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人类航天科学发展的漫漫长路上,到处叠印着探索者鲜明的足迹,而向未知世界每迈进一小步,都意味着要付出多走一百步的代价。2003年10月15日,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飞船环绕地球
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这一航天壮举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里程碑。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观看视频——中国航天成就
太 空 一 日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下文情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理解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不怕牺牲、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绥中人,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著有自传《天地九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自主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炽 热
确 凿
chì
hè zī
无 虞
yú
jūn
千 钧
严 谨
jǐn
赫 兹
guǐ
轨 道
záo
负 荷
hè
轮 廓
遨 游
稠 密
kuò
chóu
俯 瞰
kàn
烧 灼
模 拟
nǐ
舷 窗
xián
zhuó
áo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炽热:
释然:
负荷:
幅度: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温度高;极热。
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负担,文中指承受的压力。
物体振动或摇摆所展开的宽度。比喻事物变化的大小。
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耐人寻味:
一目了然:
俯瞰:
本末倒置:
遨游:
严谨: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一眼就能看清楚。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文中指头脚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漫游;游历。
严密谨慎。
惊心动魄:
概率:
屏息凝神:
无虞: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屏,抑止(呼吸)。
不用忧虑。虞,忧虑。
1.题目“太空一日”是指什么意思?
整体感知
文题和小标题
指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由起飞到落地在太空一天的过程: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开始起飞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落地结束。飞行21小时23分。
2.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中哪些阶段的经历?
①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②我看到了什么
③神秘的敲击声
④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 ——飞船返回
——太空飞行
3.文章用小标题分成了四个部分,它们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小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告诉读者它所领起的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即表明写作对象。同时还能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作者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火箭起飞——进入太空——返回地球)来安排这四部分内容的。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第一步:火箭发射——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步:在太空中——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我听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
第三步:飞船返回——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
整体感知
内容品读
2.火箭刚开始起飞时,我是什么感受?后来感受有何变化?
3.“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是什么时刻的感觉?具体是什么感觉?
开始很紧张: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后来飞船平稳,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接着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我感到很痛苦,几乎无法承受,26秒钟后,慢慢变得轻松舒服。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时。
具体感觉是: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4.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
看到了:
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看到首都北京白天是一片灰白,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看到了祖国的各个省份。
看到了舷窗外飘过棉絮状的物体,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没有看到:长城
是为了纠正一个说法。
5.我在太空中听到了什么?这种声音有什么特点?
听到了一种神秘的敲击声。
声音特点是:是突然出现,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6.飞船返航途中发生了什么让我紧张、惊慌?
1.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
2.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3.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快速浏览课文,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状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人物分析
26秒的共振
第二次意外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一次意外
第三次意外
本末倒置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神秘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
第五次意外
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抛伞开伞震动很大
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杨利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整体感知——随堂练习
1.《太空一日》选自《天地九重》。作者杨利伟,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一级飞行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被授予“ ”荣誉称号,并获“ ”奖章。
航天英雄
航天功勋
2.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B.我们对此人的底细一目了然。
C.我们穿梭在忙碌的布展现场,一幅幅城市风情画让人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D.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本末倒置的说法。
【解析】B项“一目了然”指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底细”一般要调查以后才能清楚,用在这里不太恰当,可以改成“一清二楚”。
B
3.杨利伟首飞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
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之情。
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