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调研考试模拟测试语文(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调研考试模拟测试语文(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4:46:54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调研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守正”,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作出的选择和结论;“创新”,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勇于进行实践创新。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
(摘编自《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也是摆在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和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导向金不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18字”既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高度一致,又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接,做到了融通古今中外。只有在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引领下讲好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会被当代人理解与传承,才能塑造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象。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还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部分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传统媒体承载的形式单一故事在多个渠道上可最终组合成全媒体形式的故事。“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故事IP塑造,先就是从生产短视频口述故事形态入手,逐渐覆盖图文,小说、网剧、电影等全媒体故事形态,最终组合实现全媒体故事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
最后还需要注意差异性,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落实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因人制宜,就是正视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差异,量身定制恰到好处的话语表述方式,使故事被听懂、被记住。因地制宜,借助一些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表现形式和素材,充分挖掘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故事,让受众感兴趣,有兴趣。因时制宜,就是加强监测、分析、研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随受众喜好变化,打造符合海内外受众口味的中国文化故事。
(摘自李薇《光明日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材料三:
一张由我国专业团队制作、专门为欧美观众打造的最美“文化名片”——纪录片《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CNC海外渠道和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在春节之际同步推出。该片以最真实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画面向外国观众揭示了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将天文气象的变化与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等结合,展示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在该纪录片中,英国主持人江森海亲自参与各地的活动,通过他特有的西方式思维、视角来解释二十四节气,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降低了欧美受众的接受门槛,增加了作品的对外影响力。再加上该片背景音乐与国际接轨,为国际首席爱乐乐团定制;每一集片头都有精美的传统中国风动画,这些都让外国观众兴趣十足,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节选自《四季中国》纪录片简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确保各项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B. 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必须要辩证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一致。
C. “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通过多渠道组合成全媒体故事IP,就不再是一种故事形态产品。
D. 外国观众通过《四季中国》的内容、音乐、片头动画,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既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我党优良品格。
B.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如何研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C. 从材料三中江森海介绍二十四节气给西方人的成功案例看,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
D. 三则材料都以“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对象进行阐发,但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B.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 笃守正道,以新致胜。(《道德经》)
4.“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和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品质,请结合材料一具体说明。
5.班级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希望你能以《四季中国》为例来发表演说。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列出演说提纲。
【答案】C、A、D、①守正创新,承袭了中华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精神。历史证明,它是中华民族赢取进步的精神动力。②守正创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质,必将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①内容展现正确价值观:《四季中国》展现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②视角辩证且发展,寻求当代人类共同价值:《四季中国》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天文气象与物候、民俗的结合,在当下仍有意义。③依托信息技术支持,打造全媒体形式:《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CNC和各种媒体平台,传播便捷且广泛。④注重差异性,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四季中国》选用英国主持人用西方式思维、视角、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片头有精美的中国风动画,便于海外观众接受。
【解析】1.
【试题分析】
C选项“就不再是一种故事形态产品”错。材料二原文说的是“组合实现全媒体故事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而不是说就不是故事形态产品。
2.
【试题分析】
B选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材料二由首段“文化”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后面从四个角度分述“如何讲好”为总分结构。
C选项“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中的“最重要”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通过他特有的西方式思维、视角来解释二十四节气,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降低了欧美受众的接受门槛,增加了作品的对外影响力”,并没有说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
D选项“三则材料都以‘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对象进行阐发”错。材料一的论述中心是“守正与创新”。
3.
【试题分析】
由“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可知,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A选项讲守正。
B选项讲守正。
C选项讲创新。
D选项讲守正和创新。
4.
【试题分析】
由“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可知,守正创新,承袭了中华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精神。历史证明,它是中华民族赢取进步的精神动力。
由“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可知,守正创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质,必将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
5.
【试题分析】
由材料二原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可知,讲好中国故事内容展现正确价值观,而《四季中国》展现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由材料二原文“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还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部分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可知,讲好中国故事视角辩证且发展,寻求当代人类共同价值,而《四季中国》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天文气象与物候、民俗的结合,在当下仍有意义。
由材料二原文“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传统媒体承载的形式单一故事在多个渠道上可最终组合成全媒体形式的故事”可知,依托信息技术支持,打造全媒体形式,而《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CNC和各种媒体平台,传播便捷且广泛。
