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 (
第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春景》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 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 ‘斗’字、 ‘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 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关于“月夜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做整体的描摩,而且做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的,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对语言的锤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为此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做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D.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第
)
A.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嵴楞楞如鬼一般。
C.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4分)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材料一:
①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 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②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 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欣欣向荣戾天跃渊,时而晏然蛰处含葩敛翅,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③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学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 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 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 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④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 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冰下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⑤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⑥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浓厚的喜剧成分; 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⑦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在几年前做的《无言之美》里曾说明这个道理,现在引一段来:
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必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节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改)
材料二: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惌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光潜先生站在前台看自己的人生时,把自己同一切人和物一样看待,认为人应该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B. “蝴蝶”“松树”等动植物,较之“遇苦便叫”的人更耐苦持恒,作者以此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并不颓废。
C. 作者站在后台看人生,感受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带来的趣味,其中那些带有悲剧成分的趣味会带来更深的触动。
D. 通过作者对人生悲剧的解读,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宝黛爱情真的得以圆满,那就体现不出悲剧蕴含的趣味了。
7. 下列对材料的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第
)
A. 材料一第⑤段多种意象对举,鲜明生动; 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语言整饬而不乏变化,活泼而又连贯畅达。
B. 材料一叙议结合,作者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审美视角,传达出对生命、人生的深刻领悟。
C. 在材料一中,作者或列举事例,或与他人态度对比,来谈自己对趣味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D. 材料二的第一段文字仅用比拟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就写出了作者眼中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勃勃。
8. 请分析材料一中引用庄子所言“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 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的作用。(4分)
9. 材料一中说“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请结合材料二中史铁生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存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 泥水。③锸(chā) : 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 “民心动摇,吾谁与守”中的“吾谁与守”,与“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都是宾语前置。
C.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中的“属”,与“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属”,字义相同。
D. “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 “徒” “属” “辈”等,如《师说》中的“郯子之徒”。
12.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赤壁赋》中, “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
B. 《赤壁赋》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了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
C. 《苏轼传》中,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 《苏轼传》中,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4. 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上阕前三句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态、神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B. 上阕后三句承上“妒”字,借月中嫦娥之悔恨,风姨之善妒,突出牛郎织女爱情之可贵。
C. 下阕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态,七夕相会过于短暂,而且只能增加无限新愁,不如不见。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16.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17.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 《静女》中, “ , ”,运用移情于物手法, 表达了爱屋及乌的情感。
(2)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船月下的歌词是“ , ”。
(3)《登泰山记》, 日出之前, “ , ”, 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4)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可谓(a)。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 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然而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 (c) 吗 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
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18. 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3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 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 ① 。语脉和文脉不同,所以有些人长于说话而不长于作文, ② ,但也有相关联的情形。说话可以训练语脉,特别是从演说练习里获得的语脉,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所以要改进作文, ③ 。
22.请就文中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 (4分)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另起炉灶,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当苏州绣娘遇见春天,万紫千红的花朵就绽放在她的绣针之下; 当景德镇的工匠遇见高岭土,千姿百态的瓷器就闪亮在世人的眼前; 当国画大师遇见山水,千丘万壑的仙境就飘然于宣纸之上;当文学圣手遇见星辰,瑰丽奇幻的世界就氤氲于灵魂之中-----
我们遇见自然,在对自然的凝视中,思考,成长,创造。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散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C 3. C
4. 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
②创作意识(创作精神) 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
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
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 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答案】6. B7. D
8. ①内容:借庄子的话点明了鸟兽虫鱼诸物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的生存本质,揭示了它们呈现出如此生存状态的原因。②结构:进而引出生活就是方法、目的的理性思考。③表达效果:文白相间,增添作品的文学色彩,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9.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物平等,万事有趣,带有悲剧成分的人生更有价值,不完美的世界才更有意义,充满希望与可能,趋向完美。②史铁生因双腿残疾而四处碰壁,他为残缺(悲剧)的人生而痛苦逃避,转而向自然寻求慰藉与破解。③他在地坛感受到万物皆有自己轨迹和存在的原因价值,悟出内生可以突破表征的哲理,开始淡然生死,坦然面对过程,于不完美中创造希望与可能。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我们) 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2)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4. (1) 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
(2) 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
(3) 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
15. B
16.【参考答案】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17.略
18. C
19. a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咎由自取)b肆无忌惮c不容置疑(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 ①句中反复使用“可”与“不可”,构成两组排比句,句式继齐和谐,节奏协调,强调了人的行为的自由与不自由。②“可”与“不可”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的规定不可遵背”的道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