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8: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导读】
1.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应该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世界顶级的大文豪。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一位文学博士对张老师感叹:
  面对托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泰,如同面对浩瀚的大海和崇峻的高山,于是我用一年时间读了托尔斯泰的主要著作,然后还带着朝圣者的心情,到俄罗斯专程去瞻仰他的故居和墓地。在那里,我摒着呼吸,热泪盈眶,脑子里想着他作品里的人物。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了,我还不愿离去……
2.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奥地利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茨威格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7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 。离开大学后,到世界各地去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家。旅行生活以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茨威格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茨威格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他的作品,往往追寻伟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可惜的是,二战期间,他不堪纳粹统治,无法苟活下去,和妻子一起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我们学过茨威格的什么作品?
《伟大的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世界顶级的传记大师,写世界顶级的大文豪。
3.【小知识】《三作家》
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个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作为他研究和写作的对象。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三作家》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传记作品。
4.学习方法指导
本文语言睿智深刻、文采四溅。学习本课要着重学习它的语言——
1.解决生字词和疑难语句。
2.仔细品味,特别是品味精彩的比喻艺术。
3.反复朗读,注意积累,精彩文句最好背过。
下面请朗读课文,边读边划:精彩语句、难懂语句。

二.预习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什么文体?

2.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

3.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



三.阅读“外表”
(一)阅读第一段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正音
髭 zī 髯 rán 黝 yǒu 绺 liǔ 鬈 quán
2.词语解释
髭 嘴上边的胡子。
髯 弯曲的头发。
鬈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3.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植被”、“空地”各是什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题很容易,但表述准确并不太容易)

4.这一段还有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




(二)阅读第二段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采,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5.第二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概括其外貌特点的两个句子是:



【小资料】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罗斯的一个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在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是伯爵,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是公爵的女儿。他青年时代过着贵族公子哥的生活。
托尔斯泰故居

6.写外貌的语句,既抓住了特点(与鲁迅写清国留学生相比又有不同特点),又才华横溢。你觉得哪些语句是这样?







7.第二段哪几个句子是比喻或兼夸张?






8.下面加点的词语各比喻什么?是否新奇?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陋屋 工作间  
小屋 小窗
横梁

(三)阅读第3-5自然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 )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 )
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 )
( )
什么 就这么个侏儒!这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 )

2.难句解读: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联系下面两则“小资料”解答。




【小资料】
1.托尔斯泰的晚年
托尔斯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吃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事体力劳动,亲自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
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家乡的森林中,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 “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墓地 茨威格眼中“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2.托尔斯泰的平民化
茨威格在他的《俄罗斯之行》中说:呈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面前的托尔斯泰的故居竟是如此的普通,普通得近于简陋。只是一幢涂着白色的低矮的破房。卧室里摆放着狭窄的铁床,简直就像军用床一般,床上铺着最简朴的粗布被褥;餐厅里摆放的是便宜的油漆家具或在农村打制的物件,晚上只有煤油灯的微弱光亮,没有一件值钱物品或真正的贵重物品,墙上挂着镶有粗糙镜框的褪色照片,丝毫没有追求舒适和生活富裕的迹象。看到这些近于贫寒的居室陈设,很难设想它的主人竟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

3.第四段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从穿戴方面看、从经历方面看……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4.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五.阅读“内心”
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犀( )利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广袤( )无垠

2.解读难句:下面的语句该怎样理解?
提示:这个题难度有点大,又是理解本文的重点。如果不懂,就无法真正理解本文的思想和艺术,也不会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
①高尔基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匕首”指什么?“主人”指谁?)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不是矛盾吗?这该怎样理解 )




3.“内心“部分有哪些好的比喻句?先找出来,再反复读。







七.巩固深化
1、读一读 写一写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 http: / / www.21cnjy.com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质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入木三分
不懂的生词查字词典解决。







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请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目光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练习三)








3.你认为哪些句子特好,应当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在书上划出)

4.学以致用
  在这一课,你读了这么多用比喻或兼夸张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你能模仿这种写法,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吗?
提示:写作能力,往往是“仿”出来的,特别是学习阶段。
别忘了,冰心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就是仿泰戈尔的《飞鸟集》。





5.自由论坛
你还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见解?