由材料二原文“最后还需要注意差异性,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落实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可知,注重差异性,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而《四季中国》选用英国主持人用西方式思维、视角、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片头有精美的中国风动画。便于海外观众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 风 雨
狄更斯
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的难以忘却,那么可怕,以致从我开始叙述的时候起,我就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在它发生之后多年,我常梦见它。我惊醒过来时,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及的海滨,联想到它。我要照着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生的情形,照样把它记录下来。我并不是在回忆它,而是看到它在发生;因为它又在我面前重演了。
移民出国的船起航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把即将移民澳洲的艾米莉的信交给她曾经的恋人汉姆,我乘邮车一路顶风冒雨,历尽艰险,从伦敦来到亚茅斯。到达终点时,我因为太疲倦了,上了客栈的床便坠入——如同从高塔上坠下悬崖——深沉的梦乡。我梦见,在隆隆的炮声中,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不过那两人是谁,我可说不上来。
隆隆的炮声如此响亮,而且不绝于耳,因而我很想听到的东西,怎么也听不到了,直到我大力挣扎,醒了过来。天色已经大亮——八九点钟了;现在,代替隆隆炮声的,已是暴风雨的怒吼了。有人在敲我的门,边敲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道。
“有条船出事了,就在附近!”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纵帆船,从西班牙或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的是水果和酒。你要是想去看看,先生,那就赶快!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给打得粉碎的。”
这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着走了,我尽可能快地迅速穿上衣服,奔上大街。
在我前面已经有许多人朝海滩方向奔去,我也朝那儿跑去,超过了不少人,很快就来到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前。
就在我们前面不远,那只船的一支桅杆已在离甲板六七英尺高处折断,倒在船舷一侧,跟乱七八糟的船帆和索具纠缠在一起。随着船的起伏翻腾——它一刻不停地在起伏翻腾,猛烈得难以想象——所有这堆乱糟糟的东西,都使劲地往船舷上敲打,像要把它打瘪进去似的。即便到了这种时候,船上的人还是努力想把这部分损坏的砍掉。由于船的这一侧朝向我们,因而当它向我们这面倾侧时,我清楚地看到船上的人都在挥动斧子砍着,其中有一个留着长鬈发的人,最为活跃,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原来海上掀起一个巨浪,打在颠簸起伏的破船上,把甲板上的人、桅杆、酒桶、木板、舷墙,全都像堆玩具似的,统统扫进了汹涌的波涛,只剩下留着长鬈发的人紧抱着残存的桅杆。
岸上的男人们呻吟着紧扣双手,女人们尖叫着转过脸去。另有一些人,发疯似的在沙滩上奔来奔去,求人救人,但谁也无能为力。我发现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别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命。就在这时,我发现沙滩的人群中有了新的骚动,看见人们往两旁分开——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尽管我被眼前这新的可怕景象弄得惊慌失措,可他脸上的决心和望着大海的神情——跟我记得的艾米莉出走后那天早上的神情完全一样——依然唤醒了我,使我意识到他面临的危险。我朝他奔去,用双臂搂住他,把他往回拖,央求刚才跟我说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去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沙滩!
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大卫少爷,”他意气风发地双手握住我的手说,“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
失事的船正在破裂之中,我看到它正在拦腰裂成两段,桅杆上那个唯一剩存的人的生命,已经处于一发千钧。但他仍紧抱住桅杆不放。他头戴一顶式样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的那样,而有较鲜艳的颜色;为他暂时把死亡挡住的那几块木板,在翻动,在滑出;预示他即将死亡的钟声在丁当作响,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着那顶帽子。当时,我看到了他这个动作,觉得自己简直快要疯了,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
汉姆独自站在那儿,注视着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暴风巨浪的怒吼;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一直勇敢地拼命搏斗着。这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可是暴风和海浪的威力,使得这场搏斗成了生死之争。后来,他终于靠近破船了,近到他只要再使劲划一下,就能抓住破船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
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只看到海里有一些碎片在打着漩涡,好像打碎的只不过是只木桶。人人脸上都露出一片惊慌之色——他已毫无知觉——死了。
被海浪冲到岸边的还有一具尸体——我看见对艾米莉始乱终弃的史蒂福斯头枕着胳臂躺在那儿,就像我以前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他躺着时的那种样子。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55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的“我”和结尾“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中的“我”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
B. 从“我”顶风冒雨、历尽艰险到亚茅斯给艾米莉送信,可以看出“我”的热情、正直、善良以及“我”对艾米莉、汉姆深挚的爱。
C. “我”央求在场的人劝汉姆不要下海救人,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留一点生还的希望。
D. 虽然在史蒂福斯遇难之前,“我”已经知道和艾米莉私奔的他受母亲影响早就抛弃了艾米莉,但“我”现在还把他当亲密朋友看待。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55章题目“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狂风暴雨,又暗示在这场暴风雨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我”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B. “我”梦中听到的隆隆的炮声,实际是暴风雨的怒吼,“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有隐喻的色彩,“我可说不上来”欲说还休,耐人寻味。
C. 开始“我”“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救人,后来当汉姆挺身而出时,“我”却“把他往回拖”,表现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
D. 小说结尾写“我”看到另一具尸体是史蒂福斯时并没有让读者感到意外,是因为作者在前文使用了“留着长鬈发”、挥动“红色便帽”等伏笔。
8.汉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形象特点,并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本文在叙述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B、C、【参考答案】汉姆是一个豪爽勇敢、有威望、有爱心的人。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岸上人物的衬托。
、【参考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真实性,并且有利于抒发情感。
②叙述语言灵活多变,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丰富多彩。
③用回忆方式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1.
【试题分析】
A选项“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错误,开头的“我”和结尾的“我”不是一个年代的“我”,这是一部回忆录形式的自传体小说,使用的是重叠式视角。
C 选项“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留一点生还的希望”错误。“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是说在场的人知道汉姆的性格,很难劝动他。
D选项“‘我”’现在还把他当亲密朋友看待”原文说“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可见现在没有把他当作好朋友。
2. 【试题分析】
C选项“表现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错误。央求水手救人时,“我”并不确定落难的长卷发是朋友史蒂福斯,“我”央求水手救人,就像岸上其他的人央求人救人一样,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不想“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命”。而且后文说“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可知,汉姆来到大海前,不顾危险去救人,体现处汉姆是一个豪爽勇敢的人。
由原文“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可知,汉姆是一位有威望的人,在场的一半人都听惯他的指挥。
由原文“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可知,当汉姆知道有船出事之后,拨开众人来到前面,体现出他是一位有爱心的人。
正面描写:
由原文“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这是对汉姆的语言描写。
由原文“他意气风发地”可知,这是对汉姆的神态描写。
由原文“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可知,这是对汉姆的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由原文“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可知,这是对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汉姆。
由原文“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可知,用岸上人物来衬托汉姆。
4.
