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第1课时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老山界 第1课时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新课导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老山界纪念陵园
老 山 界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理清文本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词句
3.理解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后,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自主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pénɡ pài
惊 惶
打 颤
蜷 缩
矗 立
骨 碌
gū lu
澎 湃

quán
zhuì
chù
huáng
zhàn
苛 捐 杂 税
酣 然 入 梦

hān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惊慌: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景致: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
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风景。
1.快速阅读,感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整体感知
3.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
记叙经过
说明结果
{8799B23B-EC83-4686-B30A-512413B5E67A}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活 动



天黑
夜里
半夜里



黎明以后
山沟、瑶民家
沿着山沟向上走;与瑶民攀谈
山脚
准备爬山
山路上
夜行军
半山腰
半夜露宿
雷公岩
吃饭;翻越雷公岩,继续爬山
山 顶
顺利下山,征服老山界
顺序
: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下午
下午
4.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方法指导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5.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第一层:(2~10)
第二层:(11~33)
第三部分:(34)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山脚访瑶家。
红军翻越老山界。
①在“之”字拐的路上;
②山腰露宿;
③攀登雷公岩;
④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⑤山顶所思。
写作者的感受。
6.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接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7.“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走”到底“难”在哪里?从文中找到依据,谈谈你的看法。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了。
向下看,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只得裹一条毯子。半夜里,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吃。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山高路险
悬崖峭壁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勇敢前进
嘲笑敌机毫不畏惧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横着心躺下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前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8.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9.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十分希望)
B.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闲谈)
C.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指繁重的捐税)
D.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比喻声音细微亲切)
A.瑶民(yáo)? 歇脚(xī)???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疲倦(juàn) 倾斜(qīng)
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D
整体感知——随堂练习
(1)《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
(2)“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   )
(3)《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
?


3.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