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新华社2024年10月14日电:近日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王级大墓,出土文物300余件。对此,中国社科院李新伟教授说:“王庄遗址既受到东方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因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表明,王庄文化()
A.继往开来,历史悠久 B.博采众长,多元一体
C.影响广泛,华夏领先 D.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些做法旨在()
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的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4.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
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5.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加强思想控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局面
6.历史学家函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豪强地主崛起,军阀割据四方 B.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C.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
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顺利完成
8.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
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9.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11.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分而治之 B.因俗而治 C.民族分离 D.军民合一
12.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
C.强化地方管控 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13.在王安石变法前,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A.废除了贵族科举的特权 B.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
C.完善了官吏选拔的程序 D.改革了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
14.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民女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15.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
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 B.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
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
17.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18.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19.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B.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21.1851年,为了应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巨额军费造成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令新兴的湘、淮军“就地筹饷”,并下旨各省“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酌拨”,规定督抚每年向中央缴纳额定数量的白银。这一做法()
A.缓和了满汉地主间的矛盾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C.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22.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提出“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认为“先筹官款,垫支开办,俟其效成利见,商民必然歆羡,然后招集商股,归还官本,付之商人经理”。这一方针的实施()
A.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削弱了洋务企业的竞争力 D.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的弊端
23.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邓世昌黄海激战壮烈殉国④戚继光抗倭
A.④②①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在对1895年至1914年间开设于中国的47家外国工业厂矿企业的经营数据统计后发现,这些企业的账面利润率平均达14.14%,有的高达30%-40%,而同时期开设于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境内的工业企业利润率不足10%。这一现象()
A.表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解释了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
C.折射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 D.缘于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
25.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二、材料题(三道大题,共50分)
26.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写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并分析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28.[唐宋变革]
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
唐坊市制 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 封闭 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 坊、市严格分离 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 封闭独立,官设官管 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 白天规定时间经营 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 200余种 400余种
街道的功能 交通 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 无侵街装饰物 伞棚、招呢、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及简析
单选题
1.答案:B
简析:王庄遗址文化受到东方、中原、长江流域文化影响,又有自身特色,体现博采众长、多元一体,B 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历史悠久,A 项错误;“华夏领先” 在材料中未体现,C 项错误;它受到多种文化影响,并非自成体系,D 项错误。
2.答案:B
简析:记载中老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与老子思想接近,B 项正确。孔子强调德治、礼治,A 项错误;韩非主张法治,C 项错误;墨子提倡兼爱、非攻,D 项错误。
3.答案:D
简析:秦始皇迁豪富之家到咸阳等地,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势力的控制,防止他们在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巩固国家政治统一,D 项正确。迁豪富之举并非为促进人口地区平衡或边疆开发,A、B 项错误;增强关中经济活力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C 项不准确。
4.答案:D
简析: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因盐铁官营等增加,但因常年对外用兵和巡游赏赐无节制,只注重开源而未节流,导致财政没有根本好转,D 项正确。朝廷干预经济有一定积极作用,A 项错误;国家经济资源枯竭在材料中未体现,B 项错误;盐铁官营对财政有积极影响,C 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汉武帝令诸侯分地给子弟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势力;尊崇儒术统一思想,两项措施共同目的是强化大一统局面,D 项正确。加强皇权是尊崇儒术的目的之一,加强思想控制是尊崇儒术的主要目的,扩大地方权力与措施相悖,A、B、C 项不准确。
6.答案:C
简析:东晋时期士族当权,皇权低落,政权依赖士族,C 项正确。豪强地主崛起、军阀割据主要在东汉末年,A 项错误;外戚宦官专权在东汉后期,B 项错误;皇帝沉溺享乐、怠于政事不是士族当权的主要背景,D 项不准确。
7.答案:C
简析:隋唐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构成唐王朝生命线,说明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C 项正确。材料未比较人工运河修建技术,A 项错误;材料强调大运河作用,未提及陆路运输地位,B 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D 项错误。
8.答案:C
简析:北魏孝文帝祭祀华夏先王和名山,目的是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C 项正确。学习治国理政经验、传播儒家礼制文化、推动鲜卑民族汉化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A、B、D 项不准确。
9.答案:C