【试题分析】
本文是一部回忆录形式的自传体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并且有利于抒发情感。
由原文“我就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原文“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由原文“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所以本文的叙述语言灵活多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
本文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所以作者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留 A匈奴凡B十九岁C始以D强壮出E及还F须发G尽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意思是“经过”,《庖丁解牛》中的“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是更换,两者意思不同。
B. 传,指传递、传送,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传”词义不相同。
C. 让,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 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王被杀,余部逃跑了,虽然怨恨匈奴,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
B. 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就派人去联络大月氏,要经过匈奴,有难度,于是皇上招募有能力出使的人。
C. 张骞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截留,十多年后才有机会逃到大宛,得到帮助,张骞才得以到达大月氏。
D. 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张骞和苏武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CEF、C、A、(1)如果能够达到(大月氏),(等我)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您的钱财宝物多的不能够数得清。
(2)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来到汉使者处),才能够在夜里见到了汉朝使者,把全部的情况(向使者)亲自陈述。、 ①都为汉朝出使他国;②都忠诚汉朝。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绝不改变节操;③都历经磨难最终回到汉朝。
【解析】1.
【试题分析】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凡十九岁”是“武留匈奴”的具体时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C处断句;
“出”与“还”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E处断句;
“须发”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F处断句。
2.
【试题分析】
A选项正确。经过;/更换。句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B选项正确。传递、传送;/流传。句意:押送到单于那里。/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C选项错误。意思不同。责备;/谦让、谦逊。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治理国家要以礼,他说话不谦让。
D选项正确。道歉;/告诉、告诫。句意:向汉使道歉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
3. 【试题分析】
A选项“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错误。原文是“无与共击之”,没有一起攻打匈奴的国家。
4.
【试题分析】
(1)“诚”,如果;“反”,通“返”,返回;“赂遗”,赠送。
(2)“得”,能够;“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具”,全部。
5.
【试题分析】
根据“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都为汉朝出使他国;
都忠诚汉朝。根据“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可知,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绝不改变节操;
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根据“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可知,都历经磨难回最终到汉朝。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桂问答二首
王 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咏岩桂
朱 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招隐章”出自《楚辞·招隐士》,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对隐者(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前两句重在“问”,问桂花为什么在桃李争春、年光随处可见的时候却不开花。
B. 王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问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桂的个性特点。
C. 王诗后两句写春桂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开花,表达了遗憾之情。
D. 朱诗的前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长习性,其具有主干挺拔和花朵稠密等特点。
16.请简要赏析朱诗的颈联“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答案】C、【参考答案】桂花香气芬芳浓郁令人思虑纯净,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净化,而秋云映衬之下的岩桂更显得姿容姣美,那云影也似乎在护卫着仙妆打扮的岩桂。这两句诗通过对桂花特质的描写,描绘了桂花的高洁与美丽,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接近仙境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欣赏和向往。
【解析】1. 【试题分析】C选项“表达了遗憾之情”错误,结合原文“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可知,及至秋日风霜来临,你可知我一枝独秀。王诗通过春桂的回答,高度赞美了春桂不趋时俗,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一枝独秀,凌冬傲霜的高贵品质,体现作者对春桂“独秀”的激赏之情。
2.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可知,“天香”指的是桂花的香气,它清新淡雅,仿佛能够净化人们的思想,带来纯净的想象空间;“云影”则形容云彩投射出的影子,在这里用来保护桂花,使得它在月光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庄严,如同仙女般的装扮。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桂花的香气和外观,还隐喻了桂花所代表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将其比作能够提升人们精神世界的“仙友”和“仙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欣赏和向往。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源头的探寻,赋予诗歌以理性的光辉。
(2)过度的关爱是一种伤害。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讽刺了过度关注导致树木的天性被损害的行为。
(3)小英上初中的妹妹聪明机灵,但学习上不注意点滴知识的积累,小英用《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她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示例一: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示例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示例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 【试题分析】
易错字有:畔、初、毫、累。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被告知,下井需要从里到外换上进入煤矿的防静电衣服——一套紫红色的纯棉衣裤。( A),因此还得穿上一件蓝色的粗布马甲,脖子上围好一条浅粉色的毛巾,以便保暖。除此之外,腰上还需系一根宽大的牛皮腰带,腰带上拴一件1千克左右、如大号便携式水壶一般的井下自救器和定位装备。然后戴上红色安全帽和矿灯,换上黑色的长筒胶鞋。
通往井下的直梯叫“罐笼”,我们来到井口,挤进罐笼里。罐笼开始缓缓降落,工作人员提醒,( B),大家要抓好罐笼两边的扶栏。 ①我将扶栏抓得紧紧的,②甚至做好了颠簸厉害时的心理。③在下降的过程中,④罐笼确实抖动了一两次,⑤即使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⑥罐笼下降的过程只持续了一两分钟左右,⑦触底时略有一顿,⑧然后罐笼门自动打开,⑨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地下500米的深处。⑩在巷道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机器人身高大约有1.5米, 头部是两台高清摄像机,仿佛两只可爱的大眼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A.下句“因此还得穿上一件蓝色的粗布马甲,脖子上围好一条浅粉色的毛巾,以便保暖”强调需要保暖,可见井下温度低,应填:井下的温度较低。
B.“大家要抓好罐笼两边的扶栏”由提醒的内容可知,罐笼降落时有颠簸,应填:罐笼下降时会有颠簸。
(2)语句②,“做好了”缺宾语中心语,在“心理”后加上“准备”。
