.轻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机器生产日益普及
C.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D.工业结构不断完善
34.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3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36.《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
A.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B.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
C.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37.1938年武汉沦陷后,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湖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对鄂西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利用已有乡道先后修建了恩万和利来等驿运线,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当时湖北省政府的做法旨在()
A.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和补给
C.推动国内贸易网络建设 D.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3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39.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40.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和方向,精简冗员,节约支出。还动员党政军民节约粮食,并使节约粮食成为社会中的良好风气。这些举措()
A.确保了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C.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的经济恢复 D.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二、非选择题(2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的五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措施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的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的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隧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选取以上国家治理的三个方面特点,结合唐朝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足迹
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下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C D D B B;6 - 10:D A C D D;11 - 15:D B D B B;16 - 20:C A B D B;21 - 25:B A D B D;26 - 30:B D B C A;31 - 35:C A D B D;36 - 40:D B A B D
  简析
  1. C:“月明星稀” 对应中原出现早期国家,周边有众多方国部族的时期,即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C 项正确;“满天星斗” 对应原始群落分布或部族林立邦国形态,A、B 项错误;“皓月凌空” 对应秦汉以后大一统帝国时代,D 项错误。
  2. D:西周周王在多地 “流动办公” 处理政务,可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干预和影响力,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且分封制受挑战在春秋战国时期,A 项错误;西周统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贵族势力受制约,C 项错误。
  3. D:齐桓公会盟规定治理黄河,是因为争霸战争中各国人为修筑堤坝影响其他地区生存,D 项正确;会盟维护多国利益,A 项错误;会盟主要确立齐桓公霸主地位,非建立军事同盟,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治理效果,C 项错误。
  4. B:先秦诸子思想活跃,从不同途径提出见解,是对动荡社会秩序重建的探索,B 项正确;并非所有思想家都主张个人与社会统一,A 项错误;模式图难以体现相互借鉴,C 项错误;图中未提及民本思想,D 项错误。
  5. B:秦始皇为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直道,连接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B 项正确;郑国渠是水利工程,A 项错误;万里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C 项错误;丝绸之路是西汉武帝时开辟,D 项错误。
  6. D:从汉初到成帝时,中央对诸侯国管理方式变化,逐步加强控制,削弱诸侯王势力,D 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非专制皇权加强,A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未完全废除,B 项错误;题干未涉及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结构调整,C 项错误。
  7. A:董仲舒主张追求国家统一和文化融合,利于大一统王朝边疆治理,A 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已产生,B 项错误;其主张与因俗而治不同,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解除匈奴威胁的关系,D 项错误。
  8. C:魏晋南北朝经学世家形成,使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发展,在政治上保持较高地位,且与佛道交流促进儒学发展,利于儒学复兴,C 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部分经学世家形成原因,A 项错误;与南北政权更替无关,B 项错误;“三教合归儒” 局面在隋唐以后,D 项错误。
  9. D: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产生,可将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D 项正确;后期门阀士族势力扩大,中正官品评标准变为门第,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项错误;后期以门第为选拔标准,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和扩大统治基础,B 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都是举荐人才制度,且九品中正制后期维护士族门阀特权,C 项错误。
