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模拟选课走班调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9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下汤遗址(浙江省台州市)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9000年前的大型墓葬,随葬品共计52件,其中陶器超过20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同时期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座。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这一时期()
A.中华文明已经形成 B.中国进入阶级社会
C.私有制或许已产生D.早期国家基本形成
如表所示为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部分)。这反映了()
人物 思想(部分)
老子 其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同时又符合“道”的规定
孔子 讲求“顺天命”“修己”和“宽以待人”
韩非 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A.士人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B.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士阶层受统治者重用
3.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是小范围的邻近国家间的兼并,文化接近才能最终实现两个国家的融合。而秦灭六国,地缘宽广,各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实力相当,作战线路长,且秦国过快的统一无法消除复辟势力,仅仅是形式或制度的统一。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
A.统一的价值不大 B.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C.灭亡的根源在暴政D.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4.司马迁评价汉武帝“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由此可知()
A.历史人物难以客观评价
B.唯有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史实
C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D.研究者的视角影响历史研究
5.如图为四川省合江县出土的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据目前所见的文献与考古材料,孝子图始于汉代,主要见于画像石中。东汉孝子图已有较为固定的组合图式,人物主要有邢渠、董永、丁兰、闵子骞、老莱子、伯榆等,孝子故事主要有老莱子娱亲、董永待父、丁兰供木人等题材。由此可知,汉代孝子图()
合江县出土的汉棺上的董永侍父图
A.是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
D.再现了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
6.虽然北魏拓跋氏相较于中原民族来说还比较原始落后,但他们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而且,北魏政权还
效仿《周礼》进行政治改革和礼制建设。这些做法意在()
A.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B.发扬前代的政治制度
C.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
7.9世纪,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黑石号”沉没,1998年该商船在印尼被打捞出水,打捞出水物品中的95%是中国陶瓷器,并且主要是著名的外销瓷窑-长沙窑-的瓷器。如图为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遗址(部分)分布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长沙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
B.南方制瓷技术超过北方
C.海上丝绸之路促进长沙窑瓷器的外销
D.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
8.宋代科举对在省试或殿试中屡试不第而年岁又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科举共录取进士、诸科约11万名,其中“特奏名”就有5万余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官员选拔程序得到规范 B.科举考试的吸引力增强
C.冗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D.官僚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9.元朝完成大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这反映了元代()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B.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行省具有较大的独立性D.地方的适度集权和分权
10.如表所示为明朝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他们的言论()
人物 言论
张居正(政治家) 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汪道昆(文学家)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施之耳。日中为市......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
王守仁(思想家)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A.推动了明中后期社会转型的发生
B.反映了农本思想的束缚已被突破
C.说明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D.提高了明朝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11.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并从容地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进行了自我确认。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
A.统治者始终致力于扩大疆域
B.政府实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
C.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12.有学者指出,(晚清)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尤其是一些沿海地区,由于较早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使置身其中的地方督抚有了较为便利的认知条件。晚清这些地方督抚()
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B.动摇了封建政府统治的根基
C.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维护了日益丧失国家主权
13.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行为虽愚昧,其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B.具有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14.1903年,章太炎指出人们须冲破“纪孔”“保皇”二关,方能走上革命道路。章太炎奋臂而起,首开正面批评孔子儒学之风。章太炎此举()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使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促使西方文化代替民族文化
D.有利于民主革命快速发展
15.中华民国建立后,康有为及孔教会欲立孔教为国教的活动,袁世凯借尊孔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的举动,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尊孔与帝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说明,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
A.区分孔教和儒学 B.维护民主共和
C.批判袁世凯复辟 D.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前中期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一西汉建立之初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局面。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物资匮乏,甚至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不少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为恢复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西汉从高祖开始到文、景两代皇帝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甚至允许私人从事煮盐、冶铁、铸钱等获利巨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活动。同时,提倡俭约治国,不铺张浪费、不搞耗资巨大的各种工程,努力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使百姓能专心从事生产。