语句⑤,不合逻辑,“即使”表假设,而上下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把“假设”改为“但(是)”。修改为:但(是)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
语句⑥,“一两分钟”表示不确定,“左右”赘余,删掉“左右”。

答案:
(1)A.井下的温度较低;
B.罐笼下降时会有颠簸。
(2)语句②,修改为:甚至做好了颠簸厉害时的心理准备。语句⑤,修改为:但(是)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语句⑥,修改为:罐笼下降的过程只持续了一两分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 ·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_ _ _ _ _ _ _ _ _ _ _ 12
② _ _ _ _ _ _ _ _ _ _ _ 12
21.《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从下面两处语句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2)却说紫鹃端了茶来,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第六十三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毕”字在古语中使用较多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示例一:“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符合王熙凤尊贵的身份。
示例二:“怄”字,故意惹人恼怒,闹别扭,生闷气。一个“怄”字传神地表达黛玉此时生闷气的神态,富有画面感,符合林黛玉敏感细腻的人物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宝玉对其的关心与关注,展现出两人的关系的亲密与和谐。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说明空格处的核心内容为“‘毕’字用的较多”,前文是“普通话”,空格处应为“古语”(《史记 项羽本纪》《阿房宫赋》“古人之风”),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毕’字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等。
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赏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考查《红楼梦》中的方言,需要考生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语言描写和用词来反推人物形象。方言在人物对话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饶有兴味,符合日常生活,具有真实性。分析时先说语境义,再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例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的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
如“怄”字,为方言土语,指怄气,生闷气。此处是用来描写林黛玉形象的语言,“宝二爷又来怄气了”,符合林黛玉敏感多疑的形象特点;“谁敢怄妹妹了”是贾宝玉的语言,一个“怄”字表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和谐。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所有人都认为拔河的绳子坚不可摧时,绳子断了。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与思考。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保持谨慎,行稳致远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此句警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保持谨慎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如此才能安身保国。诚然,再坚不可摧的绳子也可能有折断的时候,故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唯有保持谨慎意识,才能行稳致远。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保持谨慎,需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世界风云变幻,世事难以预料,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更需要我们“备豫不虞”。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条公路被称作“死亡之路”,许多自驾游来的旅客都在此地翻车丧命,原因在于人们以为自己是在一条笔直公路上开车,不能提前把握好前进的每一步,才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与之相反,华为公司面对美国的极端打压,不仅没有倒下,反而逆境反击,正是因为他们的未雨绸缪,在公司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储备人才,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才有了风雨中傲然绽放的华为传奇。俗语“有备无患”可谓金玉之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让我们胸有成竹,可以让我们临乱不惧,可以让我们行稳致远。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保持谨慎,需要我们善始善终,坚持不懈。谨慎不是一时的小心翼翼,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需要我们“慎终如始”,方可“则无败事”。
李存勖早年励精图治,东征西讨,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大败梁兵,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可谓意气之盛!奈何即位之后却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惜其不能从“一”而终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时时注意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开创了令人称颂至今的“贞观之治”,正在于他能够牢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良言,朝乾夕惕,永不懈怠。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亦当保持敬畏的意识,保持谨慎的心态,提前准备,慎终如始,谨慎地面对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方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解析】【试题分析】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意外事件,在拔河比赛中,人们会形成一种固有观念,认为绳子是坚不可摧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绳子也有其承受的极限,绳子也会断裂。这则材料揭示了人们往往容易对事物的坚固性产生过度乐观的估计,这种乐观估计可能导致人们对潜在风险缺乏警惕,进而在关键时刻遭遇失败或挫折。
这则材料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保持谨慎和警惕,不要盲目相信事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使在看似稳固的情况下,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包括我们自身。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要过于自信和自满。此外,这则材料还可以引发我们对于集体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关系的思考。在拔河比赛中,所有人对绳子的坚固性持有相同的认知,然而这种集体认知并未能阻止绳子断裂的事实。这告诉我们,即使在集体中,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集体的共识来做出决策,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后,这则材料也可以被视为对挑战传统观念和打破常规思维的鼓励。在拔河比赛中,绳子的断裂打破了人们对其坚固性的固有认知,这启示我们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这则材料通过拔河比赛中的绳子断裂现象,提醒我们要保持谨慎和警惕,不要盲目相信事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鼓励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写作时,在开头部分引出主题,提出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主体部分可以分别从个人成长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科技发展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国家进步要勇敢挑战传统观念等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观点,我们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固有认知,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我们才能发现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论证力度,可以采用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议论语言具有说服力,并且要注意将不同角度的论述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文章整体更为完整、连贯。
立意:
1.警惕过度乐观,正视事物局限。
2.保持谨慎与敬畏,预防意外风险。
3.独立思考,挑战集体共识。