  10. D:北魏从以谷帛为流通媒介到铸造金属货币并允许民间私铸,反映商业交易需求和规模增加,促进商业发展,D 项正确;题干主要讨论货币制度变化,与汉化政策无关,A 项错误;未提及金属冶炼行业与南方比较情况,B 项错误;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差距,C 项错误。
  11. D:粮仓储粮来自关东和山西等地,①错误;材料未提及义仓,②错误;粮仓分布与漕运相关,③正确;粮仓储粮量大反映农业发展,④正确,D 项符合题意。
  12. B:雇工契约出现表明农民可通过契约选择工作获得报酬,减少国家对农民直接人身控制,B 项正确;材料未表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方式,A 项错误;小农经济主导地位与材料现象无关,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D 项错误。
  13. D:唐高宗到玄宗时期,农民未受田亩数增加,政府掌握土地减少,使租庸调制失去基础,D 项正确;赋税负担与田亩数量无关,A 项错误;未受田亩数增加说明土地兼并严重,B 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反映政府对土地控制力减弱,C 项错误。
  14. B:北宋相权隆盛,宰相权力与皇权相辅相成,台谏可制约皇权和政事,体现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 项正确;“相权过重” 与台谏制约皇权和政事不符,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皇权与相权、台谏关系,非中央与地方关系,C 项错误;宋朝皇帝掌握最高裁决权,D 项错误。
  15. B:宋代在路和州一级设置多个机构分掌权力并相互牵制,目的是通过地方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B 项正确;不是强化集体议事制度,A 项错误;题干不涉及君权与相权问题,C 项错误;多个机构并非都是监察职权,D 项错误。
  16. C: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转折,C 项正确;玄奘走陆路,A 项错误;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倭,B 项错误;林则徐未沟通东西方海路,D 项错误。
  17. A:材料中儒生服饰女性化,反映儒生生活观念改变,A 项正确;江南丝织业繁荣是客观条件,非主要原因,B 项错误;材料关注服饰变化,非职业选择变化,C 项错误;封建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不可能普遍化,D 项错误。
  18. B:明朝为防范北方游牧势力,在辽东修建城镇,发展军事力量,维护统治,B 项正确;与元朝管理方式无延续关系,A 项错误;城镇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限,C 项错误;防范农民起义应布局在关内,D 项错误。
  19. D:嘉靖时期海禁严格,万历时期因名将守护边境安全,南北贸易政策改变,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D 项正确;贸易状况因边境安全问题解决,非政治制度弊端,A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方面,B 项错误;农耕经济未变化,与贸易政策改变无关,C 项错误。
  20. B:奏折制度使皇帝能更直接获取信息,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B 项正确;军机处设置使内阁形同虚设,A 项错误;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与康熙帝无关,C 项错误;清朝由盛转衰在乾隆帝以后,D 项错误。
  21. B:军机处设立后,中枢秘书机构除内阁外增加军机处处理机要文书,B 项正确;军机处强化皇权,非中央集权,A 项错误;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官僚机构廉洁高效,D 项错误。
  22. A:清代前期粮食运输跨地区发展且辐射范围广,说明长途贸易繁荣,A 项正确;材料不能直接看出美洲作物传播情况,且明朝后期已传入,B 项错误;图片不能直接得出关税情况,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多种经营及农民依赖,D 项错误。
  23. C:乾隆帝摔跤表演意在威慑蒙古王公,维护社稷安定,C 项正确;蒙古属于清朝版图,A 项错误;表演是力量较量,非 “教化”,B 项错误;与材料中清朝皇帝与蒙古王公关系不符,D 项错误。
  24. B: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厂,产生工人阶级,引发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B 项正确;列强获得资本输出特权在《马关条约》签订后,A 项错误;“丧失” 经济主权表述绝对,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尚未涉及政治变革,D 项错误。
  25. D:徐继畬将相关表述修改,受传统华夷观念、“天朝上国” 思想影响,D 项正确;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后觉醒,A 项错误;材料体现其 “天朝上国” 思想,未具备国际视野,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倡导学习西方内容,C 项错误。
  26. B:上海洋布店从专营进口棉布到批发为主,实力大增,反映外来经济因素渗入,B 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此时清政府未鼓励,A 项错误;内地商人到上海采购不能说明内地棉纺织业发达,C 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9 世纪 60、70 年代产生,此时未快速发展,D 项错误。
  27. D: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早期官办,经费政府拨给,产品政府调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经费来源增加各省投入,说明官办模式遇困境,D 项正确;军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属封建性质,A 项错误;产品不进入市场,不能抵制外国经济侵略,B 项错误;洋务企业主要制造军需产品,无民间行业竞争,C 项错误。
  28. B:民族危机加深,爱国团体成立宣传民权观念,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救亡路径求新,B 项正确;这些团体未掌握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下移无关,A 项错误;部分团体主张维新,不主张革命,C 项错误;此时中国未完成社会转型,D 项错误。
