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考作文主题
——传统文化
学习导入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传统文化的考题也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中考不仅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还考查在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迁移运用能力。
近年来,中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越来越丰富,考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和青年人谈传统文化,其实也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另外还有一层深意,就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和优化,尤其是这一点,最值得学生思考。
学习目标
学会分析传统文化作文的写作关键,
掌握五步构思法,快速完成自己的作文
确定主题,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掌握技巧,规避常见误区
传统文化的体现
1.精神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另外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学说、禅宗、理学、兵家佛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学等。
2.物质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乐曲、
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建筑、书法等为载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能引导学生深人认识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体历史渊源,提升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
“传统文化”类作文解读
传统文化类主题写作,在选择素材时,必须选自己非常了解或参与学习过的、带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事物,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爱好类,如书法、诗词中国画、茶文化等:
②节日类,如端午文化、春节文化等;
③文化旅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写作时,学生需选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事物为写作对象,围绕与其相关的故事以及对其的认知进行写作。
“传统文化”类作文解读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需典型,要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如统编教材中《社戏》展现了乡村戏剧,《灯笼》体现了传统工艺,由物及人,由人及情,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类作文解读
(2021·广西·统考中考真题)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传统文化类作文
(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
按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
请以“ 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传统文化类作文
(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
请你结合材料和读过的《诫子书》《傅雷家书》等,联系生活实际,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曾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崇德向善是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优良的家风涉及方方面面,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勤奋读书、勤俭节约等等。
作文一:请你以“记______家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二:请你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优良家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传统文化类作文
【2024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
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举例分析——真题中的传统文化类作文
例文解析——解读传统文化
《清明扫墓》节选
——丰子恺
清明似乎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祭奠中直面传统文化里往往避讳的死亡,却又在踏青时欣喜地触摸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于是,我们就在丰子恺的笔下看到了一群"借墓游春",将清明扫墓视作一件无上乐事的儿童,令人不禁莞尔。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丰子恺(原名丰润,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号子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1、审题--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为了避免写作的空泛,我们需要具体的表现形式。化抽象为具体,拓宽思路。
技法学习——会写传统文化
抽象的传统文化体现
优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等;
优秀的道德品质:诚信、团结、和平、友善、孝顺、慈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凝重的历史反思:居安思危、“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等;
高雅的审美情趣: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真爱情感的讴歌等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吗
节日……
刺绣、书法
诗词、民俗
绘画、音乐
服饰、建筑、美食
技法学习——会写传统文化
2、立意——正确积极
不能为了追求新颖独特而特立独行传统文化主题的立意要以走进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旋律。
如《散步》,此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在田野散步,走到一个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文章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是对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的弘扬
技法学习——会写传统文化
3、选材—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所以选材时要紧扣主题,从大处着眼,落时要选好切入点,从小处入手。以免落入空乏的大话、套话之中,或使抒情脱离了载体。
技法学习——会写传统文化
《散步》一文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思。
4.语言--细节点染风情
语言之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之于人体一般。不仅能够表情达意,抒发心声,更能起到修饰装点的作用。
5.结构--提纲拟定
技法学习——会写传统文化
范文分析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井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我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引出对象简要介绍写作对象的特点,给读者建立初步印象)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略写自己最初接触写作对象时的情形,点出对其浅层的认知印象)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细致描写写作对象,表达自己切身感受突出写作对象的深刻内涵)
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总结全文,呼吁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解析】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围绕“传统文化”来写作。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
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自己先罗列几个,比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工艺:剪纸、风筝……民族艺术:戏剧、杂技、绘画、书法、风筝……传统美食:各地风味小吃……传统服饰: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服装;其他:茶文化,酒文化等;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种“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接下来思考,这种“传统文化”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等。“我与”,提示我们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认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历,一定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教材上我们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文。
写作模板参考
传统文化
第1段:引出对象
第2段:初步印象
第3段:深度参与
第4、5段:深入认识或
认知转变
第5、6段:呼应困惑
简要介绍写作对象的特点,给读者建立初步印象
略写自己最初接触写作对象时的情形,点出对其浅层的认知印象(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细致描写写作对象的表现形式、场面等
表达自己切身感受后的认知更新和转变,突出写作对象的深刻内心理描写
以点带面,由单一的写作对象联系到整个传统文化,表明自身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结全文,呼吁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明主旨。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