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跟旧版相比,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初心”“点赞”“粉丝”“刷屏”“截屏”“二维码”等100多个新词,还增补了“卖萌”“拼车”“拼购”“被会员”等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这些“网感”十足的新词新用法,不仅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流行的未必都能成为经典,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人认为,《新华字典》应当保证收录信息的绝对权威性与严肃性,一些网络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过不了多久就不再使用了,将昙花一现的网络新词收录意义并不大。收录哪些网络词语、以何种标准收录,需要仔细甄别、审慎思考。对此,第12版《新华字典》责任编辑宿娟说,这次添加的是“点赞”“刷屏”“截屏”等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已经稳定,所以才收录进来。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用语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语言并不鲜见。在田立新看来,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甚至低俗的语言充斥网络,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有专家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既要宽容也不能纵容,语言规范要因势利导,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网络语言采取不同的措施:涉及社会公共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严格规范;私人领域和有人际传播范围限制的可以顺其自然;互联网平台应履行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的主体责任,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管引导等。
值得关注的是,第12版《新华字典》顺应移动网络发展潮流,首次实现应用程序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正文每页都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用手机扫码看书写笔画、听正确读音。业内人士指出,“纸书+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让文字有了声音,让笔画有了动态,看听结合,动静相伴,减少了阅读障碍,让纸书活起来了,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新版字典还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让每本字典都有电子“身份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
(摘编自李雪钦《网络语言为汉语增添活力》)
材料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流变,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脉动。从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到惠及民生的国家政策,从影响广泛的热点事件到人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年度流行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年社会的波澜壮阔,也折射出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可以说,年度流行语中隐藏着“民生密码”。
流行语中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痕迹。透过年度流行语,可以对过去一年中的民生百态进行解读。比如,作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孩子代称的“神兽”,标注了这段特殊时期师生“云上课”的历史,也记录了广大家长使出各种招数、“熊孩子斗智斗勇”的经历;“直播带货”更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通过加入“直播带货”获得新的职业身份,也有不少人因此而频频“剁手”。
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一方面,越来越多传递正能量的流行语当选年度“热词”,体现出当今社会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逆行者”“飒”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生死考验时坚守岗位、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也寄托着普通群众对英雄的敬佩和赞美。另一方面,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包含着人们的期待、疑惑、自嘲等种种情绪,同时凸显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卷”被用来指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理性竞争,这就需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改革之路。因此,流行语可谓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读懂流行语中隐藏的“民生密码”,把握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方能准确体察舆情,更精准地服务大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流行语的使用上,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民生密码”正在被识别。可以看到,目前流行语已经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既有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也有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的靠拢。如今年入选十大流行语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双循环”,就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政府文件中出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全民“热词”;“任性”一词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官方与民间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激发改革动能,实现最大公约数。
年度流行语,难以涵盖所有的民生领域,但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部分心声。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从中读懂民生诉求,破解“民生密码”,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更多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摘编自乔彩《读懂流行语中的“民生密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心”“点赞”“粉丝”等词语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被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
B.有人对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点赞”“刷屏”“截屏”等词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
C.网络用语中存在一些粗鄙、低俗、浮夸的语言,这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有关。
D.第12版《新华字典》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采用冷激光打码技术,一书一码,方便了读者进行防伪查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要了解“拼车”“拼购”等词语的意义,仅查看旧版《新华字典》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发展变化的。
B.私人领域和有限制人际传播范围网络语言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一是被接纳,这取决于网络语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C.“任性”一词属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体现了政府对权力使用乱象的重视,有利于凝聚共识。
D.年度流行语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倾向,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从中读懂民生诉求,民众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有关政策方向。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流行语还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观点的一项是( )
A.“打工人”入选年度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
B.“凡尔赛文学”更多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伪精致”。
C.“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了整个抗疫过程,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
D.“云监工”,无数人以这种方式见证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
4.请你结合材料写一段话,建议《新华字典》下一版编委收录“逆行者”一词。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9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
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
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兀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
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
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
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
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
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
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
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
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