4.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调研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守正”,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作出的选择和结论;“创新”,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勇于进行实践创新。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
(摘编自《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也是摆在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和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导向金不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18字”既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高度一致,又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接,做到了融通古今中外。只有在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引领下讲好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会被当代人理解与传承,才能塑造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象。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还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部分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传统媒体承载的形式单一故事在多个渠道上可最终组合成全媒体形式的故事。“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故事IP塑造,先就是从生产短视频口述故事形态入手,逐渐覆盖图文,小说、网剧、电影等全媒体故事形态,最终组合实现全媒体故事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
最后还需要注意差异性,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落实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因人制宜,就是正视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差异,量身定制恰到好处的话语表述方式,使故事被听懂、被记住。因地制宜,借助一些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表现形式和素材,充分挖掘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故事,让受众感兴趣,有兴趣。因时制宜,就是加强监测、分析、研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随受众喜好变化,打造符合海内外受众口味的中国文化故事。
(摘自李薇《光明日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材料三:
一张由我国专业团队制作、专门为欧美观众打造的最美“文化名片”——纪录片《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CNC海外渠道和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在春节之际同步推出。该片以最真实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画面向外国观众揭示了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将天文气象的变化与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等结合,展示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在该纪录片中,英国主持人江森海亲自参与各地的活动,通过他特有的西方式思维、视角来解释二十四节气,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降低了欧美受众的接受门槛,增加了作品的对外影响力。再加上该片背景音乐与国际接轨,为国际首席爱乐乐团定制;每一集片头都有精美的传统中国风动画,这些都让外国观众兴趣十足,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节选自《四季中国》纪录片简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确保各项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B. 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必须要辩证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一致。
C. “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通过多渠道组合成全媒体故事IP,就不再是一种故事形态产品。
D. 外国观众通过《四季中国》的内容、音乐、片头动画,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既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我党优良品格。
B.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如何研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C. 从材料三中江森海介绍二十四节气给西方人的成功案例看,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
D. 三则材料都以“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对象进行阐发,但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B.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 笃守正道,以新致胜。(《道德经》)
4.“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和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品质,请结合材料一具体说明。
5.班级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希望你能以《四季中国》为例来发表演说。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列出演说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 风 雨
狄更斯
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的难以忘却,那么可怕,以致从我开始叙述的时候起,我就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在它发生之后多年,我常梦见它。我惊醒过来时,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及的海滨,联想到它。我要照着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生的情形,照样把它记录下来。我并不是在回忆它,而是看到它在发生;因为它又在我面前重演了。
移民出国的船起航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把即将移民澳洲的艾米莉的信交给她曾经的恋人汉姆,我乘邮车一路顶风冒雨,历尽艰险,从伦敦来到亚茅斯。到达终点时,我因为太疲倦了,上了客栈的床便坠入——如同从高塔上坠下悬崖——深沉的梦乡。我梦见,在隆隆的炮声中,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不过那两人是谁,我可说不上来。
隆隆的炮声如此响亮,而且不绝于耳,因而我很想听到的东西,怎么也听不到了,直到我大力挣扎,醒了过来。天色已经大亮——八九点钟了;现在,代替隆隆炮声的,已是暴风雨的怒吼了。有人在敲我的门,边敲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道。
“有条船出事了,就在附近!”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纵帆船,从西班牙或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的是水果和酒。你要是想去看看,先生,那就赶快!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给打得粉碎的。”
这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着走了,我尽可能快地迅速穿上衣服,奔上大街。
在我前面已经有许多人朝海滩方向奔去,我也朝那儿跑去,超过了不少人,很快就来到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前。
就在我们前面不远,那只船的一支桅杆已在离甲板六七英尺高处折断,倒在船舷一侧,跟乱七八糟的船帆和索具纠缠在一起。随着船的起伏翻腾——它一刻不停地在起伏翻腾,猛烈得难以想象——所有这堆乱糟糟的东西,都使劲地往船舷上敲打,像要把它打瘪进去似的。即便到了这种时候,船上的人还是努力想把这部分损坏的砍掉。由于船的这一侧朝向我们,因而当它向我们这面倾侧时,我清楚地看到船上的人都在挥动斧子砍着,其中有一个留着长鬈发的人,最为活跃,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原来海上掀起一个巨浪,打在颠簸起伏的破船上,把甲板上的人、桅杆、酒桶、木板、舷墙,全都像堆玩具似的,统统扫进了汹涌的波涛,只剩下留着长鬈发的人紧抱着残存的桅杆。
岸上的男人们呻吟着紧扣双手,女人们尖叫着转过脸去。另有一些人,发疯似的在沙滩上奔来奔去,求人救人,但谁也无能为力。我发现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别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命。就在这时,我发现沙滩的人群中有了新的骚动,看见人们往两旁分开——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尽管我被眼前这新的可怕景象弄得惊慌失措,可他脸上的决心和望着大海的神情——跟我记得的艾米莉出走后那天早上的神情完全一样——依然唤醒了我,使我意识到他面临的危险。我朝他奔去,用双臂搂住他,把他往回拖,央求刚才跟我说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去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沙滩!
