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以及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李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B.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面散文作品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
A.冰心《荷叶·母亲》描述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借物喻人,篇幅短小,情感细腻。
B.周作人《乌篷船》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
C.余秋雨《黄州突围》极力刻画了苏东坡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以及苏轼文化人格的形成。
D.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姜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洞城派”。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节选)》)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盖灵岩谷A水西流B合中川C水入济D琨瑞山E水西北F流入济G皆泰山之北H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像帷帐一样,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天门云”中“限”用法相同。
B.溯,指逆流而上,与《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溯”词义相同。
C.东南,向东南,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东”用法相同。
D.稍稍,指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中的“稍”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构思跳跃性较大,这种写法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B.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
C.姚鼐散文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工妙于自然,即作者善于以精炼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
D.曾国藩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桐城派思想的现实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以及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
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2)《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领起下阕,引出了对激昂慷慨的战斗生活的回忆。
(4)《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涉江采芙蓉》中,表达女主人公由花思人,由欢乐转为悲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许多科考英雄骤得大名之后寂寂无闻不同,苏东坡的一生极其精彩。在苏东坡的朋友圈里,帝王、将相、僧道、田夫、野老、丐妓……无论与谁交往,他都①________。这种为人处世的所谓“不成熟”,让他虽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却也收获了一大批朋友。宦海浮沉中,苏东坡不断遭受贬谪,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黄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在这丰富的履历里,苏东坡放下文人士大夫的身段,修堤坝、兴文教、为各地特色农产品“代言”,把豪迈的诗词写在了这片大地上。今天,苏东坡深受国人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顶流男神”。人们爱苏东坡,除了他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书画俱有的才华,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一生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朝堂上,他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②________,力求造福一方百姓。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名头大,官位大,人生起伏更大,但他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处处闪耀出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这种文化人格的力量,让“苏东坡”成为千载永流传的文化符号。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在评述苏东坡时,使用了“代言”“顶流男神”等词语,请简述其含义并分析表达效果。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语意完整,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甲】________?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几人组成的兴趣小组,在特定场景下的精准社交。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健身,“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乙】________?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特性,恰巧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局限性;不同的“搭子”满足了当代青年多样化的陪伴需求;人们因兴趣集结,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便是年轻人向往的社交状态。【丙】________?搭子社交的升温离不开技术的助推。互联网时代,个体只需将自己的爱好、需求或目的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便可以通过算法推荐搭建桥梁,实现精准匹配。
但是,①虽然是精准匹配的搭子,也有可能不达预期。②“搭子社交”里彼此之间的低情感投入和强目的性,必然带来低质量社交和更深的孤独感。③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被迫”产生的,④社会应想方设法解决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⑤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问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路上,匆忙行走,会与身边的风景擦肩而过;驻足停留,又可能无缘看到前面更美的风景。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项“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曲解文意。
B项“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C项“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2.答案: A
解析: “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的二三四段可知,“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答案: C
解析: 冰心、周作人、郁达夫都为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家,余秋雨是当代散文家。根据文字说明,《荷叶·母亲》《乌篷船》《故都的秋》均为以抒情见长的“美文”或“小品文”;《黄州突围》则从“文化”这一大命题展开理性思考。
4.答案: 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发展变化的特点,最后总结散文发生变化的原因;②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解析:
5.答案: ①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向“言志”转型,重获生机,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两岸当代散文在“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基础上延伸发展。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中生有,理解有误。
7.答案: D