(摘编自《上海文学》2023年第9期)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
B.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
C.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
D.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6.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
7.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轼见安石①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②,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之,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何武③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东海徐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
(选自苏轼《遗爱亭记》,有删改)
[注]①安石:王安石,曾任宰相,主张变法。②正朔:这里指年号。③何武:西汉名臣,被王莽诬陷而自杀。
8.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何武A所至B无C赫赫D名E去F而人思之G此之H谓遗爱。
9.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北宋宋神宗的年号,包括宋神宗在内的很多皇帝不止使用一个年号。
B.“吾谁与守”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轼庐于其上”与“饮酒于竹间亭”(材料二)两句中的“于”词义相同。
D.“未尝察也”与“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词义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宋神宗时以独断专行处理事务,就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直接指责王安石,被触怒的王安石让御史论奏苏轼的过失。
B.苏轼在新法令纷纷颁布之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反对司农寺对不立即实行手实法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C.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水患危及徐州城。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之职,他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徐君猷任黄州知州时,每年春天与苏轼一起游览安国寺。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翔,吾安敢受!”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2.材料二中说“夫君子……夫何赫赫名之有哉”。苏轼一生为官不重自身名利,而重利于百姓,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14.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亮而其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一句是“________”;而“________”一句则营造了孤寂悲凉的氛围,也暗示琵琶女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2)《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满心哀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真可谓“举杯消愁愁更愁”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4)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 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就来的寒潮,让那些正在盘点一年减肥大计的人们找回了一点自尊。只是,“囤肉”真的能抗寒吗?人体的脂肪组织①_______,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除此之外,脂肪组织还具有缓冲和隔热功能。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而且,脂肪还是储存能量的最主要物质,也是供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这样看来,御寒抗冻,②_______。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但这跟“胖人抗冻”没关系。因为我们常说的超重和肥胖,囤的几乎都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而且棕色脂肪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新生儿一般比较多,而成人体内很少。另外,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而肌肉细胞中③_______,可以说,肌肉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
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能够挡风和阻止体热散失,但不能让身体产生热量。而肌肉就像体内一个自带充电功能的暖宝宝或电热毯,能持续产生热量,为身体功能。看来,秋天贴的膘、冬天囤的肉,“终究还是错付了”!化被动为主动,论抗寒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当然是:增肌!增肌!增肌!
19.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像要下雨,“水澹澹兮”生出烟雾,眼前的景象使李白大为震惊。
B.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C.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像“高铁”“刷屏”“供给侧”等。
D.他真像他的父亲啊!那么有骨气,绝不作孬种,永远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夏荷秋槐是风景,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览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人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和声细语的气度是风景,三省吾身的追求是风景……风景是心灵的画卷。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2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羡慕)
B.舞幽壑之潜蛟(起舞)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坐) 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D.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相与枕藉乎舟中(垫着)
23.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客有吹洞箫者
B.何为其然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B.“认为这些词汇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错。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的理解,“有人……认为……”只是表明他们的观点,但并没有说“点赞”“刷屏”“截屏”等词语“实用性不高,很可能就是一阵风”。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 C.“‘任性’一词属于政府话语体系进入民间的语言”说法错误,文中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任性’一词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任性”属于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故选C。
3.答案: D
解析: 其他三项说法主要是反映社会心态,D项反映社会监督工作的变化,没有明确表明社会心态。故选D。
4.答案: ①“逆行者”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生死考验时逆流而上的优秀品质,反映当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②它还适用广泛,可适用于其他一切生死考验时逆流而上的人们,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解析:
5.答案: B
解析: B.“‘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错误。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不满。
故选B。
6.答案: 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
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
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解析: 依据“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可概括为:少年时期,我十分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怨恨母亲不能温柔待“我”,希望摆脱“她”的管控,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依据“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可概括为:成年之后,对母亲情感纠结,我一方面努力孝顺母亲照顾母亲,尽己所能地给母亲补偿,另一方面却内心却难以释怀,做不到坦然对待母亲。
依据“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许多人生关卡”,可概括为:历经坎坷后,我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留给我的性格上的“财富”,感谢母亲给了我不管不顾的血性,才得以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多次坚持下来。
依据“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可概括为:当下,我懂得了母亲,知道了体谅母亲,并想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同时,也期待母亲能够永远地保护自己,照亮“我”的前路,指引“我”的方向。
7.答案: 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
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
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
解析:
8.答案: BEG
解析: (原文标点)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
9.答案: D
解析: D项两句中的“察”词义不同,前者为“纠察、审查”,后者为“经考察后予以推举”。A、B两项解说正确。C项两句中的“于”词义相同,均为介词“在”。
10.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可知,不是“直接指责王安石”,而是“影射王安石”。
11.答案: (1)苏轼拒绝使者并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领受我们的年号,我怎么敢接受!”