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大卫少爷,”他意气风发地双手握住我的手说,“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
失事的船正在破裂之中,我看到它正在拦腰裂成两段,桅杆上那个唯一剩存的人的生命,已经处于一发千钧。但他仍紧抱住桅杆不放。他头戴一顶式样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的那样,而有较鲜艳的颜色;为他暂时把死亡挡住的那几块木板,在翻动,在滑出;预示他即将死亡的钟声在丁当作响,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着那顶帽子。当时,我看到了他这个动作,觉得自己简直快要疯了,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
汉姆独自站在那儿,注视着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暴风巨浪的怒吼;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一直勇敢地拼命搏斗着。这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可是暴风和海浪的威力,使得这场搏斗成了生死之争。后来,他终于靠近破船了,近到他只要再使劲划一下,就能抓住破船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
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只看到海里有一些碎片在打着漩涡,好像打碎的只不过是只木桶。人人脸上都露出一片惊慌之色——他已毫无知觉——死了。
被海浪冲到岸边的还有一具尸体——我看见对艾米莉始乱终弃的史蒂福斯头枕着胳臂躺在那儿,就像我以前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他躺着时的那种样子。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55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的“我”和结尾“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中的“我”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
B. 从“我”顶风冒雨、历尽艰险到亚茅斯给艾米莉送信,可以看出“我”的热情、正直、善良以及“我”对艾米莉、汉姆深挚的爱。
C. “我”央求在场的人劝汉姆不要下海救人,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留一点生还的希望。
D. 虽然在史蒂福斯遇难之前,“我”已经知道和艾米莉私奔的他受母亲影响早就抛弃了艾米莉,但“我”现在还把他当亲密朋友看待。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55章题目“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狂风暴雨,又暗示在这场暴风雨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我”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B. “我”梦中听到的隆隆的炮声,实际是暴风雨的怒吼,“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有隐喻的色彩,“我可说不上来”欲说还休,耐人寻味。
C. 开始“我”“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救人,后来当汉姆挺身而出时,“我”却“把他往回拖”,表现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
D. 小说结尾写“我”看到另一具尸体是史蒂福斯时并没有让读者感到意外,是因为作者在前文使用了“留着长鬈发”、挥动“红色便帽”等伏笔。
8.汉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形象特点,并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本文在叙述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留 A匈奴凡B十九岁C始以D强壮出E及还F须发G尽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意思是“经过”,《庖丁解牛》中的“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是更换,两者意思不同。
B. 传,指传递、传送,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传”词义不相同。
C. 让,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 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王被杀,余部逃跑了,虽然怨恨匈奴,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
B. 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就派人去联络大月氏,要经过匈奴,有难度,于是皇上招募有能力出使的人。
C. 张骞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截留,十多年后才有机会逃到大宛,得到帮助,张骞才得以到达大月氏。
D. 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张骞和苏武有哪些相同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桂问答二首
王 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咏岩桂
朱 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招隐章”出自《楚辞·招隐士》,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对隐者(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前两句重在“问”,问桂花为什么在桃李争春、年光随处可见的时候却不开花。
B. 王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问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桂的个性特点。
C. 王诗后两句写春桂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开花,表达了遗憾之情。
D. 朱诗的前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长习性,其具有主干挺拔和花朵稠密等特点。
16.请简要赏析朱诗的颈联“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源头的探寻,赋予诗歌以理性的光辉。
(2)过度的关爱是一种伤害。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讽刺了过度关注导致树木的天性被损害的行为。
(3)小英上初中的妹妹聪明机灵,但学习上不注意点滴知识的积累,小英用《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她积累的重要性。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被告知,下井需要从里到外换上进入煤矿的防静电衣服——一套紫红色的纯棉衣裤。( A),因此还得穿上一件蓝色的粗布马甲,脖子上围好一条浅粉色的毛巾,以便保暖。除此之外,腰上还需系一根宽大的牛皮腰带,腰带上拴一件1千克左右、如大号便携式水壶一般的井下自救器和定位装备。然后戴上红色安全帽和矿灯,换上黑色的长筒胶鞋。
通往井下的直梯叫“罐笼”,我们来到井口,挤进罐笼里。罐笼开始缓缓降落,工作人员提醒,( B),大家要抓好罐笼两边的扶栏。 ①我将扶栏抓得紧紧的,②甚至做好了颠簸厉害时的心理。③在下降的过程中,④罐笼确实抖动了一两次,⑤即使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⑥罐笼下降的过程只持续了一两分钟左右,⑦触底时略有一顿,⑧然后罐笼门自动打开,⑨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地下500米的深处。⑩在巷道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机器人身高大约有1.5米, 头部是两台高清摄像机,仿佛两只可爱的大眼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 ·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 12
② _ _ _ _ _ _ _ _ _ _ _ 12
21.《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从下面两处语句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2)却说紫鹃端了茶来,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第六十三回)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所有人都认为拔河的绳子坚不可摧时,绳子断了。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与思考。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调研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小题,共 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守正”,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作出的选择和结论;“创新”,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
和趋势,勇于进行实践创新。守正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是要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
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革故
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
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而为创新提供坚实
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
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
