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5: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联盟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4.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人继承并发展了商朝安置被征服异族于商王直接控制地区的做法,将一部分臣服的异姓族氏置于王畿之内,成为“甸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举措(  )
A.阻碍了经济交流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削弱了宗法关系 D.利于民族间的交融
2.东晋时期,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迁居江东的会稽郡殖产兴业,他们彼此间以文会友,招揽了数量众多的门生,会稽逐渐成为较为发达的地区。由此可推知(  )
A.士族南迁推动江南发展 B.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
C.北方政治环境较为安定 D.门阀士族决定政治格局
3.据史料记载:“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当时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相似的说法还有”东华门外唱名(皇帝亲自公布考试结果的一种方式)者方为好男儿”。这些现象(  )
A.反映出宋朝冗官现象严重 B.折射出北宋治国理念和方针
C.表明了门阀士族专权日甚 D.说明统治阶层缺乏民本思想
4.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纸币正式作为法偿币,与白银等一起通行全国。元朝赋税政策也规定,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纸币和白银,这使得耕织之家普遍用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贸易白银,以供官赋”。由此可推知,元朝(  )
A.纸币的价值高于白银 B.开始出现信用货币
C.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D.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5.据史料记载,胡惟庸任丞相时,“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中央决策机构改变 B.专制统治出现松弛
C.皇权统治受到威胁 D.朋党之争日益激烈
6.下表反映了1831—1850年间我国白银外流的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时间 白银外流数量(两)
1831年 6843873
1838年 13877144
1842年 9798644
1850年 21955964
①封建统治危机逐渐加深 ②西方工业品倾销势如破竹
③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 ④经济发展模式完成了转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1900年,清朝东南各省的督抚不理会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与各国列强宣战的命令,为避免东南各省与外国列强陷入战争,签署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表明(  )
A.清廷内部的矛盾与斗争被揭开 B.清政府统治呈现土崩瓦解
C.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义和团 D.民众的反清意识已被激发
8.清末新政期间,政府开展教育改革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不仅要求各中小学堂须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还须开设“读经讲经”科目,要求“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这些规定(  )
A.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B.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C.体现了基础教育体系的僵化 D.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9.“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几千年来都是如此,现在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秩序就乱了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C.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 D.“东南互保”威胁清朝统治
10.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914年之前,外资工业资本超过本国工业资本(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合计约28932万元)。至1920年,以民族资本为主的本国工业资本56484万元,已超过外资。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外因是(  )
A.一战使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中华民国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C.提倡国货运动出现了高潮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
1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孔学。他们指出,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同时,强调儒家的文章和教育是八股式、教条式的,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由此可推知,新文化运动(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强调中西文化交融
C.意在进行思想革新 D.呼吁民主政治改革
12.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传单。这些传单可用于研究(  )
A.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B.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影响
13.《敬告农民》指出,农民受压迫是因为贪官污吏和地主劣绅是社会的寄生虫,也是因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陈炯明等专门吃农民的肉、吸农民的“骨髓”,号召“农民与军队结合起来”“铲除一切贪官污吏地主劣绅”“打倒帝国主义与其走狗军阀”“肃清东江统一广东”。《敬告农民》极有可能出现在(  )
A.清朝统治末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红军长征期间
14.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宣部颁布的《宣传品审查条例》中,第一次明确了舆论的管理方针:三民主义理论及国民党政纲是舆论界的最高原则。该《条例》认定的审查标准是:“一、总理遗教;二、本党主义;三、本党政纲政策;四、本党决议案;五、本党现行法令;六、其他一切经中央认可之党务政治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实施专制统治 B.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C.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 D.社会各阶层思想实现统一
15.1932年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必须坚决地团结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工农民众自己的政权,创造出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民族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和统一。该宣言(  )
A.旨在与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趋势
C.意在为统一战线建立做舆论支持 D.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6.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期间,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又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还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日伪政府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妇女的行为举止 B.奴化伪满洲国的民众
C.推动家庭结构的革新 D.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东汉市楼画像砖
注: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楼上挂一悬鼓。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且回首与人呼应;市楼内对坐两人,似为宾主交谈;门和楼之间为市井,有六人两两交易。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市”内进行,楼为“市”井中最高建筑。
材料二
宋代以后,城市中旧的市制逐渐被打破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市楼也逐渐消失了。那时候,上自国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县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镇,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钟楼或鼓楼。钟鼓楼建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的晋中地区,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晋中地区对于市楼的修建十分积极,一经提议捐修市楼,人们便踊跃捐输。“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