-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的垄断官营经济政策》
材料二为了减轻对外战争等带来的财政压力,打击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开始放弃自由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了政府对金融、制造业、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权延续的财经基础。秦汉时期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对人民进行统治。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财政,除了中央之外,其他机构无权收税,也不能给官员发放工资。在王朝建立初期与和平时代,官僚机构的规模还比较小,这时可以通过正规的农业税来养活。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仅仅靠正规的税收就无济于事了。这时就会进入一个快速的财政扩张期,中央政府必须发展出正规税收之外的各种手段来获取财富,最早进入统治者视野的就是国有专营制度。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进士地域分布统计表
年份省份 1371 - 1439 年 1440 - 1472 年 1473 - 1505 年 1506 - 1538 年 1539 - 1571 年 1572 - 1604 年 1605 - 1644 年 各省总数 名次
河北 72 251 339 335 348 251 302 1898 5
山东 53 124 219 270 325 310 422 1723 6
河南 105 167 201 260 229 295 341 1598 7
山西 49 88 154 190 207 180 241 1109 8
陕甘 39 83 153 184 139 146 237 981 10
江苏 150 328 442 398 395 389 619 2721 2
浙江 290 363 488 532 561 471 575 3280 1
安徽 76 109 157 167 169 170 188 1036 9
江西 345 361 354 357 367 266 350 2400 3
福建 237 211 232 354 309 352 421 2116 4
湖北 40 59 113 154 165 191 246 968 11
湖南 27 66 89 72 47 57 68 426 13
四川 57 87 125 137 128 88 169 791 12
广西 10 16 30 35 36 19 27 173 15
云南 4 13 27 45 35 39 78 241 14
贵州 0 7 4 10 17 20 27 85 16
辽宁 0 10 13 13 10 4 7 57 17
总计 1616 2522 3367 3754 3718 3444 4559 22980
(某些年份进士相关资料缺失,少数高丽和安南籍进士略去不)
-据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整理
概括明朝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北京的西式饭店
材料1901年至1911年是北京西式饭店的起步阶段。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不同,直至1901年,北京才开始出现第一家西式饭店。而早在1860年,上海、天津的西式饭店就已开业。近代北京第一家西式饭店为六国饭店(如表),最初由比利时人建造。饭店落成后生意平平,1905年,由英国人牵头重新募资,吸纳了英、法、美、德、日、俄六大强国资本,将原饭店推倒重建,从此得名“六国饭店”。
图320世纪和的六国饭店
创办不久后,六国饭店便成为清末民初京城档次最高、外籍人士云集的西式饭店。其后,北京饭店、华东饭店、奥特尔朱·诺尔等与传统旅馆不同的西式饭店纷纷在近代北京出现,如表。
序号 饭店名称 出资及经营方背景
1 六国饭店 比利时
2 北京饭店 法国
3 华东饭店 中日合资
4 奥特尔朱·诺尔 德国
5 万通客栈 中国
西式饭店以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设备以及西式经营管理给顾客以休闲舒适的体验。而,传统中式旅馆即使当时属于上等的三义旅馆,其设施设备也十分简陋:平房是旧式砖炕,楼上是木板床,炕上有铺垫,上盖毯一条,旅客可自带行李,也可租用棉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近代北京西式饭店的兴起”写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字。(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结构
材料
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体制示意围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说一说示意图所示政治体制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
1.答案:C
简析:大型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多、规格高,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分化,C 项正确。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等,仅这一墓葬发现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已经形成,A 项错误;阶级社会的标志是阶级分化明显,材料不能直接体现进入阶级社会,B 项错误;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包括公共权力、地域、文字等,材料未涉及,D 项错误。
2.答案:A
简析:老子、孔子、韩非的思想主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如老子的 “道” 的理念、孔子的道德修养和待人之道、韩非的法治观念等都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A 项正确。材料仅列举三人思想,不能体现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士阶层受统治者重用,D 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学者指出秦灭六国后,因各地区文化差异大等,只是形式或制度统一,无法消除复辟势力,意味着秦朝的统一没有得到普遍认同,B 项正确。秦朝统一意义重大,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秦朝灭亡根源是暴政,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统一后的认同问题,不是治国模式优越性,D 项错误。
4.答案:D
简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立场和研究视角不同,说明研究者的视角影响历史研究,D 项正确。历史人物可以客观评价,A 项错误;三人评价都有其合理性,不能说唯有司马迁评价符合史实,B 项错误;时代差异会影响历史结论,但不是决定,C 项错误。
5.答案:C
简析:汉代孝子图主要见于画像石,且有固定组合图式和题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的传播和影响,C 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各有价值,不能简单说孝子图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A 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项错误;孝子图不能完全再现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只是体现了一部分,D 项错误。
6.答案:A
简析: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效仿《周礼》进行改革和礼制建设,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以巩固统治,A 项正确。发扬前代政治制度不是主要目的,B 项错误;当时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已受到冲击,C 项错误;推动鲜卑族封建化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意图,D 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黑石号” 沉船中 95%是中国陶瓷器且主要是长沙窑瓷器,结合其为往来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船,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长沙窑瓷器的外销,C 项正确。仅从长沙窑瓷器出土遗址分布不能得出长沙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站点,A 项错误;材料未比较南方和北方制瓷技术,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陆上丝绸之路衰落,D 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宋代对屡试不第的大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功名,这会使更多人愿意参加科举,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吸引力,B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对士子的优抚政策,不是官员选拔程序,A 项错误;这一政策可能会加剧冗官问题,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僚队伍结构优化,D 项错误。
