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8 19: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城一高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如图是我国新时期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
B.②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已经开始学会用火
C.③处最早种植粟,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
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
2.台家寺遗址(距今3500年-3100年)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是淮河流域的高等级聚落考古发掘出了完整的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遗迹遗物、祭祀坑、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遗物。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A.多元一体的格局已形成B.建立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D.社会生产分工日趋细致
3.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5“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
6.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东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是()
①班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②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成书
③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如表是唐代与西汉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单位:人/平方千米)。这可以用来说明()
西汉 唐朝
郡国 密度 今地 州 密度 今地
郁林 0.56 广西 营 0.06 辽宁
合浦 0.81 广西 瓜伊沙西庭 0.16 新疆
牂牁 0.84 贵州 肃甘 0.33 甘肃
南海 0.96 广东 灵盐夏胜 0.59 宁夏陕西内蒙古
交趾 1.02 越南 邕 0.64 广西
A.唐代南方经济获得显著发展B.汉唐政府注重开发的地区不同
C.民民族战争影响了边地的开发D.北方恶劣的气候影响经济发展
8.《三国志吴书》中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句话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本思想B.顺其自然C.法治思想D.仁爱思想
9.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纷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A.道家思想影响不断增强B.北方经济高度发达
C.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10.在人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一书中,作者认为是隋炀帝意欲“坐镇国都大兴(长安)城,以东都洛阳为经济重镇展开双臂,以右臂伸向江南,左臂伸向东北,掌握住全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洛阳城的发展得益于()
A.地处开阔的平原B.地处于河运的中心
C.靠近主要产粮区D.副都城的有利地位
11.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②读书,参加科举③经商④练习诗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史载:“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其恩数禄,与参、枢等。”从中推测,“计相”可能是指()
A.三司使B.治粟内史C.参知政事D.枢密使
13.唐代医学成就很高,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邀收集了3500多个方子,收载了800多种药物,专门记述了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友法,著成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这一医学名著是()
A.《伤寒杂病论》B.《千金方》
C.《唐本草》D.《本草纲目》
14.后周世宗时,先“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禁私度僧尼”;又“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这些措施()
A.增强了后周的综合国力等B.便利了南北交通
C.意在加强思想文化控制D.加剧了藩镇割据
1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旨在表明刘宋时期()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16.北米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的时代。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管理紊乱导致“积贫积弱”
B.中央在和地方斗争中处于弱势
C.“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形成
D.中央集权的发展程度大大加强
1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制。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8.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9.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的演变。“舍人税地”的实现需要各种条如丈量土地的技术、复杂的官僚系统等。材料意在说明这种变化()
A.依靠统治者的意志来实现B.与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有关
C.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D.利于减轻劳动者的赋税负担
20.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下列有关宣政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B.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班摊”
C.接见各民族王公责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
D.负责新疆和西蒙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网、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独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星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从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与权力体系就一直以单一制为目标朝前发展,强调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政府的这个政治中心,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进而威胁中央政府或分裂国家。
-宋亚平《郡县制: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再受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照......“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山河形便”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分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与前代相比,行省制有何特点?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新王朝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生活,并通过派遣远征军对付游牧民族和扩展帝国域,保护国家。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官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并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僚机构的腐败加之宫廷生活愈来愈奢侈,意味着靠生产劳动供养整个帝国组织的农民所负担的赋税更繁重了,当农作物欠收和饥荒到来时,反抗政府税吏和地主收租代理人的起义爆发了。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西汉或唐朝(二选一)为例,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①处为红山文化遗址,以玉器为代表,粟主要种植于北方,A 项错误;②处是仰韶文化遗址,代表器物是彩陶,学会用火是在旧石器时代,B 项错误;③处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最早种植水稻,大规模祭坛神庙在红山文化遗址,C 项错误;④处是良渚文化遗址,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 项正确。
  2.答案:D
