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表格式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表格式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07:18:32

文档简介

第 九周 课 时 教 案
年 11月 4 日 第 3 节 总第 37课时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 点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自学运用字词,教师检查并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大方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标要求 诵读欣赏
重点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教法 赏析 教具 学具 白板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二、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四、重点讲解文章开头部分,为什么作者要阐述传统教育的目的?为什么要谈到王阳明格物看竹的例子? 进入情景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作者字词文章大意
教学反思 1.议论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学有所获。2.在教学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纳学生的思想。要注 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多边对话,突出学生的立体地位,演好教师自己的引导角色。这样,学生可在一种平等活泼的时空当中取得进步。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九周 课 时 教 案
年 11月 5 日 第 4 节 总第 38 课时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自身的求知,具有端正的态度,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
课标要求 诵读欣赏
重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难点 对王阳明格物看竹的理解
教法 诵读 教具 学具 白板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归纳总结,明确要点1.简答“格物致知”的含义。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2.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二、学习论证方法,复习设问句在论证中的作用。三、通过对此篇文章的学习,谈感想、启发。四、联系自己的实际讨论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五、进行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对比研究探讨。 归纳总结,明确要点学习论证方法,复习设问句在论证中的作用谈感想、启发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2.提倡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