(摘编自《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也是摆在我们
宣传文化战线和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导向金不换”,用“润物细无声”的
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根
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
第 1页,共 10页
髓,这“18 字”既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高度一致,又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接,做到了融通古今
中外。只有在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引领下讲好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会被当代人理解与传
承,才能塑造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象。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还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部分
进行“瘦身”,对“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予以精准扬弃和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积极寻求当代人类最需要的文化共识和共同价值。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促成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
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传统媒体承载的形式单一故事在多个渠道上可最终组合成全媒体
形式的故事。“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故事 IP 塑造,先就是从生产短视频口述故事形态入手,逐渐覆盖图文,
小说、网剧、电影等全媒体故事形态,最终组合实现全媒体故事 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
最后还需要注意差异性,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落实讲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故事。因人制宜,就是正视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差异,量身定制恰到好处的话
语表述方式,使故事被听懂、被记住。因地制宜,借助一些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表现形式和素材,充分挖掘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故事,让受众感兴趣,有兴趣。因时制宜,就是加强监测、分析、研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随受众
喜好变化,打造符合海内外受众口味的中国文化故事。
(摘自李薇《光明日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材料三:
一张由我国专业团队制作、专门为欧美观众打造的最美“文化名片”——纪录片《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 CNC
海外渠道和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在春节之际同步推出。该片以最真实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画面向外国观众揭示了二
十四节气是如何将天文气象的变化与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等结合,展示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在该纪录片中,英国主持人江森海亲自参与各地的活动,通过他特有的西方式思维、视角来
解释二十四节气,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降低了欧美受众的接受门槛,增加了作品的对外影响
力。再加上该片背景音乐与国际接轨,为国际首席爱乐乐团定制;每一集片头都有精美的传统中国风动画,这些都
让外国观众兴趣十足,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节选自《四季中国》纪录片简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确保各项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B.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必须要辩证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一致。
C.“海昏侯刘贺祭祀的一天”通过多渠道组合成全媒体故事 IP,就不再是一种故事形态产品。
D.外国观众通过《四季中国》的内容、音乐、片头动画,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既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我党优良品格。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如何研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第 2页,共 10页
C.从材料三中江森海介绍二十四节气给西方人的成功案例看,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
D.三则材料都以“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对象进行阐发,但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B.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笃守正道,以新致胜。(《道德经》)
4.“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和创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品质,请结合
材料一具体说明。
5.班级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希望你能以《四季中国》为例来发表演说。请你结合材料二的
有关内容,列出演说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 风 雨
狄更斯
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的难以忘却,那么可怕,以致从我开始叙述的时候起,我就看到
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在
它发生之后多年,我常梦见它。我惊醒过来时,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
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及的海滨,联想到它。
我要照着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生的情形,照样把它记录下来。我并不是在回忆它,而是看到它在发生;因为它又在我
面前重演了。
移民出国的船起航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把即将移民澳洲的艾米莉的信交给她曾经的恋人汉姆,我乘邮车一
路顶风冒雨,历尽艰险,从伦敦来到亚茅斯。到达终点时,我因为太疲倦了,上了客栈的床便坠入——如同从高塔
第 3页,共 10页
上坠下悬崖——深沉的梦乡。我梦见,在隆隆的炮声中,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不过那两人是谁,我可
说不上来。
隆隆的炮声如此响亮,而且不绝于耳,因而我很想听到的东西,怎么也听不到了,直到我大力挣扎,醒了过来。
天色已经大亮——八九点钟了;现在,代替隆隆炮声的,已是暴风雨的怒吼了。有人在敲我的门,边敲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道。
“有条船出事了,就在附近!”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纵帆船,从西班牙或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的是水果和酒。你要是想去看看,先生,那就赶快!海滩上的
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给打得粉碎的。”
这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着走了,我尽可能快地迅速穿上衣服,奔上大街。
在我前面已经有许多人朝海滩方向奔去,我也朝那儿跑去,超过了不少人,很快就来到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前。
就在我们前面不远,那只船的一支桅杆已在离甲板六七英尺高处折断,倒在船舷一侧,跟乱七八糟的船帆和索
具纠缠在一起。随着船的起伏翻腾——它一刻不停地在起伏翻腾,猛烈得难以想象——所有这堆乱糟糟的东西,都
使劲地往船舷上敲打,像要把它打瘪进去似的。即便到了这种时候,船上的人还是努力想把这部分损坏的砍掉。由
于船的这一侧朝向我们,因而当它向我们这面倾侧时,我清楚地看到船上的人都在挥动斧子砍着,其中有一个留着
长鬈发的人,最为活跃,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原来海上
掀起一个巨浪,打在颠簸起伏的破船上,把甲板上的人、桅杆、酒桶、木板、舷墙,全都像堆玩具似的,统统扫进
了汹涌的波涛,只剩下留着长鬈发的人紧抱着残存的桅杆。
岸上的男人们呻吟着紧扣双手,女人们尖叫着转过脸去。另有一些人,发疯似的在沙滩上奔来奔去,求人救人,
但谁也无能为力。我发现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别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
命。就在这时,我发现沙滩的人群中有了新的骚动,看见人们往两旁分开——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尽管我被
眼前这新的可怕景象弄得惊慌失措,可他脸上的决心和望着大海的神情——跟我记得的艾米莉出走后那天早上的神
情完全一样——依然唤醒了我,使我意识到他面临的危险。我朝他奔去,用双臂搂住他,把他往回拖,央求刚才跟
我说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去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沙滩!