——摘编自裴欣《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说明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市楼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独立各省先后派代表在上海、汉口、南京等地召开会议,商议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府事宜,决议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决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后又经过3次修改。下表是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
章节 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 规定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产生,规定临时大总统的职权、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代行职权等
第二章 规定参议院的组成、职权、表决办法和议员的产生办法等
第三章 规定临时大总统下设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等行政各部,各部设部长1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四章 规定组织大纲的施行期限,至中华民国宪法成立之日为止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分七章56条,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国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和财产及营业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宪法性法律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从总统转移到总理以及各部部长组成的内阁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1)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2)约法规定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3)约法规定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
——摘编自陈晓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比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历史作用。(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资本主义衰败、社会主义兴盛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和中国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之时,就为社会主义新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摘编自韩延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的内涵,并分析其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族意识是一种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一社会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但就其深层内涵而言,还应包括“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
阶段一 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
阶段二 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阶段三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阶段四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及简析
  1.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 - 5:D A B D C;6 - 10:B A B B A;11 - 15:C D B A B;16:B
  简析
  1. D:西周将部分异姓族氏置于王畿,有利于民族间交流融合,D 项正确;此举促进经济交流,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疆域扩大,B 项错误;与宗法关系无关,C 项错误。
  2. A:东晋时士族南迁会稽殖产兴业,促进当地发展,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口增长,B 项错误;当时北方战乱,政治环境不安定,C 项错误;“决定” 说法过于绝对,D 项错误。
  3.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及相关说法反映北宋治国理念,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冗官,A 项错误;北宋门阀士族势力已衰落,C 项错误;不能说明统治阶层缺乏民本思想,D 项错误。
  4. D:元朝纸币流通且赋税政策促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交易,说明商品经济活跃,D 项正确;纸币与白银价值无法比较,A 项错误;宋代已出现交子等信用货币,B 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普及与题干无关,C 项错误。
  5. C:胡惟庸专权,威胁皇权统治,C 项正确;中央决策机构未改变,A 项错误;专制统治加强,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朋党之争,D 项错误。
  6. B:1831 - 1850 年间白银外流严重,封建统治危机加深,鸦片走私猖獗,①③正确;西方工业品此时未在中国倾销势如破竹,②错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未完成转型,④错误,B 项符合题意。
  7. A:东南督抚不遵慈禧命令,签订 “东南互保协议”,揭开清廷内部矛盾,A 项正确;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众反清意识,D 项错误。
  8. B: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既要求开设近代科目,又强调 “读经讲经”,折射出教育近代化转型艰难,B 项正确;不是对传统教育价值重估,A 项错误;不能体现基础教育体系僵化,C 项错误;目的不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D 项错误。
  9. B:材料中 “把头砍掉” 指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B 项正确;清政府立宪运动未成功,A 项错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错误;“东南互保” 是地方与列强协议,未威胁清朝统治,D 项错误。
  10. A:1914 - 1920 年本国工业资本超外资,主要外因是一战使列强放松对华侵略,A 项正确;中华民国鼓励实业是内部因素,B 项错误;提倡国货运动高潮是民族资本发展的表现,C 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世界未出现经济危机,D 项错误。
  11. C:新文化运动攻击孔学,意在革新思想,C 项正确;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A 项错误;未强调中西文化交融,B 项错误;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变革,未直接呼吁民主政治改革,D 项错误。
  12. D:传单内容体现反对日本侵略,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有关,可用于研究其影响,D 项正确;与洋务运动兴起背景无关,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在五四运动后,B 项错误;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表述不准确,C 项错误。
  13. B:材料号召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统一广东,应在国民革命时期,B 项正确;清朝统治末期主要任务不是反帝反军阀,A 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开展土地革命,C 项错误;红军长征期间主要任务是战略转移,D 项错误。
  14. A:国民党中宣部规定舆论管理方针和审查标准,实施专制统治,A 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此时已破裂,B 项错误;社会矛盾未缓和,C 项错误;社会各阶层思想未统一,D 项错误。
  15. B:1932 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宣言顺应主要矛盾转变趋势,B 项正确;此时抗战领导权问题不突出,
  15.1932年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必须坚决地团结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工农民众自己的政权,创造出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民族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和统一。该宣言(  )
  A.旨在与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趋势
  C.意在为统一战线建立做舆论支持 D.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6.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期间,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又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还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日伪政府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妇女的行为举止 B.奴化伪满洲国的民众
  C.推动家庭结构的革新 D.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东汉市楼画像砖
  注: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楼上挂一悬鼓。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且回首与人呼应;市楼内对坐两人,似为宾主交谈;门和楼之间为市井,有六人两两交易。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市”内进行,楼为“市”井中最高建筑。
  材料二