*6.参考阅读:《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见下。
还可思考、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
邢化祥

14天的俄国之行,最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 托尔斯泰故居。
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从心底深深热爱”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托尔斯泰以其“非凡的人性和前所未闻的深厚情感”和他的“出类拔萃,超越了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令茨威格“折服”和“心醉神迷”。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他著名的《三作家 托尔斯泰传》中。出于对托尔斯泰晚年矛盾痛苦心境和离家出走最后抉择的深刻理解,他为托尔斯泰未完成的带有自我写照性质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出著名的尾声《逃向苍天》,对托尔斯泰的晚年思想做了形象而准确的诠释。
托尔斯泰故居给茨威格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朴。茨威格在他的《俄罗斯之行》中说:托尔斯泰在他那“言过其实的忏悔中总是宣称他生活‘在享乐中’,住着一幢大公的房子”,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托尔斯泰的故居竟是如此的普通,普通得近于简陋。通往他家的乡村大道是“深不可测的泥泞”,“一直陷到膝盖”。他的家“只是一幢涂着白色的低矮的破房。还有他的小花园,位于森林中间,设备是简单朴素的”。他的居室内“吱吱响的木制楼梯通向楼上房间,它们都铺着白色的木制地板,地板的蜡涂得很粗糙;卧室里摆放着狭窄的铁床,简直就像军用床一般,床上铺着最简朴的粗布被褥;餐厅里摆放的是便宜的油漆家具或在农村打制的物件,晚上只有煤油灯的微弱光亮,没有一件值钱物品或真正的贵重物品,墙上挂着镶有粗糙镜框的褪色照片,书架上摆放着小册子和几乎未经整理的书籍,写字台上杂乱无章地摆放着一台爱迪生送给他的老式留声机和一块雕琢的石头,这是他白天从俄罗斯教堂出来时,工厂的工人送给他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斯巴达式的俭朴,丝毫没有追求舒适和生活富裕的迹象。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张防水布做的无靠背沙发,作为惟一休息的地方。它同时又是一张床,托尔斯泰和他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这张床上诞生的。然后是一副棋盘和一架钢琴,这是惟一消遣和解除精神疲劳的标志”。看到这些近于贫寒的居室陈设,很难设想它的主人竟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道路的探求,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他从最初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长篇小说《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到最后的长篇巨制《复活》,都艺术地再现了他这一人生探索的执著热情和痛苦的矛盾。他把贵族放弃穷奢极欲的生活,在平民化理想的追求中实现道德的自我更新,作为挽救贵族颓势,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无疑是不现实的。1910年10月底,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孤寂地死在偏僻的阿斯塔波沃夫火车站站长公务室内。这还是他无法挣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的结果。尽管如此,他终生对平民化道路的探索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家居的简单、粗陋就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再现。
更令茨威格难忘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他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专门写了一篇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他说:“我在俄国所见到的一切,再没有比托尔斯泰的坟墓显得更伟大,更使人感动的了”。托尔斯泰以他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来炫耀他的高贵、华美和高不可攀,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市俗的一切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人的本质的平凡。“完全按照他的意愿”修建的坟墓,只是“坐落在高大繁茂的树林之中”的“一个小小的矩形土丘”,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铭文”,只有一道“从来没有封闭过”的“稀疏的栅栏”。它是如此的平凡和普通,“就像一个被偶然发现的流浪汉,或者像一个不知名的士兵”。托尔斯泰墓葬的自我选择和设计,包孕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这萦绕在墓地上的声音,回荡在茨威格的耳畔。和到死都不忘侪身于名人之列的莎士比亚、歌德、拿破仑相比,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永不褪色的人性的魅力和光辉,“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