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
希望。“大卫少爷,”他意气风发地双手握住我的手说,“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
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
失事的船正在破裂之中,我看到它正在拦腰裂成两段,桅杆上那个唯一剩存的人的生命,已经处于一发千钧。
但他仍紧抱住桅杆不放。他头戴一顶式样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的那样,而有较鲜艳的颜色;为他暂时把死
亡挡住的那几块木板,在翻动,在滑出;预示他即将死亡的钟声在丁当作响,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着那顶帽子。
当时,我看到了他这个动作,觉得自己简直快要疯了,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
汉姆独自站在那儿,注视着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暴风巨浪的怒吼;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
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
第 4页,共 10页
起来。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一直
勇敢地拼命搏斗着。这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可是暴风和海浪的威力,使得这场搏斗成了生死之争。后来,他终
于靠近破船了,近到他只要再使劲划一下,就能抓住破船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
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
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只看到海里有一些碎片在打着漩涡,好像打碎的只不过是只木桶。人人脸
上都露出一片惊慌之色——他已毫无知觉——死了。
被海浪冲到岸边的还有一具尸体——我看见对艾米莉始乱终弃的史蒂福斯头枕着胳臂躺在那儿,就像我以前在
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他躺着时的那种样子。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 55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的“我”和结尾“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中的“我”
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
B.从“我”顶风冒雨、历尽艰险到亚茅斯给艾米莉送信,可以看出“我”的热情、正直、善良以及“我”对艾米莉、
汉姆深挚的爱。
C.“我”央求在场的人劝汉姆不要下海救人,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
留一点生还的希望。
D.虽然在史蒂福斯遇难之前,“我”已经知道和艾米莉私奔的他受母亲影响早就抛弃了艾米莉,但“我”现在还把
他当亲密朋友看待。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 55章题目“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狂风暴雨,又暗示在这场暴风雨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对“我”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B.“我”梦中听到的隆隆的炮声,实际是暴风雨的怒吼,“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有隐喻的色彩,“我
可说不上来”欲说还休,耐人寻味。
C.开始“我”“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救人,后来当汉姆挺身而出时,“我”却“把他往回拖”,表现
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
D.小说结尾写“我”看到另一具尸体是史蒂福斯时并没有让读者感到意外,是因为作者在前文使用了“留着长鬈
发”、挥动“红色便帽”等伏笔。
8.汉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形象特点,并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第 5页,共 10页
9.本文在叙述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
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
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
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
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
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
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
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
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留 A匈奴凡 B十九
岁 C始以 D强壮出 E及还 F须发 G尽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意思是“经过”,《庖丁解牛》中的“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是更换,两者意思不同。
B.传,指传递、传送,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传”词义不相同。
第 6页,共 10页
C.让,文中是“责备”的意思,与《论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月氏被匈奴打败,月氏王被杀,余部逃跑了,虽然怨恨匈奴,却没有团结起来攻打匈奴的想法。
B.汉朝正想消灭匈奴,就派人去联络大月氏,要经过匈奴,有难度,于是皇上招募有能力出使的人。
C.张骞出使大月氏,被匈奴截留,十多年后才有机会逃到大宛,得到帮助,张骞才得以到达大月氏。
D.汉昭帝即位,索要苏武,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使者再次来到匈奴,因为常惠,才得到苏武消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 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张骞和苏武有哪些相同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2小题,共 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桂问答二首
王 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咏岩桂
朱 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第 7页,共 10页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招隐章”出自《楚辞·招隐士》,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对
隐者(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前两句重在“问”,问桂花为什么在桃李争春、年光随处可见的时候却不开花。
B.王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问答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桂的个性特点。
C.王诗后两句写春桂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在风霜摇落的秋冬时节开花,表达了遗憾之情。
D.朱诗的前两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岩桂的生长习性,其具有主干挺拔和花朵稠密等特点。
16.请简要赏析朱诗的颈联“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四、默写:本大题共 1小题,共 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源头的探
寻,赋予诗歌以理性的光辉。
(2)过度的关爱是一种伤害。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两句话讽刺了过度关注导致树木的天性被损害的行为。
(3)小英上初中的妹妹聪明机灵,但学习上不注意点滴知识的积累,小英用《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告诉她积累的重要性。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4小题,共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被告知,下井需要从里到外换上进入煤矿的防静电衣服——一套紫红色的纯棉衣裤。(A),因此还得穿上一
件蓝色的粗布马甲,脖子上围好一条浅粉色的毛巾,以便保暖。除此之外,腰上还需系一根宽大的牛皮腰带,腰带
上拴一件 1千克左右、如大号便携式水壶一般的井下自救器和定位装备。然后戴上红色安全帽和矿灯,换上黑色的
长筒胶鞋。
通往井下的直梯叫“罐笼”,我们来到井口,挤进罐笼里。罐笼开始缓缓降落,工作人员提醒,( B),大家要抓
好罐笼两边的扶栏。①我将扶栏抓得紧紧的,②甚至做好了颠簸厉害时的心理。③在下降的过程中,④罐笼确实抖
动了一两次,⑤即使实际上,那种抖动比飞机起降时的颠簸还轻微得多。⑥罐笼下降的过程只持续了一两分钟左右,
第 8页,共 10页
⑦触底时略有一顿,⑧然后罐笼门自动打开,⑨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地下 500米的深处。⑩在巷道的拐角处,我们
看到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机器人身高大约有 1.5米, 头部是两台高清摄像机,仿佛两只可爱的大眼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
“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
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
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
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
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 ·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
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① 12
② _ _ _ _ _ _ _ _ _ _ _ 12
第 9页,共 10页
21.《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从下面两处语句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
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2)却说紫鹃端了茶来,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
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第六十三回)
六、作文: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所有人都认为拔河的绳子坚不可摧时,绳子断了。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体现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与思考。文体不限,题
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第 10页,共 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