  简析:台家寺遗址出土完整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遗迹遗物等,表明社会生产分工日趋细致,D 项正确。多元一体格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初步形成,A 项不准确;仅从该遗址不能说明建立了早期国家形态,B 项错误;该遗址属于青铜时代,C 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周郑交质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旧有统治秩序受到挑战,C 项正确。周王室地位高于诸侯国,A 项错误;质子制度不能有效解决诸侯争端,B 项错误;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不是不复存在,D 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 “化家为国”,C 项正确。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A 项错误;铁犁牛耕的推广与 “化家为国” 关系不直接,B 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措施,不是直接因素,D 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材料反映了东汉后期宗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 项正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在材料中未体现,A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C、D 项错误。
  6.答案:C
  简析:《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②错误;班固撰写《汉书》、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都是东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①③④正确,C 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简析:唐代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比西汉有较大增长,说明唐代南方经济获得显著发展,A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人口密度变化,不能说明汉唐政府注重开发地区不同,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战争,C 项错误;北方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不是主要原因,D 项错误。
  8.答案:A
  简析:“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体现了民本思想,A 项正确。顺其自然、法治思想、仁爱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B、C、D 项错误。
  9.答案:C
  简析:北魏飞天形象有西域风格也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飞天洞窟中有道教诸神等,体现了民族文化交融不断加强,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影响不断增强,A 项错误;北方经济在当时不是高度发达,B 项错误;飞天形象变化主要体现文化交融,不是社会环境动荡不安,D 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发展得益于其地处于河运中心,便于物资运输和经济交流,B 项正确。地处开阔平原、靠近主要产粮区、副都城地位不是洛阳城发展的主要原因,A、C、D 项错误。
  11.答案:A
  简析: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科举制度也在发展,所以勤练武功参加武举、读书参加科举是可供选择的途径,①②正确;经商在当时不是做官途径,③错误;练习诗赋主要是参加进士科考试,也是科举途径之一,④不全面,A 项正确。
  12.答案:A
  简析: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地位仅次于执政,被称为 “计相”,A 项正确。治粟内史是秦汉时期官职,B 项错误;参知政事是副宰相,C 项错误;枢密使掌管枢密院,负责军国政务,D 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孙思邈著成《千金方》,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B 项正确。《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仲景,A 项错误;《唐本草》是官方修订的药典,C 项错误;《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D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后周世宗废寺院、禁私度僧尼,整顿军队,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后周综合国力,A 项正确。这些措施与南北交通无关,B 项错误;整顿寺院主要目的不是加强思想文化控制,C 项错误;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势力,不会加剧藩镇割据,D 项错误。
  15.答案:A
  简析:《宋书》描述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百姓繁息、余粮栖亩等,表明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B 项错误;刘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北方经济比较,D 项错误。
  16.答案:D
  简析:北宋地方废节镇置路,地方行政组织受多个上级机构及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正确。地方管理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管理紊乱,A 项错误;北宋中央在与地方斗争中处于优势,B 项错误;“崇文抑武” 与地方管理措施关系不大,C 项错误。
  17.答案:A
  简析: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A 项正确。行省制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 项错误;行省制继承发展了郡县制,但不是简单继承,C 项不准确;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 项错误。
  18.答案:C
  简析:王安石变法没有彻底解除北宋中期社会危机,C 项错误。实现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基本出发点,A 项正确;变法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 项正确;变法失败有其历史必然性,如触动保守派利益、执行过程问题等,D 项正确。
  19.答案:B
  简析:“舍人税地” 的实现需要丈量土地技术、复杂官僚系统等条件,说明与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有关,B 项正确。这种变化不是仅靠统治者意志实现,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是否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减轻劳动者赋税负担,C、D 项错误。
  20.答案:A
  简析:宣政院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负责管理西藏地区事务,A 项正确。主管院事高级长官称 “国师”,B 项错误;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等场所是鸿胪寺,C 项错误;宣政院负责西藏,不负责新疆,D 项错误。
  非选择题
  21.
  (1)
  原因:贵族后裔降为平民,知识流入民间;王室衰微,传统文化不能支配人心,独立思潮抬头;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
  新特点:儒学式微但地位不断上升,佛道盛行但不能与儒学抗衡,形成三教并行局面,儒学的积极入世精神不可或缺。
  原因:儒学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适应君主政治;社会稳定和统一趋势形成需要儒学积极入世精神;佛道思想在规范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问题上存在不足。
  22.
  (1)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分裂,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统一;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措施:推恩令。
  原因: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巩固统治;吸取前代地方管理经验教训。
  特点:打破 “山河形便”,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地方行政区划犬牙交错;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3.
  观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呈现周期性变化,初期和平繁荣,后期因统治者腐化、政治斗争、官僚腐败、农民负担加重等导致王朝衰落,新王朝兴起。
  论证(以西汉为例):
  初期和平繁荣: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和平繁荣景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拓疆土,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后期衰落:西汉后期,统治者如汉元帝等日益腐化,政治上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斗争激烈,如王莽专权。官僚机构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徭役沉重,如 “卖官鬻爵” 现象。遇到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爆发,如绿林、赤眉起义,最终西汉灭亡。
  论证(以唐朝为例):
  初期和平繁荣:唐初统治者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延续发展,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鼎盛。对外交流频繁,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后期衰落:唐玄宗后期沉迷享乐,政治腐败,任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不断,农民负担加重,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最终唐朝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