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4: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
识,反复朗读并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
2、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 手法,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3、体会诗歌中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 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
《活诗十九首最早载于南朝梁代_ 萧统 编的_ 《 文 选 》’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是东汉文
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地位),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
熟。
·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 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主要抒写游子失志伤时之感和 之 情,突出表现了
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 绪,真实地从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 代面貌。
继承了 (现实主义叙事)和 (浪漫主义抒情)
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
折时代。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需背井离乡,
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
谒 (yè) 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离乡
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长时间远离家门, 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深沉的乡愁。外有游子,
内有思妇,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wèi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huán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活动一:课文初读-—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
理解大意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 赠送。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1、小组讨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 女子 请在括号内补上主语,并陈述理由。
2、本诗是如何表达忧伤之情的
3、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
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尾句中的“而”, 一个“以”。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 表达
活动二:课文研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请在括号内补上主语,并陈述理由。
( 女 子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女 子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男 子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女子男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从何处看出,采莲者为女子 欲 遗谁
① “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 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② “芙蓉”与“夫容”谐音(双关)。 “采芙蓉”寓意思念心上人。
采芙蓉者为女子
【多元解读】
从何处看出,采莲者为男子 欲
遗谁
① “还顾望旧乡”:男子在游宦的途中,看 中一片美丽的荷塘,采下荷花想要赠送给思 念的人儿。
②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
芳草也可代指女子。“芙蓉”谐音“妇容”。
采芙蓉者为男子
【多元解读】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江”“芙蓉”“兰泽”"芳草”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营造怎样的氛围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 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出诗人高雅的情怀,纯洁、美好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既可以说是“思妇怀远”诗,
又可以说是“游子思亲”诗。是因为诗人都巧用
了对写法。
【写法探究】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芙蓉娇
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芙蓉赠亲朋, 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芙蓉” 与“夫容”谐音,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
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庭中有奇树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赠范晔诗 》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 相 思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设 问 。自问自答,点明忧思的对象——远 道之人。在结构上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 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 魂 作铺垫。
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表达什么情感
相思失落
以乐景衬哀情
“ 还 顾 ” 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 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心情。
“漫浩浩”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 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迷惘惆怅
哪些词语最能传达出主人公的情感
动作描写
叠词
妻子
一边是痛苦的正手拈芙 蓉、仰望远天的妻子, 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 丽 的荷 花,
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
得那样的孤 独 凄 清。
丈夫
· 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 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 的身影,
·那一 闪而隐的面容,
· 竟是那般愁 苦!
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
对写手法 ( 落笔对方)的"悬想"方法
对写:从对 方写 起的虚写的方式,简 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 思念自己
拓 展: 育才高中336学养课堂
“对写法 ”,又称“悬想法”“主客移位法”,是一种虚写 方式。简单说就是:
●悬想对方表现,即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
●悬想将来情形,即不言当下如何,却说将来怎样。 特 点 :
1、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2、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好 处 :
●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答题模板:
运用对写的写法,实写( ),虚写(想象)
( ) 含蓄而又炽烈的表达了 (A 对B的 )
( ) 之 情 。
s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
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 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 一 个“以 ”。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 影响情感的表达
原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改句:"同心离居,忧伤终老"
“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连接“忧伤”和“终老”,因为相爱,我 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 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
“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 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 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痛苦
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
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
的强烈情感;运用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 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活动三: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
思考:诗人实写了( ),想象了( ),含蓄 又炽热地表达了诗人对( )的思念之情
恰逢重阳佳节,格外想念亲人。诗人实 写了独在
异乡的情景,想象着兄弟们一起登到高处插着茱萸, 念叨着不在家的我,从对方落笔,写对方想念自己, 表达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当堂检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今夜鄜州月亮, 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 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香 雾 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 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 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这道蒜是搜花谦安的思箫想戏远,在鄜州的妻子。 虚思考萋子在依里,,虚中独伸望 月,思念远在 长安的自己,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想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