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祖籍赣州,后迁河南洛阳,享年八十二。
他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是南宋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
曾几的诗风清新淡雅,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充满生动的形象。
曾几在宋代诗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因其创作的丰厚,更因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为后世所称道。后人将其归入江西诗派亦可谓名至实归。。
了解诗句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表达的情感。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能通过朗读诗歌,体会旅途的画面感和诗人的愉快心情。
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和诗歌艺术的能力。
学一学
学一学
méi xī fàn jiǎn
梅 溪 泛 减
梅花
梅子
小溪
溪水
广泛
宽泛
减轻 减少
走在三衢的道路上
自由朗读古诗
确保字音准确
把握好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你明白这个题目的含义吗?
学一学
1. 自由朗读前两句诗,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思考诗句中描绘的自然景象。
2. 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想象它们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氛围和情感。
3. 思考诗人的心境,如何通过景物表现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4. 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理解,分享对诗歌画面和情感的不同体会与感受。
学一学
梅子黄了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标明了季节
天天晴朗,诗人心情愉快,充满了喜悦和舒畅的情感。
译文:梅子黄透的时候,天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乘船轻划过清澈的小溪,直到溪水的尽头。下船后,沿着曲折的山路继续前行。
学一学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欣赏完前两句,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三、四句
学一学
译文:山路两旁绿树成荫,景色与来时的路相仿,宁静而清新。树林深处,偶尔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清脆悠扬,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宁静。
总结一下作者第三、四句的所见所闻
所见
静:树林
所闻
动:鸟鸣
学一学
绿阴不减
黄鹂四五声
学一学
梅子黄熟的时节,天空湛蓝透亮,日日晴空如洗,阳光洒满大地,明媚而温暖,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这是大自然赠予人间的画卷。
诗句赏析
梅子黄时日日晴
学一学
乘船缓缓行驶在清澈的小溪上,水面倒映着青山绿树,轻舟划过,激起层层涟漪,抵达溪水尽头时,下船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继续前行。山路通向远方,仿佛引领着人们去探索自然深处的神秘与美丽。
诗句赏析
小溪泛尽却山行
学一学
山路两旁绿树葱茏,浓密的枝叶交织成一片清凉的荫蔽,周围的景色与来时的路颇为相似,依旧是那样幽静而怡人。眼前一片宁静而清新,让人沉浸在这如画的山林景色之中,感受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诗句赏析
绿阴不减来时路
学一学
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啼鸣,声音清脆悦耳。那悠扬的鸟鸣在静谧的林间回荡,为原本幽静的环境平添了一丝生机。每一声鸣叫都仿佛在诉说这片林子的灵动与和谐,让感到宁静与安逸。
诗句赏析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
[宋]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日”的发音稍微拉长且加重;“晴”则语调上扬,表达出一种意外的喜悦感。
先乘船后山路,兴致盎然,满怀喜悦,感受大自然美好与乐趣,心情格外轻松愉快。
以轻松稍快的节奏读出,展现静中有动的韵味,传递出灵动与平和并存的独特意境
语速提升,语调渐高,充满张力。声音适度延长,传递出意犹未尽的意味,洋溢着期待与兴奋的情绪。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这美丽的画面吧!
学一学
梅子( )的时节,作者( )顺流而下,沿着清幽的小溪一路前行,直到小溪的( )才停下舟楫。之后,他改步行山路继续( ),沿途的景色如画:( )茂密的树木,枝叶间洒下的斑驳阳光,依旧与来时一样( )。而在幽静的深林中,还能听到几声( )清脆的鸣叫,欢快的鸟声为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和趣味,让人感受到自然的( ),也让旅途更加生动有趣,令人流连忘返。
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材第3页)
黄透
乘船
尽头
前行
苍翠
葱郁
黄鹂
盎然生机
学一学
学一学
黄时 ,
泛尽 。
不减来时路,
添得 四五声。
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
日日晴
却山行
背诵指导
梅子黄透时,天天阳光明媚。
诗人乘船过清溪至尽头,改走曲折山路。
绿树成荫,景色清新。
黄鹂鸣声悠扬,为宁静增添几分生动。
1. 《三衢道中》描绘梅子成熟季节诗人游历三衢山的景象,情景交融。
2. 诗中展现了山区清丽明媚的自然风光,充满生机与美感。
课堂小结
3. 诗人以细腻笔触描写旅途所见,表达了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与喜爱。
4. 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愉悦、陶醉于山水之间的闲适与惬意。
课堂小结
知识扩展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唐]杜 甫
熟读并默写古诗,领悟诗人情感与思想的深意。
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古诗内容,传递诗中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课后作业
古诗三首
三衢道中
你掌握了吗?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