解析: “内心的轻松”赏析不当。
8.答案: 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
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
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
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学生如写出了作者的同情、悲悯也对。这篇文章是节选,删掉了一部分,根据原文门镜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门镜也侧面批判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假如有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
解析: ①结合“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可知,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②结合“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等可知,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③结合“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等可知,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④结合“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可知,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学生如写出了作者的同情、悲悯也对。这篇文章是节选,删掉了一部分,根据原文门镜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门镜也侧面批判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假如有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
9.答案: ①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
②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
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
解析: ①结合“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可知,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②结合“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可知,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③结合“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等可知,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
10.答案: BDG
解析: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11.答案: C
解析: 东南,指向东南走,名词作动词;“东”,名词作状语。
12.答案: B
解析: 作者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不同。
13.答案: (1)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解析:
14.答案: C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错,应为“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故选C。
15.答案: ①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②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③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全篇通过描绘农者在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之景,在写劳动者的同时也用适当的笔调渲染了春日的景色。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意思是,从开动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颔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意思是,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耕种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这两联描写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意思是,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描绘了一幅和谐农家生活的图景。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意思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
16.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自牧归黄;洵美且异
(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解析:
17.答案: ①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②灰心丧气
解析:
18.答案: ①“代言”是指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推广品牌或产品;“顶流男神”是对非常出名的优秀男性的爱称。
②用“代言”代替宣传、推广,用“顶流男神”这样的网络流行词称呼古代文人苏轼,富有时代气息,语言鲜活,亲切风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解析:
19.答案: ①内容表达上,原句用罗列的方式将人物和地名逐一列举,具体直观,前者上至帝王,下至丐妓,彰显苏轼交友不论贵贱的人格魅力;后者历数州县之名,突显苏轼贬疏之频、行迹之广、路途之远。
②语言形式上,放缓节奏,用停顿将所叙述的对象隔开,突出强调这些人物、地名,让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
20.答案: 【甲】什么是“搭子社交”
【乙】年轻人为什么热衷“搭子社交”
【丙】“搭子社交”为什么越来越火
解析:
21.答案: ①将“虽然”改为“即便”;
②将“必然”改为“可能”;
④将“解决”改为“缓解”。
解析:
22.答案: 记叙文例文:
拼搏,青春最美的风景
有一条路叫“青春”,走在青春路上,有人挥汗如雨地拼搏,有人全神贯注地奋斗,有人一丝不苟地坚持,也有人为眼前美景驻足停留……那么,什么才是青春路上最美的风景呢?
——题记
五月的一个下午,夕阳的光照给地面镀上了一层金黄,阳光在这样的日子里显得很厚重,重到在空气中漾起油画般的质感,漾出一朵朵藏在天空背景后的纯白的蒲公英。
而我此时正站在英语比赛的候场区。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比赛了,但却是第一次进入复赛,内心紧张极了。
轮到我了。我默念了三遍“希望好运”,走到了评委的面前。没想到评委身后还坐着我的英语老师,与她对视,我更是慌了神,生怕自己的表现会让她失望。紧张和不自信扑面而来,我开口便错词连篇,几轮问答之下,最终铩羽而归。
夕阳已经落山,最后的余晖也躲到了树林后面。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内心沮丧极了。
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英语老师追了过来。我转头看看她,愧疚地低下了头。但是老师并未生气,还是用她那一贯温柔的语调说:“你其实反应蛮快的嘛,为什么会紧张呢?是不是还缺少锻炼呢?”她耐心地陪着我分析,并希望我在明年的比赛中取得理想的名次。我的内心渐渐明朗起来。
回到家里,看到满满一墙的奖状,回想自己一路的求学历程,我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我突然想起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是啊,我们就是要在挫折的考验中打掉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惰性,剩下的就是积极向上和永不服输敢于吃苦的劲头。思及此处,我满血复活。
之后的日子,我不断练习自己的发音,学唱英文歌;放学后常常呆在教室里大声朗读,以此来增强自信心;上课积极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我不能放弃,因为世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都在孤独地翻山越岭。至今仍记得那段为了梦想而拼搏的光阴,却不太记得那一年的比赛究竟取得了第几名。
而如今,到了高中,更多优秀的同学聚在一起,我更是不敢放松。一路之上尽管会经历挫折与失败,但青春的价值就在不断被打败、不断站起来的过程中闪耀出来。
为了梦想而不断拼搏,勇往直前,我坚信这就是青春最美的风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