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黄河颂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08: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黄 河 颂
1.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理解诗文内容,鉴赏诗歌,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3.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整体感知——细读感悟
(一)朗读第一部分——(朗诵词)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黄河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源源不断,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当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际,歌咏黄河就是歌咏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赞歌。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二)朗读第二部分:
近镜头特写
1.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2.品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前一分句是近镜头特写黄河,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后一分句是俯瞰全景,从远处写黄河的蜿蜒绵亘、九曲连环,突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3.品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前一分句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后一分句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着重写黄河的动态。“劈”字表现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势不可当的气势。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制胜法宝。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6.歌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
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深入探究——合作探究
1.感情的表达是要通过具体的诗句体现的。请品读朗诵词,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赞美黄河,引我们走近黄河。
黄河养育了中化民族;(自然特点)
黄河保卫了中化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化民族。(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作用: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歌颂黄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起了什么作用?
3.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5.本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采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抒胸臆。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你一泻万丈……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突出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
→歌颂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功绩。
→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滋润与激励作用。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朗诵词部分是说给读者听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描述黄河,所以用“它”称呼黄河。
主体部分是直抒胸臆,用“你”显得更自然、亲切,更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6.对黄河的称呼,朗诵词部分用的是“它”,主体部分用的是“你”,你是如何理解的?
1.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深入探究——主旨探究
这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2.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入探究——写法探究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的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形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课堂小结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在奋进中崛起。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小结——教师寄语
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豪,同学们,继往开来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拓展延伸——课堂练习
1.填空。
《黄河大合唱》以   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     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   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出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
坚强不屈
抗日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解析】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B
3.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并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C.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长句为主,兼以短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D.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好地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解析】应是“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C
4.“啊!黄河”一句的反复出现起了什么作用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解析】不是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而是突出某种感情。
A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惊涛澎湃
浊流宛转
直奔东南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
中华民族的屏障—保卫
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

增强民族信念
发扬民族精神
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写一份倡议书,保卫我们的母亲河。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