  宋代以后,城市中旧的市制逐渐被打破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市楼也逐渐消失了。那时候,上自国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县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镇,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钟楼或鼓楼。钟鼓楼建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的晋中地区,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晋中地区对于市楼的修建十分积极,一经提议捐修市楼,人们便踊跃捐输。“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
  ——摘编自裴欣《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说明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市楼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独立各省先后派代表在上海、汉口、南京等地召开会议,商议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府事宜,决议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决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后又经过3次修改。下表是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
  章节 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 规定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产生,规定临时大总统的职权、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代行职权等
  第二章 规定参议院的组成、职权、表决办法和议员的产生办法等
  第三章 规定临时大总统下设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等行政各部,各部设部长1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四章 规定组织大纲的施行期限,至中华民国宪法成立之日为止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分七章56条,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国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和财产及营业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宪法性法律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从总统转移到总理以及各部部长组成的内阁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1)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2)约法规定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3)约法规定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
  ——摘编自陈晓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比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历史作用。(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资本主义衰败、社会主义兴盛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和中国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之时,就为社会主义新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摘编自韩延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的内涵,并分析其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族意识是一种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一社会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但就其深层内涵而言,还应包括“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
  阶段一 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
  阶段二 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阶段三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阶段四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给出答案及简析
  1.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15. B;16. B
  简析
  15. B:1932 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共宣言号召团结民众抗日,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趋势,B 项正确;此时抗战尚未全面爆发,争夺领导权不是主要目的,A 项错误;统一战线建立于 1937 年,C 项错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是在一二 九运动后,D 项错误。
  16. B:日伪当局对东北女子的要求,实质是奴化民众,使其服从殖民统治,B 项正确;规范行为举止是表面目的,A 项错误;不是为了推动家庭结构革新和促进家庭和谐,C、D 项错误。
  2. 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17 题
  (1)示例:历史信息:东汉的 “市” 有时空限制。理由:画像砖中门垣区分 “市” 与周边,“东市门” 表明区域入口,悬鼓用于控制开闭市时间,可知东汉对市场在时空上有管理规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根本原因:商业繁荣发展。主要功能: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城镇地位标志;报时与警示功能;城镇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任答两点即可)
  18 题
  (1)主要变化:政治体制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明确人民权利义务;扩大参议院权力,完善制衡原则;重点约束总统权力。主要原因: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探索民主共和政体需要;党派斗争激烈,政治形势复杂。(任答两点即可)
  (2)历史作用:确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宣告帝制废除,为现代化进程奠定政治基础;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稳定局势;为后续宪法制定提供法律基础。(任答两点 4 分,三点 7 分)
  19 题
  (1)原因:新文化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与十月革命影响;知识分子宣传。(任答三点即可)
  (2)内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内涵;为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形成井冈山精神,丰富党的精神谱系。(任答两点即可)
  20 题示例:论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使民族意识萌发,部分人士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重,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维新派和革命派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抗战意志激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之,近代民族意识觉醒推动国人探寻国家出路,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懈斗争。(其他合理论题及论述亦可)
  简析
  17 题
  (1)从材料一东汉市楼画像砖中获取信息,如市场布局、管理等方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关于明清晋中地区市楼的描述,从商业发展等角度分析其出现的根本原因,从城镇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概括其主要功能。
  18 题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政治体制、人民权利、权力制衡等方面的变化,从当时政治形势、限制袁世凯等角度分析原因。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体制建立、民主法制进程、革命成果巩固等方面分析两部法律文件的共同历史作用。
  19 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阶级力量、理论自身、外部影响、宣传力量等方面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发展、革命方向、精神传承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20. 题
  优点:
  论题明确,紧扣材料中民族意识觉醒与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逻辑清晰。
  论述过程按照材料给定的四个阶段依次展开,结构严谨。每个阶段都详细阐述了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如不同阶层的行动、运动口号等)、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发展等因素)和影响(对后续运动、思想发展、抗战胜利等方面),史论结合紧密。例如在论述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时,提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舞台推动变革,将经济因素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
  总结部分升华主题,强调民族意识觉醒在整个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了归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