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核心考点专项整合测试(文学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核心考点专项整合测试(文学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09: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核心考点整合测试
(文学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乌江亭
[唐]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②,色差忍耻③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鸟江亭:在今安微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刻之处。②不期:难以预料。③包羞忍耻:指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耻辱的胸襟气度。
1.根据注释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2.本诗和《夏日绝句》都谈到了项羽,但态度不同。本诗表达的态度有(多选)( )
A.赞颂 B.批评 C.惋惜 D.敬仰
3.诗人对于项羽兵败一事,提出了自己的假想。哪两句诗体现了这层含义 用“ ”画出来。
4.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待人和事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请举例说明你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①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徐孺(rú)子:东汉人。②戏:玩耍。③若令:如果,假使。④邪(yé):句末语气词,表疑问。⑤警(pì)如:比如。⑥瞳(tóng)子:瞳孔。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尝月下戏 B.卧薪尝胆 C.尝与诸小儿游 D.又尝同席读书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这是一个反问句。
B.“人语之曰”中的“之”指徐孺子。
C.徐孺子把月中物比作人眼中的瞳孔。
D.“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瞳孔
3.本文和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分别塑造了一位少年俊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孺子和王戎都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他们年龄相同。
B.徐孺子和王戎都从正面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C.徐孺子和王戎都是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结论,徐孺子的语言比王戎更风趣
D.徐孺子和王戎都喜欢和伙伴们一起在月光下游玩。
4.徐孺子的回答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留 门
①少时伴随祖母居渔村,平房村舍齐整,排成一条直线,一眼从村头望到村尾。黎明破晓后,各家敞门敞户,睦邻友好。大人农闲时相互走动串门,未上学的小孩儿,则整日聚在“直线”中段的禾场坪,嬉戏玩耍不想回屋,尤其是碰上有星月的晚上,更是玩得忘乎所以。当一阵吱吱呀呀的关门响动停歇,夜空下陆续传来大人嘹亮的呼唤声,满丫、小伟、小军,这些乳名的后面,是同一句嘱咐:“快点儿回来,给你留门了!”
②满丫是我,因为有了祖母的“留门”,尽兴而归的路上,不惧夜黑孤单,也不忧明天风雨。跑步到自家门前台阶,从透着灯光的门缝里,仲手揶开抵门的小凳,插好门闩(shuān)。佯睡的祖母听到闩门声,即披衣起床,提起封好了炉盖的煤灶上的铁壶,倒出一盆温水,站一旁看我洗激,嗔(chēn)责戏诚我是“夜花猫”,灯光照见祖母脸上,分明是洋溢着满足欣慰的。
③给家人留门,早已成为渔村人家的习惯。祖母将我养成了一个出门轻快的
人,从不带钥匙,实际上,我还不会开锁,那时家里也只有一把钥匙,平日里祖父祖母谁落锁,谁就将钥匙放在门外狗窝的墙砖下。这样的留门方式,颇有几分迂回曲折。
④有一次,午间散学回来,恰逢祖母外出,我看到门上冰冷的铁锁,慌乱地在墙砖下找到了那根像钗环一样的棍子钥匙。分不清正反面,始终打不开门,只好围着房子转圈。经不起饥肠“咕咕”,逼着自己尝试将棍子钥匙两头打探锁孔,小的那头刚好套进去了,上下左右胡乱旋转,倏(shū)地一下,锁闩弹出。居然开了!咣当推门,径直揭开锅盖,热在锅里的饭菜香扑面而来,一扫先前的焦灼难耐。
⑤离开渔村多年,祖母为我留门的温馨记忆,跟随我到了城市。我上班忘带门禁卡时,许多不熟识的人转身手扶门柜为我留门。我也在带了门禁卡的时侯,停在门边,为需要的人留门。
(选自《广州日报》2023年05月13日A7版,有删改)
1.下列对“留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晚上,渔村的大人都为小孩儿留门。
B.给家人留门是渔村人家的一种习惯。
C.“我”把渔村的留门习惯带到了城市,也会为有需要的人留门。
D.文中提到的留门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用小凳抵门”和“转身手扶门框”
2.下列对祖母的“留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快点儿回来,给你留门了”中可以看出祖母是允许“我”尽兴而晚归的。
B.从“披衣起床”“提起”“倒出”“看我洗漱”等动作中可以看出祖母对“我”的疼爱。
C.从“嗔责戏谑我是‘夜花猫’”中可以看出祖母对“我”晚归非常不满而责怪“我”
D.从“洋溢着满足欣慰”中可以看出祖母因“我”玩得尽兴而感到开心
3.语文要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短文一共写了祖母给“我”留门的 件事。通过这些事,祖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
(2)读第④自然段,照样子,补充相关信息,并写出“我”此时的心情
4.根据文中画“ ”部分的描写想象画面,并写下来。
(二)藤的力量
一棵树孤独地站立在悬崖顶上,苍劲的虬枝向人们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纵横交错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一丛嫩绿的藤从悬崖的缝隙中长出来,缠着树,慢慢地向上爬。树骄傲地站在崖顶上,挺直了身子,高高地昂着头,对藤不理不睬。藤有一个愿望——爬上树,望尽远处的风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它不顾云的嘲笑,不怕雨淋,不管风吹,默默地向上攀登。
藤绕着树,不断地向上爬。树对藤傲慢地说:“你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你干吗缠着我不放呢 你就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吗 我还没见过像你这么无耻的人!”藤不好意思地回答:“借助别人的力量往上攀,这是我们这个家族成员的天性。我们和树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不要嫌弃我。”
树轻蔑地朝藤吐了一口唾沫,再也不搭理藤了。树用茂密的枝叶遮挡住阳光,还用庞大的根系将岩石中少得可怜的水和养分吸收了。藤轻轻地擦掉脸上的唾沫,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顽强地生活着。
有一天,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电闪雷呜。
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了树干。伴随着咔嚓一声巨响,这棵高傲的树被雷电拦腰劈成两半。危险来临时,藤不计前嫌,紧紧地缠绕住树的上半截。如果没有藤的缠绕,这棵树被劈断的上半截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