9.答案:A
简析:行省 “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重大事务需中书报可而后行,反映了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是专制皇权加强,B 项错误;行省没有较大独立性,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地方适度集权和分权,D 项错误。
10.答案:C
简析:张居正、汪道昆、王守仁等人言论都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说明重视商业成为一股社会思潮,C 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社会没有转型,A 项错误;农本思想仍占据主导,B 项错误;这些言论不能直接提高商人社会政治地位,D 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清代前中期疆域达到极致,国力全盛,并对疆域进行自我确认,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D 项正确。统治者并非始终致力于扩大疆域,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因俗而治民族政策,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疆域和国家发展,不是治理能力全面提升,C 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晚清地方督抚在早期现代化中发挥作用,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A 项正确。地方督抚的作为没有动摇封建政府统治根基,B 项错误;旧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没有改变,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地方督抚维护国家主权,D 项错误。
13.答案:C
简析: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如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 的觉悟,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义和团运动粉碎帝国主义瓜分图谋,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意义,不是思想意识落后性,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群众基础广泛,D 项错误。
14.答案:D
简析:章太炎批评孔子儒学,冲破 “纪孔”“保皇” 二关,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民主革命快速发展,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A 项错误;章太炎此举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不是使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B 项错误;西方文化没有代替民族文化,C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是因为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帝制的关系,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B 项正确。区分孔教和儒学不是主要目的,A 项错误;批判袁世凯复辟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目的,C 项错误;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还未宣传马克思主义,D 项错误。
非选择题
16.
理解:
背景: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都困难,为恢复经济,实行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允许私人经营工商业,提倡俭约治国,减轻百姓赋役负担。汉武帝时期,对外战争等带来财政压力,地方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原自由经济政策已不适应。
调整内容:放弃自由经济政策,加强政府对金融、制造业、流通领域的垄断,如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建立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积极方面,奠定了政权延续的财经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对外战争等提供了经济支持。消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工商业发展,与民争利,后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认识:经济政策调整需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实际需求,要在国家利益与民生福祉间寻求平衡,同时经济政策调整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7.
地域特征:进士分布不均衡。江浙地区(江苏、浙江)进士数量最多,名列前茅;南方省份(如江西、福建等)整体多于北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边疆地区(如云南、贵州等)进士数量较少。
成因:
经济因素:江浙地区经济发达,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们有更多资源投入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参加科举。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整体好于北方,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
文化教育传统:江浙等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传统深厚,有良好学风,注重教育,家族重视科举,培养子弟读书应试。
政治中心影响:明朝前期首都在南京,江浙地区受政治中心影响大,文化交流频繁,教育资源丰富。迁都北京后,北京及周边地区(河北等)进士数量有所增加,但南方优势仍明显。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文化交流传播便利,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边疆地区地理偏远,经济落后,人口较少,教育资源匮乏,参加科举人数少。
18.
说明文字:
兴起背景: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深,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受到西方文化冲击。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被迫开放,外国势力大量涌入,为西式饭店兴起提供契机。同时,近代交通发展使人员流动增加,对住宿餐饮需求变化,传统旅馆无法满足需求。
发展历程:1901 年北京出现第一家西式饭店,六国饭店最初由比利时人建造,后经英国人牵头重建,吸纳多国资本,成为京城高档西式饭店。此后,北京饭店、华东饭店等纷纷出现,经营方背景多样,有外国独资、中外合资等形式。
特点及影响:西式饭店以西式建筑、现代化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模式为特色,与传统中式旅馆形成鲜明对比。它为顾客提供休闲舒适体验,推动了北京近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北京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产生一定影响,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19.
背景:
列强侵略加深: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
国内政治危机:清政府政治腐败,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农民起义频发,如太平天国运动等,冲击了清政府统治。
西方思想影响: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对传统政治体制产生冲击。
近代化探索需求: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中国需要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影响:
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思想,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奠定基础。如戊戌变法等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尝试,促进了社会思想进步。
消极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这种政治体制变革面临诸多阻力,难以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如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改革多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现状,民族危机依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