  29. C:作者反对戊戌变法,且能搜集多方史料抨击康梁,说明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 项正确;该书史料来源广泛,虽有艺术加工但史料价值较高,A、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戊戌变法失败经济根源,D 项错误。
  30. A:“东南互保” 以地方外交文件阻止列强入侵,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目的是维护地方利益,破坏晚清中央集权体制,A 项正确;目的是维护地方利益,非清政府统治,B 项错误;不涉及清政府,C 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南方多省独立,“东南互保” 不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标志,D 项错误。
  31. C:1912 年留声机广告突出其授课应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与国货市场关系,A 项错误;广告未强调文化入侵,B 项错误;广告是推广,未表明广受大众欢迎,D 项错误。
  32. A:1924 年 1 月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席卷全国,此时周恩来等人刊物改名是为策应国内革命形势,A 项正确;目的是支持国内革命,非传播马克思主义,B 项错误;国民党一大已召开,革命统一战线已形成,C 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才开始探索武装斗争道路,D 项错误。
  33. D:1906 - 1931 年中国机器进口分类增加,反映工业结构不断完善,D 项正确;材料无轻工业与重工业对比,A 项错误;“普及” 表述绝对,B 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C 项错误。
  34. B: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情况,面对封锁,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B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A 项错误;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战结束前后提出,C 项错误;减租减息政策是全面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策,D 项错误。
  35. D:中共七大背景是抗战即将胜利,毛泽东主张体现共产党人憧憬新民主主义国家未来,D 项正确;中共七大时抗战未胜利,解放战争未爆发,A 项错误;此时革命性质未变,B 项错误;材料强调抗战后工作方向,非强调抗战必胜信念,C 项错误。
  36. D:1942 年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改版是为动员国统区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D 项正确;当时共产党宣传目的是抗日,非揭露国民党统治,A 项错误;改版是宣传内容变化,非方式创新,且目的不是扩大统一战线,B 项错误;题目主旨是抗战宣传,非落实群众路线,C 项错误。
  37. B:1938 年武汉沦陷后,湖北省政府修建驿运线是为保证抗战物资供应,B 项正确;湖北省属华中地区,A 项错误;此时主要任务是抗战,建设公路干线为抗战服务,C 项错误;仅提及湖北境内建设,未涉及其他地区,“偏远地区” 说法错误,D 项错误。
  38. A:1945 年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解放区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 项正确;国家最高权力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题干不能得出国家最高权力重组结论,B 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C 项错误;民主联合政府未建立,D 项错误。
  39. B:邓小平讲话强调加强国防和经济建设,强调国家工业化对巩固国家安全重要性,B 项正确;材料未号召亚洲国家团结,A 项错误;1950 年 10 月志愿军已赴朝作战,强调抗美援朝必要性逻辑不符,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快西南地区建设,D 项错误。
  40. D:1953 年中共中央节约号召契合工业化建设要求,彰显艰苦奋斗精神,D 项正确;“确保了” 说法错误,夸大作用,A 项错误;1953 年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B 项错误;1952 年底国民经济已恢复,C 项错误。
  2.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41 题
  (1)“民惟邦本” 思想在唐朝体现为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该理念推动贞观之治及唐代繁荣。
  (2)选贤任能措施在唐朝体现为统治者完善科举,唯才是举,唐太宗知人善任,发挥人才特长,勇于纳谏,广开言路。
  (3)“华夷一家” 在唐朝体现为统治者推行开明平等民族政策,唐太宗强调平等对待周边民族,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如选择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2 题历史短文: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根据地和红军发展,1931 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长征,1935 年遵义会议使党走向成熟。1935 年底到陕北延安,抗战爆发后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为敌后战场指挥中心,中共成为抗战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领导解放战争。1949 年春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平津战役后进入北京,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9 月新政协会议为建国奠定基础,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我党根据国情和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方针政策,是革命探索史和奋斗史。
  简析
  41 题从 “民惟邦本”“选贤任能”“华夷一家” 三个方面选取并结合唐朝史实进行论证,如唐太宗相关举措体现民本思想,科举制及唐太宗用人等体现选贤任能,唐朝民族政策体现 “华夷一家”,其他合理方面也可,需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42 题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的足迹展开,阐述相关史实,如革命根据地建设、长征、遵义会议、国共合作、抗战、解放战争、重要会议及战役等,最后总结我党根据国情和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方针政策,体现革命探索和奋斗历程,表述需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