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 苏武传 》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包括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梳理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分析苏武在不同困境下的表现,把握其人物形象特点,如 忠诚、坚韧、有民族气节等。
◎理解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塑造苏武形象的作用,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难点
◎深入理解苏武坚守气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体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苏武行为 的意义和影响。
◎探 究作者在叙述苏武事迹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感受史传文学作品的 思想深度和文学魅力。
一 、文学常识
◎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汉书》是继《史记》 之后的重要史书,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为纪传体断代史。
O《 汉书》简介: 《汉书》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 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 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在体例上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
“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 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相配 .
◎稍 :“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是渐渐的意思.
o 币:“置币遗单于”里“币”指财物、礼物.
◎论 :“会论虞常”中“论”是判罪的意思.
o 让:“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是责备的意思.
o 辈:“前后十余辈”中“辈”指批。
一 、重点实虚词
重点实词
◎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中“当”意为相抵;“旗鼓相当”中“当”表示相称、
◎候:“私候胜曰”里“候”是拜访、问候的意思.
◎治:“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中“治”为审理、处理的意思.
◎辞:“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的“辞”指审讯、审问.
◎舆:“舆归营”中“舆”是抬、扛的意思.
白分:“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是料想、断定的意思
重点虚词
以 :
◎介 词 ,
“少以父任”中“以”意为因为,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以”表示凭借……的
身 份 ;
“以状语武”中“以”是”把”的意思;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中“以”可译为在.
◎连词,“如惠语以让单于”中“以”用来,表目的.
乃 :
副 词 ,
“见犯乃死”中"乃”是才的意思;
"乃曰"中"乃"可译为于是、就;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乃”是表判断,为是.
为 :
动词,“兄弟并为郎”中“为”是担任、做的意思;“匈奴以为神”中“为”可 译为当作、作为;“汝为人臣子”中“为”是是、作为的意思;“常能为汉伏弩射 杀之”中“为”可译为替、给.
助词,“何以汝为见”中“为”是表疑问语气.
因 :
介词,“君因我降”中“因”是通过、经由的意思;“因厚赂单于”中“因”可 译为趁机;“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中“因”是趁着、趁此的意思.
三 、特殊句式
非汉所望也
“非 … … 也”表否定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何以汝为见
“见”表被动
“以何见汝为”,“何”作宾语前置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留在汉者”作定语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 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状语后置
四、翻译重点句子
1.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 善 意 。
翻译: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 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单于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翻译: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3.见犯乃死,重负国!
翻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4.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翻译: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 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五、文章内容理解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和出使背景。
第二部分(第2-8段):详细叙述苏武在匈奴的遭遇和他坚守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写苏武归汉的经过及所受尊崇。
第四部分(第11段):介绍苏武的晚年生活及他对汉朝的贡献。
①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② “缑王谋反,祸及苏武”
③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④ “幽禁大窖,啮雪吞毡”
⑤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⑥ “李陵劝降,坚守信念”
⑦ “ 汉匈和亲,归汉荣归”
苏武在匈奴经历了哪些主要事件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情节。
分析苏武形象
在各个事件中,苏武分别有怎样的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 点和品质
答:
例 一: “ 卫律逼降”事件中,苏武痛斥卫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大义 凛然的气节;
例二:在“幽禁大窖"时,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展现出顽
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例 三 :
在“李陵劝降" 过程中,他“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 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 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表明了他对汉朝的忠心 耿耿和坚定信念。
人物形象分析
卫律: 叛国投敌的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地劝降苏武,毫无羞耻
之心和民族大义。
李陵: 他的内心比较复杂和矛盾,因兵败投降匈奴,对苏武的坚守既有敬佩又
有无奈,他的劝降更多是出于对苏武的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3.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苦经历,歌颂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 尚的爱国情操,展现了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伟大人格,
