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土地的誓言 第2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土地的誓言 第2课时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21: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土 地 的 誓 言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作者采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1.赏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整体感知——内容品读
学习第二段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表达出“我”对土地深深的爱恋之情。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
“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3.赏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定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5.怎样理解“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不是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深入探究
探究写景、结构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压抑之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铮铮誓言。
深入探究——写法探究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暖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情感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课堂小结——教师寄语
如此美丽的家园突然遭到了侵略和践踏,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忘记“九一八”事变。
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已为世界所瞩目。今昔对比,我们倍感振奋,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都要为祖国的强大而不懈努力!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拓展延伸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B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项既有比喻,又有拟人,E项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拓展延伸——课堂练习
C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A.句中“她”指的是土地,隐含将土地当作“母亲”的意思。
B.这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抒情。
C.这句话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了。
D.“我答应过她”是指“她”曾经请求过“我”。
【解析】D项“她”并没有请求过“我”。
D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连贯。从“爬”字可以看出月光的“流淌”一定不是迅速。因此可以排除B和D,最后一句为联想,把月亮和积雪融为一体了,所以肯定是 “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土地的誓言
思念故乡
色彩斑斓
美丽丰饶
挚痛的热爱
深情的赞美和怀念
发出誓言
为故乡而战斗牺牲
暗含忧伤和愤怒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