(2)苏轼到武卫营去,大声喊叫卒长并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但)姑且替我出力。”
解析: (1)却,拒绝;禀,领受;安,怎么
(2)诣,往,到……去;城,城墙;且,姑且、暂且
12.答案: 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常常设法使新法有利于百姓。②任密州知州时拖延实行手实法,直到朝廷撤销了它。③苏轼任湖州知州时,用诗来讽刺对百姓不利的事。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宋神宗时以独断专行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为题目。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任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使者并说:“高丽对本朝称臣,但不领受我们的年号,我怎么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苏轼接受。当时新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法令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自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患。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了,我与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大声喊叫卒长并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但)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于是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将苏轼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很久不能判决。宋神宗独自怜惜他,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材料二:
汉代名臣何武在生前,没有显赫的名声,(被王莽诬陷而)自杀之后却受到世人思念,这就是所谓的“遗爱”。凡是有贤德的人办事遵循一定的道理,没道理的事应该停止,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世间事物周而复始,哪里有什么赫赫的名声呢!东海郡的徐君猷,以朝散郎的官衔出任黄州知州,虽然从来没有发过怒,可百姓不犯罪;对于官吏从来没有纠察,可官吏们都不欺骗他,他终日没事,只是作诗咏物。每年的春天,与眉山之南的苏轼一起游览安国寺,在竹间的凉亭饮酒,采撷亭子下面的茶叶,煮茶品尝。徐公离开黄州后,寺中僧人接连请求为这座亭子命名。苏轼给它题名为“遗爱”。
13.答案: D
解析: D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成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不是急促的成军练兵之声。故选D。
14.答案: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悲望月思归而难归、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满头白发、悲故园池台不知是否已残毁。
②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乐笔更添悲情,现实与想象形成对比,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
15.答案: (1)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16.答案: C
解析: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故选:C。
17.答案: C
解析: A. “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B. 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D.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故选:C。
18.答案: D
解析: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得,“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故选:D。
19.答案: B
解析: A.中的“像”表示推测。B.中的“像”字用法和材料一样,都为比喻词。C.中的“像”表示列举。D.中的“像”表示有共同点。故选:B。
20.答案: ①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②非脂肪莫属了;
③线粒体含量丰富。
解析: 第一空,语境“人体的脂肪组织①,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但这跟“胖人抗冻”没关系。因为我们常说的超重和肥胖,囤的几乎都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可见“两者”的含义: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第二空,语境“脂肪还是储存能量的最主要物质,也是供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这样看来,御寒抗冻,②”,“这样看来”前后因果关系,结论部分,是强调脂肪的作用,②可补句为:非脂肪莫属了。第三空,语境“…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而肌肉细胞中③,可以说,肌肉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可见线粒体和产生热量,抗寒的关系,所以③处可补句为:线粒体含量丰富。
21.答案: 例文:
风景在路上
总是听大人们说,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我也一样,明知道是一个奢望,却也偷偷地在心里种下了这颗美丽的种子,希望它能够“发芽”。
于是,盼望着,盼望着……
终于,盼到了放假期;终于,盼完了补习;终于,盼来了这场带给我惊喜和收获的旅行。
那天,补习完功课回到家,妈妈很神秘地问我:“潘妞,想不想去旅行啊?”“当然想。”我的答案脱口而出,这个问题不需要思索。“那我们明天就出发!”说实话,听到妈妈的话,我真有种被幸福的雨点儿砸到的感觉——美美的,晕晕的。
翌日,启程。全家人带着自驾游首秀的兴奋,欢歌笑语,一路向南,我的许久企盼也在车轮的转动中飞扬。按妈妈的说法,旅行就是要感受一种久违的、恬静的、轻松的慢生活。所以,从哈尔滨到北戴河,一千多公里,别人两天的路程,我们歇歇停停,走了四天三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沿途中,每路过一地妈妈都会带我去了解那里的人文历史,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这一时,我因体验到光影的神奇而雀跃,因听闻清末政府的无能而愤慨;那一刻,我又为热血少帅的传奇人生而倍感惋惜。
当然,我们也不会错过沿途的每一道风景。当我伫立于古长城的起点,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脚下,登时被古长城的巍峨,险峻,雄伟,恢弘之气势所震惊。两道目光紧紧流连着古长城的高耸和绵延,痴迷于那城、那墙、那楼阁之中。我不知它有多高,不知它有多宽,不知它有多长,只知一眼望去,巍巍长城宛如浩浩长江,滚滚向西流去,苍茫在烟雾迷蒙中。当我站在高耸的城楼之上向下俯瞰,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眼前浮现出了宁远之战的惨烈,耳畔飘荡着金锣战鼓的铿锵节奏。
五天后的清晨,当我们的汽车稳稳地停在海边的那一秒,我便迫不及待地飞奔向大海,接近它,拥抱它,呼吸它的味道,聆听它的歌声……
那些天的日子是轻松惬意的,在某个傍晚,你会看到一个青春阳光的女孩儿,滑稽地学着大人的模样,戴着耳机故作慵懒,闲适地漫步在北戴河的海滩,她的耳边流动的是许巍那首熟悉的旋律——《旅行》。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
是的,那就是我,正在歌与景的交汇中享受着,感悟着这一场旅行。没错,它就像我们的人生,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只有当我们看到梦想中的景色之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一步步走来的。
走吧,朋友!让我们一路同行,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解析:
22.答案: D
解析: A.“慕”:思慕;句意:像是在忧怨,又像在思慕,像是在哭泣,又像在倾诉。
B.“舞”: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C.“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句意:我知道上面这种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
D.正确。
故选D。
23.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