同时也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艺术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详写苏武在匈奴的坚守事迹,如面对劝降、北海牧羊等情节,略 写苏武出使前的情况和归汉后的经历,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对比衬托手法: 通过卫律的叛国求荣、李陵的无奈投降与苏武的坚守气节形成鲜 明对比,更加衬托出苏武形象的高大和伟大。
人物语言个性化:文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如苏武的大义凛 然、卫律的威逼利诱、李陵的委婉劝降等,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苏武》是一首五言古诗。开篇两句直接点明苏武在匈奴的漫长岁
月,凸显出他坚定的爱国之心;
三、四句借用白雁传书的典故,暗示了他在异域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五、六句生动描绘了苏武在匈奴放牧的艰苦生活,同时抒发了无法 归乡的绝望心情;
七、八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其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末四句描绘了苏武终于得以东归,但拉着李陵的衣袖,悲伤扼腕之 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出苏武坚贞不屈、 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也为李陵鸣不平。
六、拓展延伸
苏武
李 白 〔 唐 代 〕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 雁 上 林 飞 , 空 传 一 书 札 。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 把 李 陵 衣 , 相 看 泪 成 血 。
苏武归汉之后
官职任命与初期生活
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抵达长安后,前往汉武帝的宗庙拜谒,随后被封为典属国,负责管理内 附的匈奴等民族。
遭遇儿子牵连事件
次年,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鄂邑公主等谋反遭诛,苏武的儿子苏元因牵连 其中被处死。上官桀曾以苏武仅被封为典属国为由攻击霍光,廷尉奏请逮捕苏武,但霍光仅将其免官。 参与拥立汉宣帝及后续封赏
汉昭帝驾崩后,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刘贺被废黜,霍光改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汉宣帝。苏 武参与了拥立汉宣帝的过程,并因此被赐爵关内侯,后又在卫将军张安世的推荐下封其为右曹典属国。 因苏武年老,汉宣帝特许他每月只需两次入朝,号称祭酒,对他甚是优宠。
赎回苏通国
汉宣帝见苏武年事已高却无子嗣,询问后得知他在匈奴有一子苏通国,于是派 遣使者携带金帛将苏通国赎回,并封为郎官,其侄子也被封为右曹。
去世及身后荣耀
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余岁。甘露三年(前51
年),汉宣帝下诏在麒麟阁绘制十一位功臣画像,苏武位列末席,其坚贞不屈 的精神名垂青史,受到后人敬仰。
《资治通鉴》选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以武帝崩。武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及壶 衍鞋于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与 汉和亲。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告诉苏武汉武帝去世了。苏武面向南方放声大哭,吐血, 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等到壶衍鞋单于继位后,他的母亲阏氏行为不端, 匈奴国内人心离散、混乱不安,(壶衍鞋单于)常常担心汉朝军队会来袭击他 们,在这种情况下,卫律替单于谋划,决定与汉朝和亲。
汉朝使者来到匈奴,索要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 又来到匈奴,常惠私下里会见汉朝使者,教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 射猎,射中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用帛写的书信,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个 湖泽地带。"使者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教的这番话去责问单于。单于 看着左右侍从,十分惊慌,向汉朝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 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
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办酒席向苏武祝贺说:“如今您即将回归汉朝,在匈奴这里扬了名,在 汉室那里也建立了显赫的功绩,即使是古代史书上所记载的、图画上所描绘的(人 物事迹),又怎么能超过您呢!我李陵虽然才能低下、生性怯懦,假如汉朝暂且宽 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亲,使我能够施展在奇耻大辱下长久积聚的志向,或许 也能像曹沫在柯邑结盟时那样(为国立功雪耻),这是我往日里一直不能忘怀的想 法啊。然而汉朝却收捕并诛杀了我的全家,成为世间的奇耻大辱,我还有什么可留 恋的呢 罢了,只是让您知道我的心意罢了!"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
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已 矣,令子卿知吾心耳!"
李陵说着流下了几行眼泪,就此与苏武诀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随行官员,此前 已经投降以及去世的人不算在内,总共跟随苏武返回汉朝的有九个人。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 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李陵(公元前134—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
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 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历史误读
如果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尽归于其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让人信服。作为从 小熟谙“虽忠不烈,视死如归”之道理的名将李广之后,作为临十余倍于己之 敌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一代名将,生死似乎不应当是特别重大的问题。
《答苏武书》所道:
“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 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更 何况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
“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 美,不隐恶”,所言是属实的。而况李陵在最后关头,确实是想一死了之的。之所 以不死而要受降,或许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要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
而兵败的话,恐怕他早就跟匈奴拼了。
然而自己明明被人算计,而功业不成,如此赴死于国事无补,自己也死难瞑
目。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 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拼死血战的五千将士。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尽可能杀 出重围向汉武报信。
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 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至少也可以向他祖父李广学习,想办法逃脱,这在苏武 返回汉朝后是得到证实的。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