简析:唐代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旧赋税制度无法适应,新赋税制度以财产为征收依据,如两税法,C 项正确。均田制已遭到破坏,A 项错误;两税法未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 项错误;新赋税制度减轻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D 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 项正确。枢密院在元朝之前已存在,A 项错误;行省以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C 项错误;理藩院是清朝设立,D 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猛安谋克制、元朝实行土司制度,都是根据不同民族习俗进行治理,体现因俗而治,B 项正确。分而治之不准确,目的是管理而非分离民族,A、C 项错误;猛安谋克制有军民合一特点,其他制度不具备,D 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宋朝在各路设四司互不统属,分别隶属于不同中央部门,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管控,防止地方权力过大,C 项正确。四司互不统属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 项错误;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B 项错误;建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主要目的,D 项不准确。
13.答案:B
简析:变法前变法派位低资浅,变法时进入权力中心,说明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统治,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废除贵族科举特权,A 项错误;官吏选拔程序在材料中未体现变化,C 项错误;科举选拔官员标准在材料中未提及改革,D 项错误。
14.答案:C
简析:宋朝强调 “三从四德” 等,烈女传记载众多贞节烈女,表明理学思想束缚人性,C 项正确。理学思想理论完善在材料中未体现,A 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学说与材料强调其束缚人性不符,B 项不准确;材料未体现理学信仰危机,D 项错误。
15.答案:D
简析:明朝罢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加强皇权;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设司礼监牵制内阁,这些都是明朝政治体制重大变化,①②③④都正确,D 项符合题意。
16.答案:B
简析:明中后期士大夫关注 “倭患”,相关著作出现,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B 项正确。这些著作与朝贡体系巩固、海外贸易发展、防御体系完善关系不大,A、C、D 项错误。
17.答案:A
简析:富人组织手工作坊,高价雇请织工,体现新的经营方式出现,A 项正确。“逐渐普及”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杭州是全国纺织中心,C 项错误;织工收入来源主要是受雇于手工作坊,D 项错误。
18.答案:A
简析:军机处在形式上处于临时机构地位,办公条件简陋,职能主要是传述缮撰,不能赞画其间,A 项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是顾炎武的思想,B 项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不符合军机处职能,C 项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 强调皇权独尊,与军机处职能表述不符,D 项错误。
19.答案:A
简析:清廷拟造新船,因地方督抚意见而暂缓办理,反映出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B 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此时尚未形成,C 项错误;行政效率低下不是主要问题,D 项不准确。
20.答案:A
简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三类国家关系,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外交关系变化,未体现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B 项不准确;近代外交理念尚未完全确立,C 项错误;中国此时在亚洲已不具有支配地位,D 项错误。
21.答案:C
简析:清政府令湘、淮军 “就地筹饷”,督抚掌握一定财权,导致中央权力下移,C 项正确。这一做法与满汉地主矛盾缓和无关,A 项错误;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B 项错误;动摇清王朝统治经济基础的是列强侵略等因素,D 项错误。
22.答案:A - 简析:“官倡其始,商守其成” 的方针,即先由官府筹备资金开办企业,待取得成效后再招募商股,归还官本,交由商人经营。这一方针有利于吸引商人投资,推动近代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A 项正确;B 项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说法过于绝对;C 项说法错误,这一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企业的力量;D 项 “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的弊端” 也过于绝对,这一方针并不能完全消除弊端。
23.答案:A - 简析: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 1839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 1662 年;邓世昌黄海激战壮烈殉国是在 1894 年;戚继光抗倭主要在明朝嘉靖年间。所以正确顺序是④②①③,A 项正确。
24.答案:C - 简析:外国工业厂矿企业在中国的利润率高于在其本国境内的利润率,这反映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活跃,有较大的盈利空间,C 项正确;A 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说法不准确;B 项资本输出的经济动因主要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材料只是现象,并非原因;D 项通商口岸的进一步开放不是主要原因。
25.答案:B - 简析:材料描述的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景,B 项正确;A 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影响;C 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是在辛亥革命后;D 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6.(1)变化:从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转变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疆拓土。原因:西汉初年的 “休养生息” 政策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为了提振国威,改变柔弱的边防政策。
(2)特点: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须由中央任命;取消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 “可汗” 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不上报户部。史实: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在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3)机构名称:理藩院。措施: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少数民族进行全面管理,涵盖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27.(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西方列强的侵略;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依据: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提出改革、奋起救亡,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形成了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甲午战争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
28. (1)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
城市空间格局:从唐朝的封闭型坊市制转变为宋朝的开放型街市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商、住逐渐融合。
市场经营管理:唐朝市封闭独立且由官设官管,而宋朝可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经营更加自由。
市场经营时间:唐朝市有白天规定的经营时间,宋朝则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延长了商业活动时间。
市场经营业态:宋朝的经营业态更加丰富,从唐朝的 200 余种发展到 400 余种。
街道功能:唐朝街道主要功能是交通,宋朝街道不仅是交通通道,还成为市民生活场所。
临街面特点:宋朝街道的肆有伞棚、招贴、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商业氛围更浓厚。
(2)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及原因
不同
唐朝:婚姻重视门第,“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士庶不婚观念较普遍。
宋朝:婚姻观念多元化,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尤重钱财。
原因
唐朝:门阀世族势力强大,社会阶层相对固化,门第观念影响深远,婚姻成为维护家族门第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宋朝:门阀世族政治消亡,科举制度发展,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人们更加看重科举进士带来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誉;商品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财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论财成为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