树的上半截望着藤,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它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我成了你的负担。”藤紧紧地握住树的手,安慰道:“别这么说啊,我都不好意思了,我会尽我最大的力量帮助你的。”
在藤的帮助下,树的上半截和藤紧紧地贴在一起,藤将水分和养料无私地输送给树。有了藤的细心照料,树的上半截得以生存下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树获得了新生。它的下半截长出了新的枝叶,恢复了昔日的样子。它的上半截长出了根,扎进了悬崖,长得很茂盛
望着这两棵树,藤露出了微笑。
藤是弱小的,它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攀上高处,展望世界。藤又是强大的,它不计前嫌,以自己的力量让树获得了新生。
(有删改)
1.语文要素·小叶在读了这篇短文后和其他同学列出了小组问题清单。阅读此清
单,根据提问角度,对小组问题进行整理,为清单中的问题选择提问角度。(填序号)
小组问题清单
①“不好意思”在文中出现三次,其原因一样吗 ( )
②现实生活中,藤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 )
③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 )
提问角度
A.针对短文内容提问
B.针对短文写法提问
C.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2.小叶读完后发现文中树对待藤的态度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的,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感情变化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不理不睬→( )→轻蔑→( )。
3.语文要素·小组里的同学读完短文后,感受到从藤身上可以获得很多感悟,他们纷纷给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了批注。下列批注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叶:藤身上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品质,我也要像藤一样意志坚定。
B.小胡:藤是宽容的,昔日嘲笑自己的树落难的时候,它毫不犹豫地选择搭救。
C.小孟:藤非常积极乐观,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它总能知难而退。
D.小周:藤的强大也源于关键时刻毫不放弃,不仅实现了自身愿望,也挽救了树。
4.文字背后总蕴藏着生活百味。《爬天都峰》一文中,爸爸说“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汲取到了什么力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三)沉 默
①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与齐白石享有“南张北齐”之誉。
②1936年,张大千首次在英国举办个人画展。当时的英国人接触中国画还不多,面对一幅幅与西方绘画风格截然不同的中国画,参观者都感到十分新奇,请求张大千即兴画一幅。张大千盛情难却,就临场挥毫泼墨。不久,一幅水墨牡丹图呈现在大家面前。张大千搁笔,大家赞叹不已。
③正当大家沉醉其中时,张大千却端起茶杯,含了一口茶,噗的一声把茶水喷到了画纸上。顿时,画中的牡丹层层晕染开来,颜色从浓到淡,从热烈到柔和,犹如久早逢甘露,绽放得更加娇艳欲滴了。围观者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④这时有个英国当地画家却不以为然,他轻蔑地说:“原来中国画家是靠茶水的魔力来喷画的,这也算是绘画艺术吗 这可与我们的绘画技艺差远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张大千,等待他的回应。可张大千既不反驳,也不认可,只是笑而不语,从容地收拾着桌子
⑤事后,几个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不解地问张大千:“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水墨画技法中的“冲墨法’,这么简单的问题,您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将他说得哑口无言,可您为何沉默不语呢 ”
⑥“中国画技法独特,我的画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再说,当时那位英国画家态度傲慢、自以为是,并没兴趣听我解释。如果将来他对中国画有兴趣了,就会知道这是中国画的神奇手法,而不是茶水的魔力。”张大千微笑着说。
⑦大家恍然大悟,不由得更加敬佩他了。的确,有时候适时沉默比回应更有力量! (有删改)
1.语文要素·根据短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张大千的做法 其他人的反应
张大千挥毫泼墨,画了一幅水墨牡丹图
张大千把茶水喷到画纸上,画中的牡丹更 加娇艳欲滴 围观者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一位英国画 家却态度傲慢,充满质疑
中国留学生在事后询问原因
张大千解释原因
2.语文要素给第③自然段作批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面对质疑,张大千为什么沉默不语 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大千的画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B.张大千首次在英国举办个人画展。
C.那位英国画家态度傲慢,对中国画没有兴趣。
D.有时候适时沉默比回应更有力量。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如国画、剪纸、风筝、京剧、皮影。小军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使者”的活动中推荐了国画,因为国画技法独特,充满魅力。除了国画,你打算推荐什么 结合其特点,说明推荐理由。
我推荐 ,因为
参考答案
一、1.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2.B C
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示例: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广屯田,修水利,侣节俭,轻徭薄赋,压制豪强,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和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二、1.B 2.A 3.C
4.徐孺子用类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贴近生活,他的回答让人一听就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一)1.D 2.C
3.(1)两慈样宽容、疼爱孙女(2)事件:始终打不开门 推门,揭开锅盖,闻到饭菜香心情:焦急惊喜
4.示例:几个小孩儿在禾场坪上嬉戏打阔,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从白天玩到夜晚丝毫不感到疲惫。
(二)1.①A ②C ③B 2.做慢悔恨 3.C
4.示例:我从文中汲取到藤一心向上,忍辱负重,宽容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生活中,我也要像藤一样宽容待人,包容别人。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会像文中的藤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
(三)1.大家赞叹不已张大千笑而不语大家更加敬佩他了
2.示例:“冲墨法”真的好神奇,让画中的牡丹更加娇艳欲滴了
3.B
4.示例: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流传于民间的,以纸为材料,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广大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