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
“乃李绪,非我也。”(《汉书 · 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 后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 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不难看出李陵终究是心系故国,李陵如果“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 为鲸鲵”,则实在有千万条理由可以带上匈奴兵马,杀回汉地。然而李陵却没有这么 作,反而先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为自己复仇、也为汉家清除了一大隐患;此
后更带着被单于要求而娶之的其之女儿,住到偏远的地方,基本和匈奴采取不合作的
态度。只有在遇到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入与决”。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拓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余则基本无所事
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中间曾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去劝降老朋友苏武,两人见 了几面,喝了点酒,相互还赠送了几首诗。苏武当然没有被说动,但两个人仍保持 着很深的友谊,以致于后来苏武还朝,还颇为他讲了几句话。
李陵的真正为匈奴“效劳”,是在征和三年(前90),在匈奴和汉军进行的一 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李陵被单于安排协从一匈奴大将军围攻汉军。而他和汉军会战 的初战地点,竟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浚稽 山。这是否是瞑瞑之中的一种安排
《汉书卷九十四上 · 匈奴传》:
“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
杀两部都尉。於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 重合侯莽 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馀里。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 郅居水。 全部转移他们的辎重,迁移到赵信城,向北一直抵达郅居水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 御史大夫军至追斜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 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商丘成之兵虽众,可他是一个刚半年上任的文官,很难和李陵之兵相提并论,在
仓皇逃奔进入自己所不熟悉之浚稽山后,却反能“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 伤虏甚众”,一个御史大夫靠一堆疲兵穷卒,最终反能把由名将所带的骁勇善战 以逸待劳乘胜追击之精锐骑兵打败、最终无获而归,这难道不要让人奇怪的么
如果李陵真为了报一己之仇,全心全意为匈奴服务,卖起命来不遗余,那商丘纵 使霍去病灵魂附体恐怕都要身首异处了。历史就是历史,更多的诠释已全然无益。 虽然说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上讲,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并非难事,然而这 大抵也是毫无必要的。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立卫律为丁灵王,他们都成
了掌权的贵族。卫律的父亲本是长水胡人,但他却在汉朝出生长大。他与协律都尉 李延年很好,李延年推荐他出使匈奴。出使回来,恰逢李延年家被抄斩。卫律害怕 株连,就出逃投降了匈奴。他很受单于宠爱,经常侍于左右。而李陵则住外边,遇 到大事才召入计议。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一向与李陵 很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任立政等到匈 奴后,单于置酒款待,李陵、卫律都在座。
他们虽见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讲话,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几次把佩刀上
的环弄掉,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此后李陵、卫律备牛酒
慰问汉使,一起博戏畅饮,他们都穿着匈奴的服装蓄着匈奴发式。
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
叔辅政。”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 已成匈奴人啦!”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说:“少卿,你受苦了,霍 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立政说“:他们 请少卿回故乡去,富贵不用担心。”李陵小声对任立政说:“少公,我回去容易, 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话未说完,卫律回来了,好像听到了他们最后的 话,说:“李少卿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 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说罢告辞了。
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你也有这个意思么 ”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
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李陵后代有以下几支及其分布
黠戛斯部落
发展历程: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将女儿许配给他,他的后代在匈奴繁衍,逐渐融 入到坚昆人当中,形成了黠戛斯部落。到了唐朝时期,黠戛斯酋长失钵屈阿栈自称 是李陵的后裔,曾亲自带领使团到长安朝贡。唐朝在坚昆设立了都督府,并任命失 钵屈阿栈为都督。此后,黠戛斯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
分布:黠戛斯原居住在北亚的叶尼塞河中游一带,后来迁移到了中亚地区,并逐渐 形成了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在吉尔吉斯斯坦,有部分人自认为是李陵的后代,其
外貌特征为黑发黑瞳,与其他赤发绿瞳的黠戛斯人有所区别。
北魏宗室
发展历程:李陵的后代在匈奴繁衍,最终一部分成为鲜卑拓跋部的祖先,鲜卑拓 跋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代 国,代国后来演变成了北魏。到了北魏中期以后, 北魏开始承认李陵是其祖先,南朝的史书也有相关记载。此外,北周的将领李贤, 也声称其祖先是李陵,并且得到了宇文泰的承认.
分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融合,其后代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李穆家族
发展历程:李穆自称是李陵的后代,他在北周时期官至太傅,在杨坚建立 隋朝时,替其出战,被封为太师,获得了众多荣誉。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 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分布:李穆家族在北魏时期随南魏政权向南迁移,居住在陇州一带。
作 业 :
根据史料记载的史实,分析李陵人物思想、性格。设 想:你用文言文替李陵写一封书信,在与苏武告别时,请 苏武转交给汉昭帝。
例文: 《李陵致汉帝书》
陛下圣明,臣李陵顿首再拜。臣本将门之后,素怀报国之志,自幼习 兵练武,只盼能效忠陛下,扬我大汉国威。昔日出征,臣率五千步卒,深入 胡地,虽众寡悬殊,然亦奋力死战,杀敌过万,血满征衣,终因援绝力尽, 身陷敌围。臣非怯弱,实不忍见麾下士卒尽没于荒野,故权且降敌,以待时 机,再图报效。
岂料归国无期,谗言蔽明,家族蒙冤,臣心之痛,甚于刀割。臣对大 汉之忠心,天日可鉴,岂有背逆之意 每念及此,涕泣交零,夜不能寐。愿 陛下察臣苦衷,勿信谗言,使臣得洗冤屈,虽肝脑涂地,亦无悔矣。
臣李陵泣血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